在我國曆史上,蜀國的阿斗與南唐後主李煜,哪一個更值得你同情?

忠哥說天下


我覺得劉禪更讓人可憐些,他比李後主強,至少他治理了蜀國40年,李煜才15年,而且李煜對待手握重兵的大將是直接召回來,一杯毒酒了事,遠不如劉禪老道。

劉禪晚年寵幸太監,但是李煜自年輕的時候起就耽迷於女色,連小姨子都毫無忌諱。雖然李煜的詞寫得很好,但這也為他召來了殺身之禍。

劉禪呢,樂不思蜀是非常高明的一局棋。有人說他沒心沒肺,試問,真正沒心沒肺的人會為楊儀關於投奔魏國的幾句話而大怒進而起了殺心嗎?會放手讓姜維去伐魏嗎?要知道,姜維可是降將啊。

至於說劉禪的才能平庸,其實也怪不得他,一個深宮裡的皇帝,怎麼變強啊,其實劉禪17歲登基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他的聰明機變,比如五路兵馬伐蜀,他先是引多官入宮,稟報皇太后,然後再去丞相府找諸葛亮,徐徐說了句“丞相安樂否?”,16週歲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還在上高中吧,可是劉禪那個時候已經表現出了他的沉穩,李煜登基時候都25了,可是對國家大事一點有建樹的見解都沒有。

劉禪的悲劇誰之過?當然是諸葛亮的錯了,他事必躬親,怎麼讓劉禪鍛鍊啊?劉禪不過去了趟都江堰,諸葛亮就反覆訓斥於他,把劉禪禁錮在深宮,他又能有多大長進?以至於後來劉禪遇到麻煩就手足無措地去找大臣,一開始的劉禪不是這樣子的,甚至比皇太后還理性。


tangxueyang


當然是李後主。

皇帝

先看劉禪。

劉禪的蜀國先有諸葛孔明,後有小孔明姜維輔政。又有馬忠,蔣琬,陳祗,魏延等名將。這都能輸,可以說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再看他的帝王之作為。魏將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因為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也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前一段可以說是做的不錯,使夏侯霸安心。但後面兩句話,簡直就不像一個普通人該乾的事。你想想,他爸劉備乾的就是興復漢室的活,那自然想要篡漢的曹魏就到了對立面。先認慫,再認賊做舅,這是個普通人都幹不出這事,他還是個皇帝。

蜀漢後期,姜維從師傅手中接過接力棒。立志要光復漢室。結果沒想到,還沒幹出什麼成績,劉禪這邊就出問題了。宦官黃皓專權,姜維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以清君側,也為了蜀漢好。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但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恐怕會對自己不利。姜維對此感到非常害怕,於是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就這樣,把蜀漢最後的後路斷了。後來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後來魏果然大舉攻蜀,諸葛瞻父子戰死,劉禪投降。劉禪投降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向鍾會軍投降,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準備借鍾會之手誅殺魏將,而後復興蜀漢,並寫密信給劉禪只需等待幾天就可以。但因為事情洩漏,姜維及張翼等都被殺。蜀漢就此徹底滅亡。可憐姜維,豈乏明時,非遇明主。而後就有了樂不思蜀,當然,據說是為了保全群臣,這點可以理解。



再看李煜。

本不想當皇帝,都已有了歸隱之志。可沒辦法,生在皇家,身不由己。南唐沒啥好說的,就是個破爛朝廷。更兼李煜志不在此,所以亡國是必然。但其實李煜做事還是可以的。自登基起,就一直向北宋示好,不惜捨棄皇帝之名分。甚至在國亡之時,袒胸出降。就為了保全一國子民。但是,他在政事上確實沒有什麼建樹,甚至說是昏庸。


所以兩者旗鼓相當。

皇帝之外

劉禪沒啥東西也就不說了。

可李煜就可惜了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評他

詞至李後主爾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爾為士大夫之詞。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尼采謂一切文字,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之作及永叔、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所以我更同情李後主。


小林史話


兩位都是亡國之君,都是無能帝王的代表。都有各自的苦衷和無奈。

對於這二位,我的評比標準是他們作為一代帝王為人民,為後世留下了什麼。

李煜在我心裡的地位要大大高於阿斗。首先,李煜的詩詞隨便挑一首都是大家從小讀到大的經典,“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在藝術文化領域之中造詣非凡,更為後世留下了優美的詩句。

亡國前,因深知自己的能力也選擇了安居一方,避免戰亂衝突,從而保護百姓遠離戰火。亡國後,李煜在宋政府下也時常寫詩懷念舊日的大唐風範和疆土,也因此被賜死。可以說他是一個被帝王之位耽誤的偉大文人。

反觀阿斗,縱觀他的一生幾乎沒有為後世留下任何的價值,只有一句“樂不思蜀”的貶義成語,還不是出自他口。

雖然也是一可憐人,但生在帝王家卻一無所長一事無成,丟了王位丟了疆土也丟了人。

在位期間,作為國君卻任由諸葛亮、姜維一味發動戰爭,使夷陵之戰後本就輝煌不再的蜀漢國力雪上加霜。

若是他能掌控大全,發揮帝王基本的作用穩住陣腳,重新養兵富足國家,蜀漢重回榮耀並不是不可能。

畢竟打仗是個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何況對手還是強大的曹魏。

由於任由諸葛亮發揮,白白錯失了魏吳都在修養,可以和平發展的機會。苦了國人,苦了自己。被俘虜後一代帝王的樂不思蜀更是既窩囊又可氣!

總而言之,李煜有文采、有羞恥心、有基本的帝王之術。阿斗扶不起、不知廉恥、完全駕馭不了權利。

假設我們是這二位帝王的臣子。在李煜手下,我們會抱怨生不逢時、帝王昏庸。而在阿斗手下,除了這些外,我們甚至會為自己在蜀漢效力感到羞恥。

所以在我看來,李煜更值得被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