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山上長有許多芭茅草,芭茅秸稈可以利用嗎?如何利用?

大別山鷹


芭茅,我們俗稱芭芒,山區丘陵地帶居多,生長力很強,是農家院子的圍欄,遠看像一條綠色屏障。

小時候和夥伴們追逐打鬧時,看到芭茅抽出白色花的、紫紅色花的長穗,不顧芭茅葉鋸齒的劃口子,一頭鑽進芭茅裡,把芭茅梗搬彎,剝去包裸長穗的外葉,抽出穗子,有時乾脆懶得剝外葉,使勁抽出穗子,穗子越大,莖杆越長。

一陣游擊戰後,看誰的勝利品之多。夥伴們用葉子分別把四根、六根、八根齊出穗的地方纏在一起,左手握穗子,右手把莖杆進行編織。第一根留一截一折,第二根壓在第一根上一折,依次一折一壓,開始小折點,漸漸長折點,直到把莖杆織完,一個四方、六方、八方海螺算是大功靠成,夥伴們炫耀著,好不得意。

長大後,把我們小時候的技能又傳授給下一代,讓下一輩分享我們小時候的快樂,享受這份童年樂趣。

芭茅花㓔完,是扎掃帚的好材料。記得上世紀,有人大量收購芭茅穗,交到扎掃帚的加工廠,遠銷沿海大城市,為城市清潔作出了貢獻。

圖片來之網絡。


馬遠國


大家好,我家是沂蒙山區的,芭茅草在我們這邊叫做茅草,是一種很常見的草本植物,所以很少有人稀罕這種草。



芭茅草在我們這邊的用途有兩種,第一種就是用來喂山羊,這種草枝葉茂盛,很適合餵養食草動物,當然這也只限於我們沂蒙山區。



第二種就是用來做成掃把,這種草的葉子偏柔軟,而且根莖筆直,非常適合做成掃把,像我家裡就有一把用茅草做成的掃把,不過這種掃把不耐用,幾個月就磨損的差不多了。



好了,以上就是芭茅草在沂蒙山區的使用情況,不知道你們那邊是怎麼使用的呢?


後現代的鄉村生活


芭茅,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芭茅,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莖入藥,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通淋,祛風除溼之功效。常用於熱淋,白濁,白帶,風溼關節痛,鼻衄,乳糜尿,急性腎盂炎,泌尿道結石。

中文名:芭茅

別名:竿青、竿芒、五節芝莖

採收時間:6-11月

功能

利水通淋,祛風除溼。

主治

熱淋,白濁,白帶,風溼關節痛,鼻衄,乳糜尿,急性腎盂炎,泌尿道結石。

入藥部位

莖。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收加工

6-11月採收,切段曬乾。

植物種屬

禾本科植物芭茅(五節芒)。

植物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發達根狀莖。稈高大似竹,高2-4米,無毛,節下具白粉,葉鞘無毛,鞘節具微毛,長於或上部者稍短於其節何;葉舌長1-2毫米,頂端具纖毛;葉片披針狀線形,長25-60釐米,寬1.5-3釐米,扁平,基部漸窄或呈圓形,頂端長漸尖,中脈粗壯隆起,兩面無毛,或上面基部有柔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大型,稠密,長30-50釐米,主軸粗壯,延伸達花序的2/3以上,無毛;分枝較細弱,長15-20釐米,通常10多枚簇生於基部各節,具2-3回小枝,腋間生柔毛;總狀花序軸的節間長3-5毫米,無毛,小穗柄無毛,頂端稍膨大,短柄長1-1.5毫米,長柄向外彎曲,長2.5-3毫米;小穗卵狀披針形,長3-3.5毫米,黃色,基盤具較長於小穗的絲狀柔毛;第一穎無毛,頂端漸尖或有2微齒,側脈內折呈2脊,脊間中脈不明顯,上部及邊緣粗糙;第二穎等長於第一穎,頂端漸尖,具3脈,中脈呈脊,粗糙,邊緣具短纖毛,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稍短於穎,頂端鈍圓,邊緣具纖毛;第二外稃卵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頂端尖或具2微齒,無毛或下部邊緣具少數短纖毛,芒長7-10毫米,微粗糙,伸直或下部稍扭曲;內稃微小;雄蕊3枚,花葯長1.2-1.5毫米,桔黃色;花柱極短,柱頭紫黑色,自小穗中部之兩側伸出。花果期5-10月。



淡Dan的菸草味


是養牛的優質青飼料。經常割,經常長新葉,不要讓它變老,一年四季都可以割來養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