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到底有什麼用?如果沒有用,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學歷史?

生活360x


不學歷史,你連自己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個人的興衰,家庭的興衰,地區的興衰,民族的興衰,國家的興衰,人類的興衰,歷史是每個人最重要的財富,是全人類最重要的財富,覺得歷史沒用的人,那是根本就不懂歷史,這個世界,沒有比歷史更重要的東西。

歷史是什麼

很多人對歷史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寫在史書中,我們的歷史課本記載的東西,這些叫做歷史,這是很片面的,什麼是歷史?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就是歷史。也就是說,上一秒發生的事情,就是這一秒的歷史,是這一秒之後的歷史。

歷史的記載

用個人來打個比方,每個人自己的記憶就是歷史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推遲,我們會忘記很多事情,但我們會記住一生中大部分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我們個人有著重大影響的事情。而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它會記下對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有著影響的事件,這就是我們在史書上學到的歷史。

歷史的作用

對於個人來說,沒有歷史,就和失憶是一樣的,你活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尋自己的歷史,對於國家同樣是如此。想象一下整個世界失去歷史會發生什麼。首先是個人,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去幹什麼,然後就是一個小集體,再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以最近的抗疫來舉例,如果沒有了歷史,誰會去抗疫?誰會要戴口罩?誰又會去隔離?不看一下昨天的數據,誰又知道疫情有多嚴重?然後的事情就是週而復始的大感染,整個世界都將被新冠肺炎籠罩,直到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要有歷史,要有記載,然後今天的人們就會避免昨天的錯誤,世界就是這麼一點點的進步,人類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前進。如果沒有歷史,人和動物沒有什麼兩樣,只知道簡單的進食,剩下的就是等死。

歷史課本的作用

我們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慢慢的認識這個世界,如果要把所有的歷史記載在書上,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也沒有人能夠學習所有的歷史,因此我們有了選擇性記載的史書,然後又粗略的搬進了歷史課本。這就和個人的記憶一樣,一天86164秒,我們能記得的只有那麼一會,人生百年,我們一瞬間就能追憶完成。我們靠著課本記得大綱,然後按照大綱,一點一點的填充內容,填充內容的同時我們學會了思考。比如,為什麼孫中山先生說“驅除韃虜,復我中華”,然後應者如雲,多少華夏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重鑄中國魂。這就是歷史的力量和作用,這也是課本對每個人的指引。就算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歷史也影響著他的一生。哪怕是做一個搬磚的,你能去那個工地搬磚,那是因為那裡有工程?為什麼有工程?因為國家搞建設,國家為何搞建設?因為國家要發展經濟?為什麼發展經濟要搞建設?因為其他國家也是這麼起來的。這些都是歷史的總結,一個搞量子力學的,歷史重要嗎?如果沒有歷史的總結,誰又知道需要搞這個玩意兒?核武器和歷史無關嗎?如果歷史沒有記載原子彈的威力,誰會把核武器當一回事呢?沒有對核武器威力的記載,全球早就被炸八百回了。沒有歷史,我們什麼都不是。

學習歷史,學的就是對前人、前世的總結,如果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U盤單純的把這些東西記在腦子裡,那肯定沒什麼用處的,歷史是文明的基石,是文化之源,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不離開歷史,而每個人能從歷史中學到多少,代表著每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畢竟如果沒有歷史,就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沒有這些,鍾南山也不會出山,他不出山,那他學到的知識也沒啥用,我們也就不會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歷史也不會對他有記載,後進們也就沒有這樣的一個榜樣來學習,以小見大,文明將迅速消失。總而言之,不學歷史,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東西,


達達說歷史


魯迅先生說過,“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列寧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著《國史大綱》,其於序言中說道,“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清朝的愛國學者龔自珍也曾說過“欲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歷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往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歷史相當於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

歷史學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呢?

歷史學家安託萬·普羅斯特在《歷史學十二講》中提到過“歷史學不是要培養關於過去的充滿了彼此永遠隔閡的怨恨和認同的回憶,二是要努力理解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何發生。它是在尋找解釋;它試圖確定原因和後果。”《舊唐書·魏徵傳》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歷史學不僅僅只是一門讓人們能夠了解古代史實故事的學問,還要發現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歷史真相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且極具難度的是尋找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從原因中瞭解到歷史的真諦。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司馬遷寫《史記》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寫《資治通鑑》被宋神宗認為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歷史在一座寶藏,每個人從中可以得到不同的需要。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禮儀涵養、有人從歷史中學會了如何艱苦創業、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堅持不懈堅忍不拔的精神、有人從歷史中學到了修身養性之道、有人則從歷史中學到了隱忍低調、明哲保身的生存之道……只要你願意學習,總會有收穫的。

中國更是一個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古國,歷史的深厚足以歎為觀止。所以有人說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無論你身處何地都擺脫不掉你身上那五千年曆史的底蘊。孔子自己也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歷史的評判聖人也要敬畏三分的。

錢穆主張“對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這種“溫情與敬意”是對自己所處歷史文化由內而發的深深認同與歸屬,是國民將自己與民族國家融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從而休慼與共、榮辱與共,更是國民恢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礎。

這種“溫情與敬意”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擔當和責任。

秦始皇喜歡研究法經、法家歷史書籍,最終橫掃六國。漢武帝精通曆史、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四海臣服。李世民以古為鏡知興替,成就貞觀之治開啟大唐盛世。

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歷史更是情有獨鍾。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書信中分析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執政之所以失敗時,就提出“均系不讀歷史之故”,因之“勸大家讀歷史”。

毛澤東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計,《資治通鑑》讀了十七遍,一部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讀得最多的、批註最多,直至逝世。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讀史,成就了毛澤東。


非常道畢延河


我以前是一個歷史老師,從小到大學了不知多少年的歷史了,我想我應該有一丟丟的發言權。

首先,我們從初中開始就需要學習歷史了。對於國家來說,這其實是意識形態的教育,因為從教材的編寫,發行,教學目標和內容國家都有明確的規定。通過歷史教育,國家把孩子們培養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為社會主義發展做貢獻的人。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會有一個預定的目標,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會提現在教師的每一個教學細節裡。當然,作為學生,是不知道這些複雜的背後的。比如,如果老師反覆地渲染漢代的強盛,我們久而久之就會對漢民族這個身份認同和自豪,這就是民族自信的產生。對於學生來說,最基本的收穫就是他通過死記硬背歷史知識,起碼知道了古今中外的基本歷史走向,這是他們出到社會前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人文素養,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歷史不知道自己的過去就沒有根基,是無水之源。當然,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最高境界是培養他們批判的思維,能夠汲取古人的智慧,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過現在以考試為主的歷史教育,很少歷史老師向現實低頭了。很多人只教歷史知識,把歷史變得很枯燥。我們大多數時候不是在培養歷史的愛好者,而是生產歷史的厭惡者。這也是導致學生越來越不喜歡歷史的原因。

其次:中學的歷史教育是為大學做鋪墊。有些人會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相關的工作,對於大多數大學生,《中國近代史綱要》依然是很多學科必修科目。如果你中學學得好,這門課會很輕鬆。當然,學歷史可不是為了考試如此“膚淺”的目的。多年的學習告訴我,歷史的學習會慢慢地塑造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很多人都說學歷史的人都是書呆子,其實學得好的人,怎麼可能“呆”呢?都說讀史使人明智,除了汲取古人的智慧,更讓我們變得更開朗樂觀。因為看管了歷史長河中的風風雨雨,你再看身邊的“小”困難時,你會覺得什麼都不是事了。

最後,學歷史真的不太好立馬就轉化為生產力,它只是一門基礎學科而已。但如果我們糾結所謂的“意義”時,會陷入莫名的虛無感。在我們探索歷史未知的秘密時,本身就已經和科學家探索外太空一樣,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魅力,這些“未知”或者說“待解開”的歷史秘密,是我們著迷的根本。

我們與其糾結學它有什麼用,不如深入其中,探索它,研究它,等你回過頭來,或許會發現自己已經做了一件偉大的事。


小高讀史


對於歷史而言,無用之用乃大用。這是道家的說法,就是說恰恰因為沒有用才是最有用的。

嚴格來說歷史確實沒有太大的實用性。也就是說歷史不屬於產生實用價值。既不能吃也不能穿。

在古人看來,歷史主要有兩個作用。

第1個作用是借鑑。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就是古人對於這種作用的一種認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很多事物只是外在形態發生的變化,但是內在的社會功能並沒有變。所以從歷史層面上看是可以通過對過去事件的認識進而判斷,現在乃至於將來的發展趨勢。因為無論物質形態如何變化,人性是不發生變化的。

第2個作用是震懾。漢代的時候把史官稱為刀筆吏。中國人非常講究身後的聲譽。史官秉筆直書,將亂臣賊子的醜態一一記錄下來,供後世批判。在中國的家族體系下,對於後人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包袱,所以實際上就起到了一種震懾作用。

從當代角度來看,歷史承擔的構建和敘述一個民族共同記憶的基礎作用,換句話說一個民族存在與否和歷史的關係是極其密切的,所以才有人說欲亡其國,先亡其史。

所以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本質上就是學習一個民族的共同的記憶,這也就是進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西方學者認為國家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沒有這樣一個過程,國家不可能長期存在。

綜上所述,歷史看似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卻是一個根本性記憶基礎,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用戶4325101516


人類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髮展,讓我們常懷自信,而做到這些的不僅僅是自己個人所學,還有歷代先賢的智慧。

歷史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常有人說歷史就是循環,人類總是重複著自己不斷犯的錯誤。事實真是這樣嗎?不是!

學歷史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解釋我們遇到的事件,當某一種事件發生時,我們不至於驚訝,並且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釋。

歷史就像一部電視劇,給我們開了上帝視角,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他們每個人的所思所想,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他們犯的錯誤。可如果你生活在當時的情景中,丟失了上帝視角,你是否能做到絕對的正確,我想不可能。自此你會發現古人的智慧不比我們差,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歷史,理解古人的智慧,你會明白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為什麼那麼做,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審時度勢的選擇,還是目光短淺,都會讓我們明白些問題。一個決定,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如果換做別的決定又有什麼樣的結果。而之後的歷史因為這個結果做下次決定的時候又會造成什麼結果,由此可看出歷史是道要不斷選擇的題目。

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會驚人的相似,不過是換了演員,換了種說法的臺詞。

歷史書上的歷史是真的嗎?也許是也許不是,其實並不是十分重要,這就像因為一個時間上了法庭,原告跟被告互相向自己有利的地方舉證,最後得到一個所謂的真相。歷史的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背後的人性。時代再變,科技再變,唯獨人性是不會變的。

如果說歷史是一個豔妝華服的姑娘,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扒光她的衣服,卸掉她的妝。


看見歷史的你


《舊唐書·魏徵傳》記載李世民曾講: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古人尚知歷史的重要,況今人呼?

那我們來聊聊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對國家來講

歷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過去的沉澱,史書典籍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各種狀況,通過對過去發生的人和事的瞭解和研究,結合實際,可以作出符合當下國家發展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

政治上,有利於國家官僚機構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施行。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自秦一統天下後,君主專治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後世一直沿用,甚至於現今,中央集權制度的優越性依然。

經濟上,有利於國家更好的制定出符合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古代“重農抑商”告訴我們農業的重要性;近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入侵,其生產力生產方式遠優於中國傳統手工生產,中國在不斷的吸收借鑑與創造過程中,找到了符合自身發展的經濟道路。

文化上,有利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中國歷史悠久,文脈從未斷絕,燦爛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本國受用,更有大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全世界所矚目......


對個人來講

首先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提升自我的文化修養,這也是最直接的影響。最形象的例子就是面對濤濤巨浪,有歷史文化修養的人會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而你只會說:啊...啊...啊...浪好大。

其次,歷史也可以作為一種職業選擇和投資對象。對歷史感興趣,可以考個教師資格證,當歷史老師;作為導演,可以用歷史來拍電影電視,如:古裝劇......

歷史對國家的作用不言而喻,對我們個人來講,歷史也是有很大用處的。有人說,我不學歷史,我照樣工作掙大錢。其實這話是有失偏頗,學歷史不是說一定讓你在學校拿著歷史書學,而是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會在電影電視中看到古裝歷史劇,會在各種移動終端閱讀或瀏覽到史書典故,會說我要像關羽一樣講義,像呂不偉一樣會經商,像老莊一樣修道養心.....你會在工作或生活中總結前人失敗的經驗,吸取教訓,而後作出符合自己的工作方案或生活方式,這就是歷史對你潛移默化的影響。


去古代找歷史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對人類社會的沿革、變遷和進化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天地之間,無論什麼現象,都是不斷運動,永不停歇的,一直處在變遷當中。所謂變遷就是進化的意思。所以無論什麼事都有個前因後果。搞清楚了原因,就可以預測相應的結果,還可以根據預測來改良、補救或改變自己不想要的結果,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而要了解事件或行動的因果關係,就必須需要經驗,自己的經驗,別人的經驗,中國的經驗,外國的經驗,今天的經驗,過去的經驗,而這一切一切關於經驗的記載就是歷史。所以歷史是無所不包的。

從前的人,研究學問的方法比較粗糙和簡陋,以為“史者,記事者也”,宇宙間不管什麼現象,都記載在史書裡面。所以《史記》的《八書》,《漢書》的《十志》,專門的學問比如天文、地理、書籍;奇怪的事情譬如陰陽五行、神話故事都有。

但是這正是如此,才體現了歷史的魅力。廣義上的歷史包括各方各面,民族、文藝、語言文學、經濟、政治、國際、交通、思想、教育、宗教、風俗、制度、倫理、法律、軍事、術數、服飾、地理、天文都可以算入歷史的範圍。

一國的歷史就是一國的靈魂所在。中華民族的支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支柱就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

只有歷史才能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來自哪裡,去往何方。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一個國家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進步發展中走過的路,瞭解歷史才能瞭解國家與民族,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民族的精神的形成,我們民族過去了的輝煌歲月。

我們民族的成與敗,興衰存亡。在歷史中找到振興民族的方法。

許多熱愛政治的興趣人士,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醫學家,都能夠在歷史中吸取知識容養,而豐富自己的智慧的頭腦。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政治家,他們對國家的治理,經驗與教訓,成功與失敗。

軍事家能夠在古代戰爭中學會戰略與戰術,戰爭取勝的方法。

中國的文學藝術名著浩如煙海,古人的文學藝術,反應了當代人民的生活,文學藝術如何引人入勝,他們的寫作思維與手法,如何用高尚華麗的語言感動人,啟迪人,指導人們的精神昇華。

許多的醫學家,如何用辯證醫學思想去認知人的生命學說,解剖生命的奧妙,對病理的研究,藥理的研究,生理的研究。

用高超的醫學知識治病救人。

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蘊藏著豐富多彩的知識與理論。

一箇中國人不瞭解中國的歷史,這個人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是一個沒有建樹的人。

中國的歷史是中國人各種知識的長河,是中國人幾幹年來各種知識的沉澱。


雲天廣闊


歷史有何用?如果沒有用,為何從小就要學歷史?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來給大家說下幾個歷史典故,“孟母三遷”“孔融讓梨”、“三顧茅廬”、“精忠報國”等眾多成語故事,不知道大家從何瞭解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故事。我是從歷史課本里學習來的,言歸正傳,學歷史,我們能從過去的歷史得到什麼,我們又能從歷史中獲取什麼幫助。

一·讀歷史,感動人心。歷史是記憶之學,它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瞭解他人、瞭解這個世界。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瞭解自己,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確定自己是怎麼的一個人。通過學歷史,我們可以瞭解到孟母為了孟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看得出孟母對孟子學習的關心,可以知曉孔融讓梨,體現了孔融從小就懂得謙讓的禮儀。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實”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對於一個國家,歷史是經驗、教訓、明鑑、秉承,是過去的積澱,未來的參考。對於一個人,歷史是最好的夥伴和老師,能和你對話、教你融會貫通、看清自己的成長與得失。



二.讀歷史,啟發智慧。當我們遇到人生的難關時,我們不是歷史上第一個遇到同樣問題的人。那麼古人在面對這些問題和事情時,又是怎麼去解決的呢?讀歷史書的目的,就是利用古人的智慧,來啟迪我們的智慧。舉個例子,我國古代的著名故事“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不要驚慌,要冷靜多想辦法,內部解決不了,從外在去突破。還有“草衝稱象”的故事,無不體現出古人的智慧。


很多人會說,有些人是天生的,基因好,沒辦法,可我要說的是沒有天生的聰明人,也沒有天生的學霸和天才。聰明的人很多,那麼聰明的人是如何提煉出智慧的呢?

1.1.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聰明的人接觸。那能不能遇到有聰明的人,聰明人願不願意和你交往、你能認識有多深,這些都無法掌控。

1.2.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讀有智慧的史書,因為書就在那裡,它不會跑。

讀史使人明智 我是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這是我對學歷史的看法和見解,歡迎大家點贊、討論,一起學習。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足以說明學歷史的好處。

歷史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裡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比如說武則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麼?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砍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繫我們之間關係,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瞭解我們周圍的鄰居,瞭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你不再像世人一樣,把興衰成敗歸結為某一個卑劣或是偉大的人身上,你也會明白諸如“紅顏禍水”之類更是謬談。當你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你會比別人看得更真,更深。

學習歷史,就是為讓我們瞭解自己的過去,人類的過去,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要知道,忘記過去的人必定會重蹈覆轍。學習歷史,學習歷史裡的人們,能幫我們少走許多彎路,也許,那困惑以久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總之,學習歷史,就是讓你更聰明,更睿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