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二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繼續堅守在一線 打贏最後的戰役

廣東第二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繼續堅守在一線 打贏最後的戰役

主管護師陳秀連在床旁指導CRRT的護理

廣東馳援 前線直擊

文/圖 羊城晚報特派武漢記者 張豪 李斯睿 湯銘明

自2月21日出徵以來,廣東第二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176名隊員,已經在武漢整整奮戰一個多月。他們輾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和雷神山醫院,是唯一一支整建制全部隊員投入重症醫學科(ICU)的隊伍。

他們來自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茂名市中醫院、茂名市婦幼保健院和高州市人民醫院等6家醫院。在多支廣東醫療隊陸續返程後,他們仍然堅守一線,繼續戰“疫”,打贏最後的攻堅戰。

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轉運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陳勁龍和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治醫師潘道延,同在一組。從武大中南醫院到雷神山醫院,兩人一直並肩作戰已一個多月。

3月中旬某天,如同往常的一個下午班,陳勁龍和潘道延在中南醫院4號樓西區11樓接班,檢查完病人,詳細交代完用藥細節並對部分患者做心理安撫後,突發情況發生了......

“23床轉ICU,你們要送她過去。”此時,他們以為只是一次簡單的運送病人,沒想到後來的經過會是如此地驚心動魄。

患者因病情需要要轉去同一棟樓東區3樓病區接受進一步治療。為了防止新冠病毒播散,護送新冠肺炎病人的通道是一條專門的通道。轉運小組到達3樓後,發現由於病區臨時改造,不能由西邊直接轉到東邊的ICU。

他們立刻乘電梯到達一樓,但病人在途中突然出現嚴重缺氧,血氧飽和度下降至80%,面色紫紺,意識也逐漸模糊起來,後面的路還有一些障礙,這種情況只能中止轉運。

轉運小組拉起床飛奔回病房,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快一點,再快一點,擋住死神的腳步。他們一邊奔跑,一邊上調患者的氧流量至最大,一邊通知病房做好吸痰、給氧以及搶救的準備。轉回病房後,經過搶救,患者轉危為安。

經過短暫休整,他們對病人進行第二次轉運,這次轉運很順利,不到半小時左右就完成了。

事後,陳勁龍這樣寫道:“我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從未見過對方那口罩、帽子下遮蓋的容顏。我們會疲憊,我們會焦慮,我們只會用拙劣的笑話掩蓋內心的脆弱,用拙劣的笑話來相互鼓勵。手機一響,道延發來一張相片:我和他穿著隔離服,戴著護目鏡,一縷春日的暖陽剛好投進來,照在我的面前。陽光終會驅散黑暗。”

“老”護士帶領ICU護理團隊

視線轉向雷神山重症病區,目光所及,閃爍的監護儀、呼吸機通氣、成組的微量泵、運轉著的CRRT機,這些場景時刻提醒著陳秀連自己所在的地方。

“80後”陳秀連是從事重症護理十餘年的“老”護士了。她知道,ICU的護理工作最講究團體協作。帶著十幾個來自不同醫院的護士的護理組長,陳秀連深知肩上的那份責任。

重症病區儀器設備多,技術要求高,危重症患者多有合併基礎疾病,病情重,病情變化快,對護理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ICU護士陳秀連幫助護士們加強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也抓住機會教學,讓理論與實際結合。大家的學習熱情和鬥志也都被激發了出來,學習氛圍濃厚。

一段時間以來,護理人員對危重患者的全面評估和觀察、綜合護理能力和預見性護理能力都在穩步提升,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動態、更連續的整體護理和治療,進一步促進了患者恢復,這是大家團結協作、專業價值的體現。

為了更好的做好院感防控工作,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牽頭組織了由醫療組、護理組和院感組聯合參加的院感聯合查房,有效避免了耐藥菌的傳播。

通過對病區病人實行網格化管理,確保病區 24 小時都有熟悉患者病情的醫護人員直接管理患者,並設置備班,以備可隨時應對病區緊急情況。

截至目前,廣東省第二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取得了“病人零死亡”“醫護零感染”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