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下)

6 孫承宗

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傑出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下)

孫承宗像


孫老師走上政治舞臺

孫承宗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青年時他以在官員家中任教為生,但是教書先生卻展現出了對軍事的濃厚興趣,特別是萬曆二十七年,孫承宗趁赴大同任教習的機會,遊遍大寧三衛,興趣濃時,繪製軍事地圖,研習防禦戰略,與當地老兵探討作戰方略等等,第一次在實踐中,教師孫承宗積累了大量的軍事才幹。

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考取進士第二名。已經42歲,才算正式步入政壇。此後是他長達十年的翰林生涯,直至位極尊崇的帝師之位。

孫尚書鑄就關寧防線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下)


天啟二年二月,後金兵連克遼陽、廣寧重鎮,危及京都。天啟皇帝拜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專理邊防戰守。孫承宗親自前往遼東,實地考察,同時召集各路官員商討防禦對策。最終確定了堅守寧遠,以與覺華島守軍互為犄角、遙相呼應的戰略計劃和“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

山海關的防務採取並貫徹了孫承宗與袁崇煥主守關外的戰略。此後,經數年艱辛的努力,佈置成一道堅固的寧(遠)錦(州)防線,成為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始終都沒能完全打破這道防線。在屢次碰壁之後,迫使他們望寧遠而卻步。這道防線不僅確保了山海關免受攻擊,而且在此後的二十餘年間,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戰局。

在這裡的四年,孫承宗重用袁崇煥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將吏人才,馬世龍、祖大壽、趙率教等名將都是孫承宗為關寧防線佈下的優秀將領。


黨爭誤國,孫承宗慘被罷官

正當他銳意恢復之際,危險卻一步步走來。孫承宗打造關寧防線,功高權重,譽滿朝野。魏忠賢為長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孫承宗也拉到自己一邊,故進行過多次試探,但均遭到拒絕,由此懷恨在心。

天啟四年(1624)十一月,孫承宗西巡至薊、昌,報請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賀萬壽節,並面奏機宜。魏忠賢得知,恐其擁兵“清君側”,大懼,“繞御床哭,上亦為心動”,當即命內閣擬旨,以“無旨擅離信地,非祖宗法”為名,令其返關。孫承宗無奈,只好返回。事後,閹黨利用這件事攻擊孫承宗“擁兵向闕,叛逆顯然”,但熹宗沒予理會。

天啟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敗,導致了孫承宗的去職。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誤信讒言,派兵渡柳河,襲取耀州,中伏遭敗。閹黨藉機小題大做,圍攻馬世龍,並參劾孫承宗。孫承宗氣極,連上二疏,自請罷官。九月,返鄉。孫承宗滿腹憂憤,上疏請辭,解甲還鄉。

他在一首詩中,借岳飛當年的遭遇,隱喻自己的功虧一簣,不是潰敗於敵人,而是潰敗於朝廷上的誣陷:

  入夜看熒惑,朝來朝議生。

  誰將舌上劍,一割塞垣兵。

  未抵黃龍府,先驚白馬營。

岳家軍尚在,胡騎漫雄行。

蔡東藩曾經評價: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於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雖曰天命,寧非人事?

如果孫承宗可以一直駐守遼東,也許會是有另一種歷史。

危難之際,挺身復出

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率軍避開寧錦,假道內蒙,從喜峰口突入塞內,相繼攻陷遵化、迂安、灤州、永平,直指北京。且行反間計,使崇禎帝囚繫並最終殺害了袁崇煥。此事所謂“己巳虜變”。一時,明廷亂作一團。而袁崇煥的下獄,又導致軍心渙散,將士東歸。

在此危難之際,明廷再次起用孫承宗,“詔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統籌全局。孫承宗首先曉以大義,安定了軍心。其後協調各路軍隊,聯合行動,經數月艱苦作戰,取得“遵永大捷”,並於崇禎三年(1630)五月將後金軍驅逐出關。

孫承宗再任遼東經略後,仍堅持以積極防禦為主的方針,繼續加強寧錦防線,決心重築被高第譭棄的大淩河、右屯二城。崇禎四年(1631),後金兵圍明軍於大凌城,因孫承宗、丘禾嘉意見遲遲不能統一,延誤戰機,明軍慘敗。朝臣趁此機會,搖唇鼓舌,欲把早已完成京城解圍的孫承宗擼下來。69歲的孫承宗無奈,連上十七道疏,請求辭官。這年年底,他終於告老還鄉,徹底離開了日漸沉淪的遼東。

手提孤劍向邊州,木葉蕭蕭又早秋 。

  ——這或許是孫承宗寫下的最悲愴的兩行詩。

  在生命的最後七年裡,他在高陽老家,門無賓朋,唯有一心讀書,不廢朝夕。

  一個壯志未酬的英雄,暮年遠離刀光劍影,卻能遠遠聽到家國沉淪的消息,這是怎樣一種煎熬的心情。

  崇禎十一年(1638),後金(清)兵深入內地。十一月九日圍攻高陽。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與之血戰。三天後,城破,孫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死後諡號文正,著作有《高陽集》。

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在清朝人編修的《明史》中,卻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評價:令專任之,尤足以慎固封守!他是一個失敗者,卻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末世並不缺挽狂瀾於既倒的天才,孫承宗就在面前,只是黨爭誤國。


7 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明朝末年薊遼督師。享年46歲。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值得記住的十個人物(下)

袁崇煥像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袁崇煥在史學界的爭議頗多,但是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講,我們不必非要探求真相,袁崇煥的一生是短暫的,11年的為官經歷,波瀾起伏,足夠傳奇。他留給後人的除了遺憾,還有許多。


明朝那些事裡為袁崇煥做出一個註解:

四年前,籍籍無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煥,站在那座叫寧遠的孤城裡,面對著只知道攢錢的滿桂、當過逃兵的趙率教、消極怠工的祖大壽,說:“獨臥孤城,以當虜耳!”在絕境之中,他們始終相信,堅定的信念,必將戰勝強大的敵人。之後,他們戰勝了努爾哈赤,戰勝了皇太極,再之後,是反目、排擠、陣亡、定罪、叛逃。

袁崇煥是不知道和光同塵的,由始至終,他都是一個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負,有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彰顯自己的個性,如此而已。那天,袁崇煥走出牢房,前往刑場,沿途民眾圍觀,罵聲不絕。

他最後一次看著這個他曾為之奉獻一切的國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護衛,卻謾罵指責他的平民。傾盡心力,嘔心瀝血,只換來了這個結果。我經常在想,那時候的袁崇煥,到底在想些什麼。他應該很絕望,很失落,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負才能被瞭解,或許永遠也沒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終也許只是遺臭萬年的罵名。

然而就在行刑臺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這是一個被誤解、被冤枉、且即將被千刀萬剮的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留下的詩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沒有絕望,沒有失落,沒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兩個字——堅持。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袁崇煥的一生是一個悲劇。

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我看來,他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堅持。蠻荒之地的苦讀書生,福建的縣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堅守孤城的寧遠道,威震天下的薊遼督師,逮捕入獄的將領,揹負冤屈死去的囚犯。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或許不能改變什麼,或許並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為並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無退縮地堅持下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

所以我竭盡所能,去描述一個真實的袁崇煥:並非天才,並非優等生,卻運氣極好,受人栽培,意志堅定,卻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濟,卻又難以容人,一個極其單純,卻又極其複雜的人。

在這世上,只要是人,都複雜,不復雜的,都不是人。袁崇煥很複雜,他極英明,也極愚蠢,曾經正確,也曾經錯誤,其實他被爭議,並不是他的錯,因為他本就如此,他很簡單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很複雜,他很複雜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很簡單。事實上,無論叛徒,或是英雄,他都從未變過,變的,只是我們自己。

越過幾百年的煙雲,我看到的袁崇煥,並沒有那麼複雜,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抱持著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即使這理想永遠無法實現,即使這注定是個悲劇的結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也永不放棄。有時候,我會想起這個人,想起他傳奇的一生,他的光榮,他的遺憾。有時候,我看見他站在我的面前,對我說:我這一生,從沒有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