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幾天前,一博主發出因為太懂事受過哪些委屈的話題討論,短短几小時就被頂上了微博熱搜。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評論區都淚崩了:


小時候太懂事了,長大後很難受。

她還小,你是姐姐,讓著點她。然後就讓了十幾年了。

在學校受了委屈不告訴家人,實在撐不住了發洩出來時,家人還嫌不懂事。

懂事到每一件小事想起來都會哭……


有句話說得好,懂事,從來就不該是一個褒義詞。


因為懂事,總是替人著想;因為懂事,總是笑著原諒;因為懂事,總是包容謙讓。


太懂事的人最累,而且一旦貼上懂事的標籤,你的懂事都成了理所當然,只要有一次出格,大家就對你失望透頂。


作為母親,相比起懂事,我更希望他有一個任性的童年和天真的童心。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小時候的懂事,長大後的討好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告誡父母,很多小時候太懂事的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長大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7歲寫作,9歲出書,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後直入《新週刊》任副主編的作家蔣方舟,曾自曝是討好型人格:


不敢和人爭吵,不敢反駁別人,即便不認同,也恭敬的隨聲附和。


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哪怕非常不愉快,很生氣了。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一味迎合別人的喜好,追求別人的認可,渴望他人的期待。


而這些都根源於她從小就太懂事,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


在《圓桌派》裡,她講述了讀小學時,捨不得花錢買早餐,就撿地上同學吃剩的零食吃,太餓了就拿尺子,橡皮擦在嘴裡嗦一嗦。


這樣做就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看,我有多乖”,即便包裡攢有200元,她還是在地上撿東西吃,一直持續到五年級。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它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


恐懼家長的失望,恐懼家長的批評,恐懼家長的嫌棄,於是被迫戴上了懂事的面具,每天學著察言觀色,刻意討好表現。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樓主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在工作中,她小心翼翼的和每個人處著,同事幫忙,從來不懂拒絕。


上司誤解,她也不敢反駁爭辯,就連應酬也不敢拒絕。


她對每一個人都很好,可最後,大家卻只是習慣性的使喚她,而不是把她當朋友。


有一次她忍不住向媽媽抱怨時,媽媽怒斥她:“你傻呀,你委屈你不會說呀,你不想幫忙你不會說呀。”


是啊,為什麼不說?因為已經習慣了,小時候,想要什麼,不說;受欺負了,不說;生病了,也不說。


不是不想說,而是明白說了也於事無補,漸漸的,就習慣了所有事放在心底,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


懂事,就是小時候討好父母,長大了討好全世界,卻唯獨忘了取悅自己。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懂事的孩子,都是被迫長大的


《請回答1988》電視劇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可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劇中的德善就是這樣一個被迫長大,被迫懂事的孩子。


姐姐因為是姐姐,所以時要謙讓;弟弟因為是弟弟,所以需要照顧。


作為家裡的老二,她像老家歌謠說的:大的疼,小的愛,可憐就是半中腰。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當家裡只有兩個雞蛋時,她主動要媽媽不要顧忌自己,將雞蛋讓給姐姐和弟弟,哪怕自己也想吃雞蛋,但每次卻只能吃黑豆。


鄰居送他一隻炸雞,還特意囑咐她要把雞腿吃掉,懂事的她卻還是將炸雞先帶回了家,然而,媽媽卻很自然的將第一根雞腿給姐姐,第二根給弟弟。


一旁的德善,只是默默看著雞腿,沒有說什麼,彷彿習以為常。


家裡煤氣中毒,爸爸媽媽背起姐姐和弟弟往外跑,唯獨落下了她,醒來後的德善,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艱難爬出來。


就像電影《狗十三》裡有條熱評說的:“你看,這個小女孩好懂事啊!”“你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在一期《少年說》中,六年三班的崔兢就是那個從小被要求懂事的孩子,僅僅因為她是姐姐,就必須讓著妹妹。


當她在臺上委屈的控訴爸爸的不公平待遇時,爸爸卻搬出了孔融讓梨的典故。


女孩哽咽道:“為什麼每次是她做錯了,卻要我道歉。”


爸爸辯解道:“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不管女兒怎麼試圖說服爸爸,爸爸卻還是那句話,畢竟她小,不懂事。


最後女孩崩潰大哭。


不管怎麼努力,爸爸只見妹妹的小,卻無視她滿身的委屈和難過。


女孩再大,不過是還在上六年級的孩子,她何嘗不渴望爸爸的疼愛和公平對待呢!


杜江在談及嗯哼的教育時就說過:“如果可以任性被寵愛,哪個孩子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


只有那些不被愛,不被看見,不被在乎的孩子,才不得已的懂事。


懂事的背後,是孩子剋制自己內心慾望的心酸與無助。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抱抱那個懂事的孩子


作家劉繼榮在《遇見世上最好的愛》書中,有一章就講述了她的女兒懂事到令人心疼。


劉繼榮女兒在讀幼兒園時,有一次,她去接孩子,老師先是說了女兒不遂人意的表現,斟酌再三,又說了一件愈發讓她尷尬的事:


“女兒這些天常常吃飯吃到胃痛,還要求繼續添飯。”


恰巧有位家長擦肩而過,好奇的回過頭,望了望女兒,臉上的表情似笑非笑,她強撐著微笑,心裡卻暴躁的想找誰大吵一架。


回到家的她忍不住對女兒發了脾氣,女兒出了房間,可不久,女兒卻用刀割傷了自己的手,傷口太深,不得已,又在醫院折騰一番。


後來她才瞭解到實情,女兒拼命吃那麼多飯,不是傻,也不是貪吃。


是因為覺得媽媽工作很辛苦,只有吃的飽飽的,才不會老生病,才能快快長大,幫媽媽做飯,幫媽媽拖地。


孩子之所以玩刀,不是因為調皮貪玩,而是她知道媽媽最愛吃的是蘋果,所以一定要學會削蘋果。


我們常常在抱怨老天到底給了一個什麼孩子,卻未曾看到,孩子,開始用自己能理解的範圍,盡力去愛著我們,開始默默地為父母著想,開始小心翼翼的討好父母。


很多時候,卻被我們忽視了。


喜劇之王周星馳,小時候父母離異,他跟著媽媽一塊生活,那時候家裡窮,媽媽總是把肉留給他吃。


有一次,他故意把雞腿掉在地上,被媽媽痛打了一頓。


長大後回憶起這件事,他說:“其實是想讓媽媽也吃一口雞腿”,因為他知道,只有把雞腿弄髒了,媽媽才捨得自己吃掉他。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懂事的背後,是孩子讀懂了父母的心酸,讀懂了父母的艱辛。


就像作家馮塵在《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寫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


願每個父母都能好好抱抱那個願意為你努力長大,努力懂事的孩子。


他們,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愛著你。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孩子的童年時光很短,他遲早會長大,會懂事,會獨自面對現實的殘酷。


為何不在有限的日子裡,給他一個可以放肆,又可以任性,還可以放飛自我的童年呢?


如果可以,請將那句口頭禪“你什麼時候可以懂事點”換成“孩子,你不需要那麼懂事,開心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