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奎文區教體局局長吳茵政:放下焦慮 培養“完整”的人

3月24日,《中國教育報》第五版以《放下焦慮 培養“完整”的人》為題,報道了奎文區教體局疫情期間在教育教學新形態上的探索成果。

全文如下:

濰坊市奎文區教體局局長吳茵政:放下焦慮 培養“完整”的人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也給了我們思考的契機。從教育來講,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應該關注什麼?

想對老師說,育人遠比教書重要。延遲開學,老師們焦慮,“孩子不在學校,離開了老師的視線,學習怎麼辦?”學校和老師要適時調整方案,在孩子們的居家成長上下功夫。這裡要注意的是,對假期生活的指導,不等同於手把手地“包辦”,這也是培養孩子們自我管理的良好契機,重在“引導”而不在“控制”。

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一直在進行教育教學新形態的探索。此次戰“疫”期間,我們就推出了一些特別的課程。我們為全區中小學生帶來5節“奎文少年·成長戰‘疫’”系列思政微課。充分激發孩子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擔當作為的品質,引領中小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思考成長。

我們推出了覆蓋一至九年級的“奎文少年·天天向上”室內鍛鍊計劃,依據年齡特點,教學循序漸進,內容科學豐富,動作簡單易行,指導孩子們鍛鍊身體。教育只有將“育人”置於核心,才能真正面向未來,適應任何改變。

想對孩子們說,特別時期可以“特別成長”。事非經歷不知難。宅家生活可能已經顛覆了孩子們曾經以為的“美好”。其實特別時期我們一樣可以“特別成長”。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什麼是國家。面對疫情,國家以最快的速度佈陣全民防疫,各級醫療衛生部門迅速行動,全國上下形成了一盤棋,這才是對“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幸福家”最好的詮釋。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什麼是使命。鍾南山、李蘭娟、胡明等很多人的名字已家喻戶曉,還有數以萬計的“最美逆行者”、警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等,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使命擔當。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什麼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從來不是空話套話,要明白生命、生活和生態緊密相連。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需要我們心懷敬畏,留有底線,這是一生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想對家長說,別錯過親子關係的修補期。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這次“加長版”的假期生活,正是親子關係的修補期。

積極營造家庭小生態。你的樣子裡藏著孩子的未來,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請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家長可以和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玩中學、玩中樂;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和他們共讀一本書、一起來鍛鍊;如果孩子上了中學,這時候坐下來談談心也是很好的選擇。

勞動育人也可以派上用場。洗菜、煮飯、和麵、包餃子,甚至可以嘗試更多的實踐。一起品嚐合作的美食,一起享受大掃除後的潔淨房間,既有成就感,更是好習慣。

家風傳承也迎來好機遇。如果家中有老人,就講講過去的故事。把革命故事、創業故事和奮鬥故事記錄下來,家庭的好品格就會傳承下來。令人高興的是,隨著國內形勢好轉,相信開學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大家都做好準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