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一、馬淑華情況簡介

馬淑華,女,1946年生於天津。1959年考入天津評劇院少年訓練隊,從師宋樹芳、孫桂君、李寶順,後來到新翠霞門下學習,工閨門旦、花旦。1966年分配到天津評劇院工作。

馬淑華的嗓音條件好,聲音明亮、音色甜美、韻味濃郁、表演情真,既繼承了劉派剛柔相濟,似流水行雲的特點,又發展了劉派唱腔清脆、甜美、圓潤、俏麗的特長,還吸收了愛派、白派的精華。

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在演唱中,注意以聲傳情,用細膩的聲腔和豐富的表情來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情感,形成高亢挺拔、委婉動聽、韻味淳厚、華麗多采的藝術風格。擅演身世悲苦、反抗性強的悲劇人物。

她的代表劇目有《祥林嫂》、《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焚香記》、《雪玉冰霜》等。其中《祥林嫂》、《杜十娘》、《楊三姐告狀》深受歡迎,連續上演300餘場。

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二、脫穎而出,飾演祥林嫂

1977年天津評劇院決定排演《祥林嫂》,在選拔主要演員時,碰到了難題。天津評劇院人才濟濟,當時能勝任祥林嫂的演員就有小花玉蘭、李秀雲、崔連潤、馬淑華等不下10人。其中有自報奮勇,要求飾演的,也有被領導提名的,用誰來飾演,是擺在本劇導演孔文才面前的一大難題,怎麼辦?

為了解決這一最大的難題,孔導苦思冥想,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他通過分析劇本,根據劇本內容出了九個小品,讓幾位演員分頭去進行準備,而後根據小品表演的情況,再酌定和分配角色。

這九個小品分別:

1:出場。(祥林死後,祥林嫂的出場)

2:逃跑。(初進魯府)

3:淘米。

4:被搶。(搶到賀老六家的情景)

5:賀老六死。

6:阿毛死。

7:二次進魯府。

8:捐門檻。

9:出魯府。(風雨交加的場面)

馬淑華乍一看到這幾個題目時,腦子有些發矇,不知從何下手。以前雖說對祥林嫂這個人物有一定的認識,看過白楊的電影,但戲曲有戲曲的特點,如何按照戲曲的程式來編排小品,這是最為關鍵的。

她在反覆琢磨小品的同時,還不斷地向各位老藝術家請教。其中有一個人給了她極大的幫助。這個人就是孔導演的弟子王金章,他給馬淑華提出了許多建議,這些建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不斷地努力,她基本上掌握了祥林嫂這個人物的基本特點,然後又刻苦地一次又一次的排練。

考試那天,領導、編劇、導演和各位老師都在場,馬淑華精神百倍,胸有成竹地一口氣把準備好的小品都表演了出來。考試後,經過院領導以及編、導和各位老師的綜合評議,馬淑華一舉奪魁,擔當起了祥林嫂這個角色。

三、導演嚴要求,淑華細雕琢

孔導演是個對藝術十分嚴謹、嚴肅的人。他對馬淑華說:“祥林嫂這個人物難度大,年齡感及人物跨度很大,又是文學大師魯迅的原著,演員必須有較高的造詣才能勝任。要求腦子裡應該有這個角色,不能有空白點,要吃透角色。”

孔導演導戲的構思非常細膩,從人物出發,運用一切藝術手法,如眼神、動作、細節等等來刻劃人物。

1、祥林嫂一出場,他要求眼神是寧靜的,顯示不幸,剛剛死了丈夫,還得表現年輕、乾淨、利索、漂亮。他親自背起柴筐給馬淑華進行示範。他一出場,側身往那一站,啊呀!兩眼跟兩汪水一樣,活脫脫就是此時此刻的祥林嫂。另外,他要求,上場要側身亮相,用眼神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要有一種力量吸引觀眾,不能傻啦吧唧地往那一站,觀眾也要跟你散神。在孔導演的耐心啟發下,她開始體會、理解,終於找到了人物的感覺。

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2、在排“逃跑”那場戲時,孔導演給祥林嫂設計了一個動作:祥林嫂在祥林家本不願去,願意守節。但知道被賣後,不得不逃跑。他要求,在逃跑的時候,要對著祥林的靈牌,深深地一拜。這個動作,恰到好處,十分感人。

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3、在賀老六和阿毛死的那場戲中,孔導演要求得更為嚴格。當祥林嫂聽到“狼來了”的呼喊後,要急下,過一會又上來,雖然同是祥林嫂,但這時候的祥林嫂如同換了個人,要呆傻的上。此時演員的道具是阿毛的小鞋,他要求演員,必須提著鞋帶上來,讓小鞋的晃動貼合住演員此時的心情。同時,音樂要靜,開始只有管子,後來一點聲音都不要,靜極了。當看到賀老六時,突然一個冷鑼“倉”!小鞋和小筐同時落在地上,聲嘶力竭發喊出“阿毛爹!”,要出破聲兒,要撕人肺腑。此時的舞臺上,賀老六躺著,頭對觀眾,祥林嫂跪著,面對觀眾,臺上全黑,只有一束白光照在兩位演員的臉上。哭的時候,要面無表情,痴傻呆滯,淚水灑下;手是曲垂的,這場戲在演出時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4、二次進魯府。二次進跟一次絕對是不一樣的。二次怎麼進呢?要痴傻呆滯,還要把人物悲慘的經歷表現出來。如果表現呢?關鍵是通過腿部和腳上的動作來突出。二進魯府與頭進魯府不一樣,頭進時,是強健,伶俐,二次進腿要變成曲線。這一變化,一直髮展到第九場出魯府。

四、借鑑其他藝術表現,豐富評劇表演藝術

馬淑華在塑造祥林嫂這一角色,還借鑑了京劇、電影、話劇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學習兄弟藝術的長處,以豐富評劇藝術。比如:第九場戲一邊是魯四爺花天酒地的奠祭場面,一邊是祥林嫂狂風冰雪中掙扎凍死的場面。這場戲有八十句的大唱段,非常吃功夫。在場景上,一邊是個大獅子,伸著大爪子,一邊是棵大樹,樹杈也像幾個大爪子一樣伸著。祥林嫂唱搭調:“雪紛紛撒滿了哇茫茫大地。”唱“地”的時候,走了出來,拄柺杖,此時人物不但腿是曲的,而且走路時,腿還是拉拉著的。為了演好這場戲,馬淑華不但在劇院裡練,而且回到家中,也拿個破棍子練。此時的祥林嫂與二次進魯府時又有不同,那次雖然打擊很大,但還有一絲生的希望。現在不同了,她絕望了。所以她在這場戲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要象《收租院》中的泥塑。

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五、巧妙藉助道具,表現人物內心活動

第九場戲中,祥林嫂柱的討飯棍子是導演特意安排的,竹竿上節劈開,劈大了不行,劈小了也不行,要求發出一種將要折斷的聲音,當唱完“吹得我力難支---”,後邊是合唱,“倒下身軀---”收音樂,全場靜靜的。這時的馬淑華緊緊地顫抖著棍子,發出噼啪劈啪的聲音,反映出祥林嫂不甘死亡的內涵。

馬淑華老師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

通過編、導、演的共同努力,這出戏的演出非常成功,觀眾十分認可,大幕拉下很長時間,掌聲不停。馬淑華出去謝幕時,感情上一直轉不過來。孔導演只能大聲提醒:“不行,不行,你該出人物啦,這樣還行,讓觀眾太壓抑了。你該跳出來啦!” 這出戏當年連演二百多場,盛況空前。

馬淑華排完《祥林嫂》這出戏,整整掉了八斤肉。但這個戲,給她以後的藝術生涯鋪展開了道路。

天津的戲迷都知道,中國大戲院這個劇場,評劇是很難進入演出的,但《祥林嫂》劇組在那裡整整演出了一個月,當時任天津京劇院長楊榮環和文化局領導謝國祥等看完演出,激動地說:“這才是完整的藝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