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等。這些都是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雖然這些語句表面上看起來的表達似乎很簡單,然而其實它們就像是佛經一樣,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細細斟酌。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它們背後所蘊藏的深意,我們就會體會到,學習其實是一種沒有針對性的行為。
我們為什麼會去學習?為了升學考試還是為了豐富知識;為了提高修養還是為了工作需要?然而不管因為什麼,我們的針對性都很強,我們總會帶著一種目的去學習,同時我們也會帶著一種心情或者情緒在學習。
比如我們買了一本新書,我們很開心,想馬上就讀完它。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是“滿”的,我們對這本書本身可能沒有什麼渴望,我們只是渴望能夠從書中發現可以給我們帶來改變的東西。當我們用這種“寄希望”的方式去學習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找到自己想要的,但同時我們也會很容易曲解其中的意思,因為我們只能更加註意到我們認為對的那些內容。
在準備去學習的時候,我不建議刻意去看那些看起來是自己非常需要的書,特別是對口專業的,當然專業工具書除外,這就和同性相斥是一個道理。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雖然更傾向於學習和專業相關的東西,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身邊出現的那些極富創造力的行業佼佼者,他們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在一些人眼裡,這種人被叫做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的人更富創造性,他們並不是歪打正著,而是完全不會被一些陳舊的理論所束縛,他們更講究在實用的基礎上去突破。學習也是如此,在非專業領域學到的東西,對於專業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輔助,而且它能夠幫助我們開拓視野,完成創新。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對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進行質疑。相反的,大家都更習慣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
不管進行什麼樣的學習,我們都有曲解的時候,有的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存在問題,有的則是因為我們走神導致“看錯了”。因此我們學完之後也就那麼的一直錯了下去,直到某一天被事實教育了,才可能會再去翻看那些“證據”。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很多的學習方式是從我們兒時就養成的,步入社會以後,如果我們的認知沒有改變,如果我們曲解了太多的東西,如果我們總是陷入想象不去求實。那麼即使再努力,等待我們的,除了每天憂心忡忡、焦頭爛額,似乎也不會再有能夠改變現狀的情況出現了。
閱讀更多 啟心洞念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