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1917年6月7日,時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的張勳奉總統黎元洪之命,以調解黎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因對德參戰問題發生的"府院之爭"為名,打著維護京城治安旗號,率辮子軍10個營4000餘人,由江蘇徐州開赴北京。14日,張勳率辮子軍抵京後,遍邀各界名人共襄策劃清帝復辟。30日晚,張等潛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派出辮子軍佔領車站、郵局等要地,發動政變,驅走黎元洪,擁廢帝溥儀復辟。

7月1日,溥儀下詔即位,宣佈恢復宣統年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張勳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頓時全國譁然,聲討不斷。在天津隔岸觀火的段祺瑞見時機成熟,於是帶兵進逼北京,7月5日兩軍開始交火,僅僅一週,“辮子軍”就全線崩潰。

張勳一開始還死撐著在自己的宅子裡不肯撤,依靠親衛隊最後抵抗。段祺瑞吩咐人打一排空心炮彈進去,但裡面放一顆實彈。一發炮彈響,張勳決定放棄抵抗,躲進了荷蘭使館。

溥儀皇帝隨即又宣佈退位。

整個復辟行動,前後加在一起,一共12天,成了一出鬧劇。

下面一組圖片記錄了當時復辟前後的情景。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辮子軍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京城街頭辮子軍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辮子軍軍營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重新掛上街頭的龍旗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復辟儀式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玉輦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街頭儀式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時年12歲的溥儀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登基大典上的溥儀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官員儀仗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鍾勇王”張勳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心心念念丞相夢的康有為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討逆軍進攻北京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被俘虜的辮子軍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復辟失敗後躲在荷蘭使館的張勳


1917年,復辟鬧劇下的北京城裡面面觀(組圖)

荷蘭使館裡張勳的六姨太和幼子

其實,張勳復辟之所以是一場鬧劇,因為剛開始他就被利用成為北洋內部派系相爭的工具,眾人見他熱情高漲,故意慫恿,結衣牟利。就連他的夫人曹氏,都苦口婆心勸他不要玩火,後來見阻攔不住,私下裡還讓侄子帶了三十萬銀元前往廣東,結交孫中山,支持革命,也算為他留了條後路,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