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的兄弟姐妹,你們建議跟兒子、媳婦一起生活嗎?

lixueli1212


60後的姐妹們都早已退休了,弟兄們也已退休或將在近幾年退休。

跟兒子和媳婦一起生活好嗎?

除農村和城鎮“超生游擊隊”以外,城鎮戶口60之後的兄弟姐妹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不是獨男就是獨女。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兄弟姐妹們,已經歷了退休後的生活。

這其中,有的離別家鄉,遠走異地,隨子女生活。也有的就在同一個城市生活,但與子女分開住,也有的與子女同住一起。

與子女一起生活,也的確有少部分能相處得好。

不是說子女不好。兩代人相處時間長了,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矛盾。有位退休人員跟隨在國外工作的子女生活。回來後與他小聚。在我心目中,很羨慕他的晚年生活。能遠涉重洋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多幸福!這是多少人嚮往的生活!

聊著聊著,他滿臉憂傷地

說“月是故鄉明。還是家鄉好,再也不去了。”

我說我們想都想不到,你有這麼好的子女,多幸福。

他最後才吐出了心裡話。“家家都有難唸的經。有如說是到子女那裡享福,不如說是去當保姆,甚至還不如保姆。”

聽了他的難言之痛,再看看周圍老年人隨子女生活的狀況。

我下定決心,堅決不和子女共同生活。


知秋144466680


我62年,老伴己走5年了。這5年對我來講。那才叫含辛如苦,帶孩子過洗衣服幹家務。標準的不掙錢的保母。心想孩子結婚後與他們一起過,自己身體好。還能幫帶孫子。想好沒好,17年孩子結婚,我起初覺得一個人活著不就是為孩子活的嗎?犧牲自己,任勞任怨,每日都是吃剩飯。包攬家中所有的活,每月的工資。拿出來交水電暖,買菜買面。油鹽醬醋所剩無幾,。兒子心粗,對我不關心,總覺我身體好,兒媳婦時間久了就覺的我是應該的。心酸啊。勸天下父母,咱們總是要離開孩子的,兒媳婦到現在也不會做飯,都是我慣的,現在我搬出來了。我告訴她們這種活法我己經夠了。你們就等於我死了別指望我了,我早晚也得離開,你們走好自己的路,我去年學駕照中,認識了的一個學友,我們談的很投緣,她老公肝癌走了兩年多了,也算上天賜給我們的緣。現在我們很幸福快樂,撲撲實實地過日子。相互體貼。互相關心。


用戶5141338879349


有我家奇葩嗎?我們和婆婆公公還有小叔子一家住一起,住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房子,公公婆婆和小叔子一家都有自己的房子分別租出去收租金,住我家沒收一分錢,還要每月給他媽2500生活費……而且我們長期也不在家住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去個4、5次回去住也不超過2個月…所以那些抱怨的兄弟姐妹對比下你們也沒那麼慘……


一心想減肥的瘦子


我是64年的人,我現在就和兒子兒媳一起住,他們都上班,不住一起沒人看孩子做飯!沒辦法不願意也得住一起,等自己老的不能動了再說吧,說真話真不願意和他們一起住,自己住多方便。孫子孫女都上學還得接送。就得住一起方便些。


成經的成經


我是60後的,個人認為但凡條件允許,兩輩人最好分開住。

有個作婚姻律師的哥們曾經說,最好的婆媳關係,就是沒有關係。細想這話頗有道理,值得面臨處理婆媳關係的借鑑。

鄰居有個作投行收入頗豐的兒子,都四十好幾了還沒脫單,好容易有人介紹了一個姑娘,兩人到談婚論嫁時又差點黃了,一問原因,出於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鄰居老人希望和子女住一塊,三世或四世同堂,而對方姑娘嫁人條件之一就是婚後不和公婆一起居住。最後,鄰居只得讓步,才成全了兒子的姻緣。

細思其中原因,粗略分為有條件分開住和沒條件住一起兩種情形。有條件的分開住,距離產生美,你好我大家好,也見天倫之樂融融;當然大多數是沒分開住條件的。

避免“代溝”矛盾的需要而分開住的情形:由於時代進步和個人經歷、性格等的侷限、老人和子女的“代溝”是天然存在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思維方式、處事角度、對家庭話語權的認知等大有不同,產生各種矛盾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婆媳關係,號稱天下最特殊最難處理的關係,避免產生矛盾,若條件允許,分開住是個不錯的選擇。

經濟或老人健康的限制需要一起住的情形

:現代社會,普通百姓的住房問題是多少人多少家庭面對的頭等大事。出於經濟原因,如住房緊張、照顧小孩或健康原因需要照顧老人,兩輩人還是一起生活。

既然在同一個鍋裡吃飯,哪有鍋蓋不碰碗勺的?那就要去克服和將就,相互謙讓和退步。在家庭裡講理和較真只能自討沒趣,弄得一家人磕磕絆絆,互為眼中釘,肉中刺 ,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家都會過得輕鬆自在些。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家庭成員感到愛,有愛,才有尊重,才讓一家老小有幸福的感覺。

為什麼那麼多婆媳關係處不好?你看我不順眼,我還看不過你呢,已經是一家子,各自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就不信,一個媳婦不會做飯菜,還不搶著乾點別的家務活,還會一輩子不會做飯?我有個鄰居媳婦就很會來事,對婆婆嘴巴甜得不要不要滴,會哄會誇,媽,你做飯菜可好吃了,比昨天的還好吃了~還有帶孩子的事,媽,這兩年就辛苦你點,等放假了我們全家一起海外遊哈~捨得投入,婆婆再累也心甘;老人這頭呢?人老了,就要兩耳不問不聞家庭事,兒女徵求你的意見,那是對你的尊重,意思下就行了,即使最後沒有按著你的意思來,也不要太霸道或蠻不講理,兒孫自有兒孫福,該放手就放手。

選擇入住養老中心,也不失是對老人和家庭負責的一種生活方式。兩輩人僅隔“一碗湯”的距離,既親情很近又有各自獨立的生活空間。


於非魚知魚樂


住在一起,那就叫吃力不討好。

早晨,你第一個起床,準備一家人的早餐。然後,叫大的起床,叫小的吃飯。大家吃完飯,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了。你洗碗,刷鍋,洗衣服,打掃衛生,買菜。

中午,你很早就準備午餐了,有葷的,有素的,有炒的,有燉的。想方設法做符合大家口味的飯菜。一不小心哪一點疏忽了,還要招來批評。如果哪一個菜口味不太好了,自己吃。

午飯後,有的看手機,有的休息。唯獨你不可以,因為你還要刷鍋洗碗。

下午,你要準備晚餐。

忙忙碌碌就這樣日復一日,有人感激你麼?沒有。



蘇愛響


這代人,各種經歷很多,感觸也不少。傳統守舊顧家顧兒女,有太多的放不下。

我不贊成太守舊,因為會失去很多快樂。也不贊成過多倚靠子女,讓孩子們揹負工作壓力外的更多壓力。

這代人的子女與父母一同吃苦受累,很懂得父母的不易。不用擔心子女不孝順,父母需要的時候,他們一定會管。但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幫的還要儘量幫。

至於是否生活在一起,各有各的觀點。如果子女願意,在一起生活無妨。但要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終究是兩代人,不能以自己的觀點去要求孩子。更不可為難孩子的愛人!無論男女,自己的孩子再好,到親家是另一個身份,一樣要面對同樣的問題。老話說,針能過去,線也能過去。

人生對每個人都是首次,只要不是原則問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感情是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同樣,怨恨也是平日裡積壓的。寬容可以解壓,計較或壓抑是日後爆發的隱患。

有些時候,有些事要向孩子們學習,接受新鮮事物,與孩子們一同感受,時代發展帶來的快樂與感受,在接受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理解孩子們。

身體力行的時候,照顧好自己,把日子過好,快樂的生活。

以上觀點只代表個人,如有不同請諒解。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葉舞芭蕾時


這位小弟,你所提議的不只是60後,還有大批量的50後呢,你的這個說法說出了俺們這一輩人的心聲,為啥呢,緣故就是兩輩人生活差距有天壤之別,尤其是七八十年代所出生的80%都是獨身子女,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事發生。

再問問現在的年輕人,有誰願意跟老年人同住的,就是一張白紙的距離。就別問自己怎麼做,自己能動就別勞動他人。


小本生意43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不喜歡和孩子們一起住,自己住自由自在,我們家的成員都愛溝通,我們家都比較民主,[呲牙]。我們這代人大都是一個孩子,現在孩子事業剛起步,婚後都忙於工作,都沒時間顧家,我們作為長輩,幫著照顧孫子,照顧他們這個小家,能幫孩子們的就幫一把,孩子們也知道感恩的,我的孩子媳婦都很好,都能理解我,很孝敬哦[呲牙]


幸福的壯壯奶


跟子女同住我不反對!但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如果你是同兒子住應把兒媳當親閨女待!如果是同女兒住應把女婿當親兒子待!道理看似簡單實際運行挺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