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為什麼沒有回援秦國,在嶺南自立為王,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大馬哈魚12


秦末,中原大亂,擺在趙佗面前的選擇有三個:

1:帶兵參加中原混戰。但如果不能做中原之王,這樣做只會讓自已大傷元氣。以趙佗的兵力,既救不了秦朝,肯定也做不了中原之王,因為在中原無根基,做箇中原的諸侯都極為困難。所以此為下策。2:據郡自守。安靜地等中原撕殺,等中原群雄殺得差不多了,塵埃落定,就向最牛的那個(比喻劉邦項羽)稱臣納土,安靜地做他們的郡守。這個看上去不好不壞。但趙佗有能力,又遠在邊陲,劉邦項羽一時也奈何不了他,何必跑那麼遠去稱臣?趙佗也是一代人雄,總有點犯賤的感覺。此為中策。3:做諸侯王。趙佗的資歷比劉邦項羽老,又富謀略,加之越地有山谷之險拱衛,他只要有意願,做諸侯王還是不錯的。難道諸侯王不比郡守好?

所以,趙佗做諸侯王,其實是上策之選。

任囂死後,據漢書載,趙佗〝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己破滅,佗即擊並桂林,南海,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趙佗既然殺了秦朝中央派來的官員,本質就成了項羽的反秦同盟軍。項羽的志向就是分封制,自已做諸侯老大。所以趙佗既是反秦同盟軍,又威脅不了自己老大地位,項羽也就默認了南越國的存在。

但劉邦可不這麼想。劉邦想的是大一統,跟項羽不同。公元前202年,劉邦把趙佗的地方封給老戰友長沙王吳芮,令吳芮〝王長沙,豫章,桂林,象郡,南海。(見《漢書》)〞,不承認趙佗的合法性。因為吳芮的兵多是越人,劉邦採取的是〝以越制越〞的策略。但劉芮試了幾下,發覺他根本不是趙佗的對手。劉邦沒法,又不想南越國成為不安定因素。公元前196年,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等於承認為趙佗的合法性。

趙佗這個南越王,做得比中原諸侯王都滋潤,看來他當初不帶兵北上中原,確實是最佳選擇。

首先,趙佗極有能力。出使南越的陸賈,和趙佗有過深入交談,對趙佗讚不絕口。他認為趙佗〝賢於蕭何,曹參和韓信〞。趙佗自己也很自負,認為他的才能不輸劉邦。據《漢書》載,趙佗說:〝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意思是他要是住在中原,天下哪有漢王的份?做為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既然無機會經營中原,做諸侯王當然是最佳選擇。

其次,南越國無須服兵役徭役。趙佗名義上是漢下面的諸侯,其實是一種超然的存在。據《漢書》載,淮南王劉安曾上書說:

〝越,方外之地,劗發文身之民也…越人名為藩匠,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土。〞

但西漢其他諸侯王,則深受賦稅徭役之苦。因為西漢統治階級窮奢極惡,又連年用兵。尤其是和匈奴你死和活的戰爭,從未停息。漢武帝時,又派李廣利率十萬大軍遠征大宛。這些都造成大量的資金和人員的缺口。因征伐匈奴,《漢書》載〝內即愁於徵發,民棄郭流亡為盜賊。〞

漢武帝因為缺錢,常以〝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五六百人。〞(據《漢書》)。獻金交得少的,〝王削縣,侯免國。〞所謂獻金,其實就是諸侯王的人頭稅,歸根結底還是要人民負擔。由此對比,南越王該有多幸福。

南越作為一個物產豐富的和平綠洲,又無賦稅徭役之苦,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遠高於中原,人口增長也比中原快的多。據史書載南海郡人口,西漢時是19613戶,94253人,東漢時足71477戶,250282人,戶增近二倍。與此同時,中原人口卻在下降。如河東、上黨、太原三郡,西漢時是48557戶,1711166人,東漢僅有150667戶,898330人,人口少了一半。

無論秦末大亂,還是王莽之亂,南越國都未捲入,國〝際〞國內一片和平。漢末中原入流入南越,帶來了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趙佗來者不距,展開胸懷接納。阮元在所著的《廣東通志》中說:

〝(漢末百姓)多入嶺表,子孫往往家丐,其流風遺韻,衣冠習氣,薰陶漸染,故習漸變。而俗庶幾中州。〞

趙佗多智,壽高,活了一百多歲,神仙級的傳奇人物。他的存在,保證了南越國的安寧,使南越國成了富甲一方,偏居一偶的穩定之島。如此等等,都證明他當年不帶兵北上中原,是正確的選擇。


梭羅的憂傷


根據當時的戰爭形勢,趙佗考慮到秦朝氣數已盡等因素,而沒有北上回援,雖說他在南越“逍遙法外”,卻把南越治理的好好的,為漢朝鞏固南方疆域打下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進行了兩大軍事任務:

一是派大將蒙恬統領30萬秦軍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

二是派大將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50萬大軍攻伐嶺南,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及雲南和越南等地。

但是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無能,引起天下大亂,各地群雄紛紛而起,秦王朝危在旦夕。駐守於長城的10餘萬秦軍在大將王離的率領下回援關內,可是,在鉅鹿之戰中與章邯所部,被項羽打敗而滅。

而征戰嶺南的這支軍隊,由於屠睢在征戰中戰死,後由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公元前214年,經過努力征戰,任囂和趙佗已基本徵服嶺南地區。後來秦始皇命令任囂他們倆就地屯兵駐紮,任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縣令。

公元前208年,任囂病危,臨終前把主帥職務交給了趙佗並交代他說“秦為無道,天下苦之。亂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意思是說:“秦二世昏庸無道,太不像話,弄得狼煙四起,虎爭天下,中國混亂,還不知道啥時候能打出個結果來,咱們的任務就是斷絕道路阻斷交通,別讓戰火燒到嶺南來!”

趙佗繼任任囂的大權之後,撤掉了一批原來的部下,換上自己的親信。然後跟劉邦以長江以南的五嶺地區劃界而治,又向廣西,雲南和越南等地征伐,建立了南越王朝,自稱南越武王。

趙佗在南越自立為王,而不揮師北上回援秦王朝,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路途遙遠,根本來不及救援

如果從嶺南揮師北上回援,算上後勤糧草準備,調集人馬,行軍北上這些時間,等到達中原地區,起碼需要半年以上。再說南方山路多,沿途又有可能遭受蠻族部落騷擾,所以說根本來不及。

二、南越根基還不太穩固,回師勤王,將導致之前對南越的征戰前功盡棄

當初征戰時遭到了南方部落的激烈抵抗,打下南越實屬不易,主將屠睢便是在征戰中陣亡,而且統治期間又多次發生地方部族叛亂劫殺官員之事。此時如若趙佗率領秦軍撤離,如同捨棄南越,北上又救不了秦王朝,到時候很有可能兩頭空。

三、南越秦軍孝忠於秦朝的將士佔少數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把六國軍隊編入了秦軍 ,並把其中大部分編入了南征的秦軍之中。

所以南越秦軍裡面,原六國軍隊人數佔多數。這些士兵還沒有完全忠誠於秦王朝,北上後,很容易被反秦勢力策反,到時候別說救援,反而會成為秦王朝的掘墓人。

總之,南越距離中原路途遙遠,而且秦軍一時還不能離開南越,打也不一定能打回去,回去了也不一定有他們的地位,而嶺南地區,氣候溫暖,易守難攻。所以,趙佗乾脆切斷道路,封鎖關口,自立為王,這樣還對中國的疆域有功勞一些。

南越前後歷經五王,立國95年。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派將軍,路博德,楊浦等人,兵分四路討伐南越並將其征服,然後漢武帝在此設置南海、交趾等九郡,至此兩廣及越南北部地區,再度歸於中原王朝統治之下。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前言: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天下大亂的時候,在嶺南地區,恰巧是秦軍主帥任囂重病、即將死去之際。任囂對副將趙佗作了政治遺囑:“秦政無道,不可救藥。”

任囂要求趙佗穩定軍心,封關鎖道,隔絕嶺南與中原的交通往來,防範中原起義軍侵犯嶺南。然後整頓內部,埋頭髮展,自成一國。



(趙佗塑像)

任囂死後,趙佗依計而行,掌控了嶺南的50萬秦軍,封關閉道,不再與中原往來。不管秦朝的形勢多麼危急,趙佗都不發兵去援救。

趙佗這樣做的原因,我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當時秦軍剛剛平定嶺南,百越人心並未真正歸附。叛軍殘餘勢力還存在,嶺南內部並不穩定。一旦秦軍主力北上,叛軍勢力必然會乘機起事,死灰復燃。

而秦軍將士大多已經在嶺南成家立業,嶺南已經成為他們的家。一旦北上中原,叛軍進攻,秦軍將士們的家屬必然會遭殃受害的。

其次,嶺南秦軍北上,與農民起義軍作戰;由於二世無道,趙高專權,朝政混亂,作戰勝利了,也未必能夠得到朝廷的封賞;徒然讓將士們流血犧牲。

更嚴重的是:一旦北上與起義軍作戰失利了,依朝廷的腐敗情況,必然得不到援助;而嶺南百越反叛,後方大亂,嶺南北上秦軍將會進退失據,陷入極為不利的戰略境地。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征服嶺南百越,秦始皇派出重兵集團。他廣泛徵調原來六國的人民參加秦軍,前往嶺南作戰。

所以說,嶺南這50萬秦軍中,原來六國的人民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些人由於亡國時間不長,對秦朝是被迫臣服,心中是懷有亡國之痛的。現在秦朝形勢危急,這部分將士內心裡肯定是不願去援救它的。

趙佗如果強行出兵,北上救援的話,恐怕一入中原,就會有大批將士投降起義軍,回過頭來與秦軍作戰的。

結語:在分析了天下大勢之後,趙佗聽從了任囂的遺言。他在軍中剷除了擁護秦朝朝廷的將領,牢牢地握住了兵權。然後下令封關閉道,阻斷了嶺南和中原的交通。

這以後,趙佗在嶺南積極整頓內部政務,發展生產經濟,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傳播到嶺南各地,為嶺南的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最後,趙佗個人的威望在嶺南地區大大提高,水到渠成,他順利地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

而且,趙佗這個人非常長壽,他一直活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在他自立為王之後,曾經跟劉邦、呂雉、漢文帝、漢景帝都打過交道。

劉邦知道嶺南不好攻打,就與趙佗通使交好,只要求趙佗承認西漢王朝的正統地位。

不可一世的呂雉,自認為兵仙韓信、勇將彭越都死在自己手裡,就沒把趙佗放在眼裡,發兵攻打南越國,結果大敗而歸,被趙佗一直打到長沙,很是耀武揚威了一番。


品茗讀史


趙佗的五十萬大軍已經紮根嶺南,就是趕回去也也來不及了,天下已大亂,大秦帝國已覆滅。而且始皇大帝經略東南的偉大戰略不能付之東流,所以趙倫閉關嶺南,稱王百越,守住東南是極其英明的。否則我們今天的東部邊界不會是這樣的。偉大的秦世皇,他的目光深遠,是後世諸皇無法企及的,趙佗,南越武王有大功於中華!


千年蟲1672


道路險阻而遙遠是一個大問題,其次是趙佗等人的野心。第三則是當地越人土著的威脅。

作為縣令的趙佗遇到了歷史性的機遇:秦亂,他的上司任囂病得快要死了。“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百勝軍節度使


------------圖片鎮樓------------

圖片截取自《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前半部分是漢文帝致信趙佗,後半部分是趙佗回信漢文帝。這段文字,大概率是南越國和漢朝之間關係的最全面體現。

聊趙佗,首先要搞清楚漢朝和南越國的關係,首先要搞清楚漢朝。所以,從漢朝說起。


第一,劉邦是一個迷

各種記載也好、傳說也好、故事也好,對劉邦有諸多的描述。比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純屬無知的扯淡。劉邦不同於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的,最特別的一點是:“父母不可考”。“父母不可考”不是後世的結論,而是當時的結論。是劉邦當皇帝時,漢朝官方給出的結論。諾大一個劉漢皇族,無法考證皇帝的父母是誰嘛?根本不可能。唯一的真相是:“劉邦父母是誰,不方便公開”。所以,劉邦是一個迷。這一點毋庸置疑。

劉邦對秦朝是非常優待的。善待秦朝最後一個皇帝是子嬰,承襲秦朝制度,承襲秦朝服飾等等。還有更匪夷所思,甚至想起來很恐怖的事。

劉邦登基之後,非但沒有封養父劉老太翁(相當於現代稱呼的劉伯伯,既沒有名字,不代表養父姓劉)為太上皇,反而讓劉老太翁到驪邑養老。驪邑是秦始皇親自設立的一個“特區”,專門管理秦始皇陵建造和保護的。劉老太翁到驪邑是養老、還是給秦始皇守陵?網友自己猜吧。總之,劉邦對秦朝之好,遠超於我們的想象。但是,一如劉邦的父母不可考,劉邦對南越國的好,也是不可理喻的。劉邦死後,漢朝和南越國之間的關係急轉直下,是情理中的事。比如呂后,就很敵視南越國,直接發動了剿滅之戰。只是打敗了而已。


第二,趙佗也是一個迷

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六國復辟、報仇秦朝,在中華大地上席捲。身為秦軍的趙佗,居然遮斷五嶺,傭兵自重,不回救秦國。秦朝覆滅後,更是自立為王(秦已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呂后對南越國搞“經濟封鎖”,趙佗立馬兵刃相見。搶了財貨之後,轉頭又攻打南越,吞併南越諸國。實在是匪夷所思。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漢朝原本就應該忙下來南越國。而,趙佗稱王本質上就是挑戰劉漢皇權,漢朝為啥不發兵剿滅了南越國?打不過。

漢朝經濟封鎖,趙佗已經揮兵攻擊了。兩家都撕破臉了,為啥不打了?漢朝打不過南越國,南越國為啥不打漢朝?匪夷所思。


第三,漢文帝很務實

漢朝沒有剿滅南越國的能力,甚至軍事上逐步壓縮南越國的能力都沒有。而南越國擁有精兵強將,卻忙著收復南越諸國、諸部落。漢朝傳承至漢文帝,已經是第五任皇帝了。前四位皇帝期間,漢朝與南越國之間文的、武的,都嘗試過了。打不過南越國、趙佗又是一個迷。漢文帝很聰慧,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於是,就有了陸賈的南越國之行。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於代,道里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為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漢文帝致趙佗書------------

漢文帝的詔書有三層意思:其一,簡述了高皇帝劉邦以後的權力更迭,申明瞭自己即位的種種原因;其二,通報了對挑起漢粵爭端的長沙將軍的罷黜,通報了對趙佗故鄉祖陵的修治;其二,表示了恢復漢粵關係,並兩家罷兵的真誠意願,以“吏日”(有人提出)的口吻,試探性提出“服嶺以南(長沙以南),王自治之”,也就是說,願意與南粵趙佗結威鬆散的諸侯自治關係,實際便是恢復到戰國時代楚國對嶺南的自治狀態。


第四,趙佗回信袒露心聲

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粵吏也,高皇帝幸賜臣佗璽,以為南粵王,使為外臣,時內貢職。孝惠皇帝即位,義不忍絕,所以賜老夫者厚甚。高後自臨用事,近細士,信讒臣,別異蠻夷,出令曰:‘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與牝。’老夫處闢,馬、羊、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內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輩上書謝過,皆不反。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吏相與議曰:‘今內不得振於漢。外亡以自高異。’故更號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於天下也。高皇后聞之大怒,削去南粵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敢發兵以伐其邊。。老夫故敢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老夫身定百邑之地,東西南北數千萬裡,帶甲百萬有餘,然北面而臣事漢,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處粵四十九年,於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憐,復故號,通使漢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

------------趙佗回書漢文帝------------

1、聽說老夫父母的父母都被你們掘了,兄弟宗族都被你們殺了,我才改號稱帝的(別找我麻煩,是你們漢朝先惹我的)。

2、老夫定百邑擁有千萬裡之地,軍隊百萬多。(如此強大的實力)卻屈尊以臣子的身份尊漢朝。你以為是咋回事?

3、老夫沒成為漢朝的臣子,急的“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


為什麼呢?所有這一切的原因就一句話:不敢背先人之故!

一句“不敢背先人之故”,隱藏了多少歷史的風雲奧秘!

一個不能無視的歷史事實是:南越國最終自己覆滅之後,漢朝收回的南越國是“定白邑之地,東西南北書千萬裡”的南粵國。

若非趙佗,漢朝即便收回南越國,也要面對“且南方卑溼,蠻夷中西有西甌,其眾半羸,南面稱王;東有閩粵,其眾數千人,亦稱王;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

”的局面。


這,就是趙佗不回救秦朝,反而在嶺南自立為王的好處。


滄桑短笛


自立為王就是好處啊。

為什麼沒回援?有四大原因!

第一、動機不足。趙佗非老秦人,而是趙人。

第二、山河阻隔。南越位於楚地以南,跟秦大本營關中距離甚遠。

第三、形勢不允許。秦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政府南越,這種佔領狀態並不穩固,百越土著面服心不服,一旦北伐留守部隊減少,土著造反將進退失據。

第四、稱王誘惑,在誰手底下當差都不如自己做主自由自在。


長島男爵


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趙佗如果率兵回援,很容易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當時趙佗自立為南粵王,也是經過權衡取捨之後做出的決定。

當初秦始皇派出了一南一北兩支大軍,是有著自己的戰略規劃的。

北部蒙恬的那支軍隊,是原先秦國的正規軍。這支軍隊既擔任著防禦匈奴的重任,又擔任著保衛秦國境內的重任。秦朝修建的直道可以使這支軍隊迅速地奔赴秦朝境內各地。

和蒙恬的那支軍隊不同,趙佗的軍隊大多是由遷徙的六國民眾、觸犯秦朝律法的罪犯等組成。這支軍隊的構成主要傾向於開拓南部地區,讓他們更容易在那裡紮根。從向南部出發那一刻起,就沒有想讓他們回援秦朝內地。

此時秦朝的局勢尚且不明,再加上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到他們趕回去時可能秦朝已經大勢已去。如果當地的粵人趁機反叛的話兒,這支軍隊的處境可就尷尬了!

南部軍隊在那裡立足了十三年,秦朝民眾和當地的粵人一起雜居已久,統治基礎已經十分牢固了!

所以任囂臨終之時才會對趙佗說:“番禺地區背靠山嶺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頗有忠厚人輔助,這也能成一州之主,可以立國

。”由此可見他們已經具備了建國的實力。

回援秦朝則前景莫測,自立建國則立竿見影。所以趙佗就假借防禦盜賊的名義切斷了道路,然後逐漸地把秦朝官吏都殺掉。等到秦朝滅亡之後,趙佗就馬上奪取了桂林郡和象郡,然後自立為南粵王。

自己能夠據地稱王,誰還會去幹那些前途未卜的事兒呢?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趙佗,漢初著名的割據軍閥之一,南越政權(不是後來越南的那個南越政權)的“武皇帝”。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攻伐嶺南。不久之後,屠睢因濫殺無辜被當地反抗的土著力量所殺。後來,秦始皇又派任囂頂替了屠睢,仍以趙佗為副將,用了四年多時間基本平定了嶺南並在嶺南設置了著名的嶺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病重的任囂頭腦卻相當清醒,他深知自己帶到嶺南的這五十萬大軍對於行將就木的秦王朝而言,不過杯水車薪而已,根本無法挽回秦王朝的頹勢。在臨終前,任囂請來了自己的“老戰友”趙佗交代身後事。他沒有讓趙佗回援關中、也沒有讓趙佗前往中原平叛,而是讓趙佗接替自己的職位並建議趙佗擁兵自立,防止中原群雄南下嶺南!不久之後,任囂去世,趙佗下令關閉了五嶺的所有關隘,將嶺南變為了“真空地帶”。繼而,趙佗又找藉口殺掉了秦王朝安排在嶺南三郡的異己官吏、換上了自己的親信,徹底控制了嶺南三郡!

漢王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鑑於秦王朝當初平定嶺南付出的高昂代價、決定改剿為撫,承認了嶺南的事實獨立,將趙佗封為了南越王並賜印綬。趙佗也深知自己靠嶺南一隅根本正面無力對抗漢王朝,便接受了漢高祖的招安。但漢王朝的觸角卻始終未能伸入嶺南境內,嶺南地區依然是趙佗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呂后當權之後咄咄逼人、發佈了漢王朝與南越邊境的長沙國等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大有以長沙國為跳板、武力吞併南越之心!趙佗大怒,索性宣佈脫離漢王朝,自己也當起了“皇帝”、與漢王朝分庭抗禮並發動攻陷了長沙國與南越毗鄰的幾個縣。後來呂后派軍隊進攻南越,大軍卻因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紛紛患病,連南嶺都未能越過……不久之後,呂后去世,漢王朝陷入了內亂,自顧尚且無暇,嶺南的戰事也就此作罷。趙佗儼然成了真皇帝一般,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了。

漢文帝劉恆即位之後,重新回到了父親漢高祖的軌道、改剿為撫,先派人修繕了趙佗先人的墓地,又給趙佗就在漢地的堂兄弟們封官授爵,給出了應有的誠意。不久之後,漢文帝遣使南下、與趙佗談判。經過“友好磋商”之後,趙佗同意去帝號、恢復原來的南越王封號,尊漢王朝為宗主、納貢稱臣。一直到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趙佗一直都對漢王朝稱臣,但南越政權依然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對內,趙佗依然是南越皇帝;只有對漢王朝上書、納貢時才使用南越王這個稱呼。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趙佗壽終正寢,享年一百餘歲。在那個時代,絕對堪稱“人瑞”了。

書歸正傳,正面回答提問者提出的問題。趙佗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為何選擇了擁兵自立而不是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

秦王朝行將就木、趙佗不願陪葬

在秦末天下大亂時,任囂作為一名秦王朝的“中層幹部”,眼光遠勝於居於廟堂之上的那些個貴族、世家子弟,他深知秦王朝積重難返、行將就木,已經很難恢復往日的榮光了。這也是任囂臨終前建議趙佗擁兵自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既然救不了秦王朝,倒不如索性為秦王朝留下這“最後一片淨土”。或許任囂只是想讓趙佗繼續在嶺南打著秦王朝的大旗而已,但趙佗顯然不願意為他人做嫁衣……他要的是成為真正的嶺南之主!

任囂死後,趙佗手握五十萬大軍,絕對堪稱一路強勢“諸侯”。但是,彼時這五十萬大軍保住嶺南一隅問題不大,想要撲滅秦王朝各地燃起的戰火,卻近乎杯水車薪。趙佗如果帶著這五十萬大軍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不僅救不了行將就木的秦王朝,很可能嶺南的土著們也會捲土重來,趙佗連自己這最後一片根據地都會失去。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據地,他趙佗又算什麼?如果分兵兩路,一路回援、一路留守嶺南,趙佗手裡的五十萬大軍根本不夠……到最後,趙佗恐怕也只能是為秦王朝陪葬了。很顯然,他根本不想為秦王朝陪葬。

那麼,加入中原各路“諸侯”之間的爭鬥,博取天下呢?面對西楚霸王項羽的強勢,趙佗這五十萬大軍想要一統天下,難度相當大,恐怕很難做到。如果爭不來天下,到頭來最好的結局也不過就是裂土封王而已。彼時的趙佗只要固守嶺南,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這一切,又何必去冒那麼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無歸”,太得不償失了……

趙佗本就不是秦人

雖說愛國是無條件的,可愛的那個國必須是自己的祖國,不是嗎?可趙佗根本不是秦人!史載,趙佗是恆山(漢王朝為避漢文帝帝諱改稱常山)真定人,與三國時期的趙子龍是同鄉。這個恆山真定,其實就是大大曾經擔任過書記的河北省正定縣,在石家莊附近,離陝西、離咸陽還遠著呢,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領土。換言之,趙佗是趙國人,根本不是秦人。從趙這個姓氏來看,趙佗很可能也是出身嬴姓趙氏、是趙國的宗室遠支。

秦始皇當初是以暴力手段滅掉了關東六國、一統天下,雖然六國百姓最終都成為了秦王朝的子民,其中也不乏趙佗這樣在秦王朝出仕為官者。但骨子裡,六國百姓對秦國、秦王朝根本沒有認同感。在他們心目中,自己根本不是秦人,充其量也就是秦王朝的“二等公民”而已,又怎麼會死心塌地為秦王朝賣命?趙佗在如日中天的秦王朝出仕、奔一個錦繡前程可以,但讓他為行將就木的秦王朝賣命,那還是算了吧!

五嶺道路崎嶇、不便大軍通行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五嶺、也就是現而今人們常說的南嶺山脈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的。秦漢時期,這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脈中間的狹長地帶就是中原進入嶺南的通到。因為秦王朝攻佔嶺南時間很短,根本沒來得及修建馳道等等,在彼時的工程條件下,即便修建、難度也相當大,恐怕並不亞於萬里長城。

狹長型地帶歷來都是行軍的危險之境,且不說不便軍隊展開,只要對手封住了出口、佔據了兩翼的制高點,很可能就會將正在行軍的軍隊“包餃子”!秦軍當初進攻嶺南,沒少在這方面吃虧,趙佗是親歷者,又怎會不知道其中潛藏的危險?換言之,彼時趙佗手裡的五十萬大軍想要通過越過五嶺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難度是相當大的,而且隨時都有可能陷入險境。那麼,經靈渠走水路呢?在彼時的形勢下,等能夠運送五十萬大軍的船隻建造好,恐怕黃花菜早就涼的透透的了……因此,走水路根本行不通。

割據自立的誘惑力太大

在秦王朝攻佔嶺南之後,趙佗作為攻打嶺南的功臣,獲得了怎樣的待遇呢?說了您別不信,龍川縣令!正處級幹部。換言之,即便趙佗帶著嶺南的五十萬大軍回援關中,“救活”了行將就木的秦王朝,以他彼時的身份,想要裂土封王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秦王朝實行的是郡縣制,根本沒有裂土封王一說。而割據嶺南,趙佗就是“山大王”,是嶺南之主!這個誘惑對於趙佗而言,實在太大了。在秦王朝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下,即便是最高級別的徹侯(漢王朝為避漢武帝帝諱改稱通侯、列侯)也沒有如此巨大的“食邑”!而且,嶺南還不僅僅是趙佗的“食邑”,是可以自己完全做主的“獨立王國”,他又為何要去回援關中呢?一個是主、一個是臣,換了您,您將何去何從?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不是趙佗不能回援關中,而是他根本不想。無論從歷史、現實還是從主觀、客觀因素,回援關中或者前往中原平叛都不是趙佗獲益最大化的選擇。面對行將就木的秦王朝,與其去給它陪葬,倒不如割據自立的,建立自立的“獨立王國”,在亂世之中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圖為趙佗之孫、南越文帝(王)趙眜的陵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