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水產養殖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水產養殖業作為蕪湖現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為促進農民增收、豐富“菜籃子”市場供應、改善消費者膳食結構做出重要貢獻。現階段,如何進一步加快水產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將是我們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蕪湖市水產養殖業發展現狀與特色

蕪湖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在全省水產業發展中佔有較大比重。無為市為全省漁業十強縣,南陵縣躋身全省漁業重點縣行列。無為河蟹、蕪湖青蝦、南陵龜鱉等產業規模、養殖技術水平處於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養殖面積52.53萬畝,水產品總產量17萬噸,同比增長3.2%,其中養殖產量15.6萬噸,同比增長5.1%;漁業增加值36.5億元,同比增長5.3%。

1. 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不斷創新。全市著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池塘生態養殖32.2萬畝,大水面增殖6.8萬畝,佔養殖面積的74.2%。一是大水面生態放養。竹絲湖、楓沙湖、南大湖、黑沙湖、鳳鳴湖、大港等大型水域引導發展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的低密度“三零”養殖,即零投餌、零用藥、零汙染養殖方式,實現了生態養殖、生態環境、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二是推廣健康示範養殖。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創建活動,全市共創建部級健康示範場24個,面積1.69萬畝,產品產量、品牌質量、養殖技術得到很大提升。三是試點池塘微循環流水養殖。繁昌平埔、南陵許鎮、無為無城等鎮池塘低碳微流水循環養殖示範,養殖總面積3800平方米,從傳統粗放式養殖向智能化方向轉變,實現全程監控、多級輪放、多次捕撈,實現高密度養殖,達到生態循環、增產增效。繁昌縣引進江蘇申航智能裝備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8億元,建設數學漁業示範基地、微流水循環等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我省綠色水產養殖的新標杆。

2. 特色養殖呈現規模化。河蟹、青蝦、龜鱉、細鱗斜頜鯝、塘鱧、克氏螯蝦、龍紋斑、加州鱸等特色水產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現有河蟹養殖近2000戶,河蟹養殖面積23.5萬畝,產量達到1.75萬噸,年產值14.9億元,佔漁業總產值的1/4以上。無為市河蟹養殖面積15.8萬畝,產值近12億元,其中泉塘鎮河蟹養殖面積達4萬畝。蕪湖縣陶辛鎮青蝦養殖8600畝,採取雙季養殖模式,畝產成蝦100公斤、蝦苗40公斤,畝均淨收入2000—4000元。全市工廠化養殖龜鱉企業6家,其中藍田龜鱉有限公司養殖規模在全國已處於行業前列。長江漁歌股份有限公司養殖澳洲龍紋斑和美洲鰣魚取得成功,填補省內空白。觀賞龜、觀賞魚的產業悄然興起,休閒觀賞漁業作為新型經營業態已具備一定發展基礎。

3. 稻漁綜合種養成效明顯。稻漁綜合種養在不改變土地原有使用用途和不破壞土壤耕作層的原則下,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目前稻漁綜合種養髮展到15.8萬畝,其中無為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2.2萬畝。全市建設千畝以上稻漁示範基地9個,500畝以上稻漁示範基地15個。主要有稻蝦、稻鱉、稻蟹、稻魚共作等養殖模式,其中稻蝦共作模式佔主導,面積約佔89%,與傳統單純種水稻相比,稻漁綜合種養增效明顯,每畝淨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稻蝦米也受到市場消費者青睞。繁昌縣盛典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規模超5000畝,榮獲第一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南陵縣將軍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稻鱉蛙共作模式,畝產商品鱉50公斤,畝增收3000元以上,該模式榮獲首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金獎。

4. 特色魚種多元化發展。蕪湖市現有苗種繁育企業38家,苗種生產家庭農場159家,魚種年投放量4.9億尾,2.73萬噸。無為養殖場、小老海水產養殖公司、六郎魚種場等“四大家魚”人工繁殖企業,年繁殖毛仔18億尾。養殖品種多元化趨勢顯現,除大宗魚類外,河蟹、青蝦、細鱗斜頜鯝、龜鱉、塘鱧、克氏螯蝦、斑點叉尾鮰等特色魚種得到廣泛推廣。並引進澳洲龍紋斑、美洲鰣魚、加州鱸等國外優質品種養殖示範。

5.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安徽藍田龜鱉特種養殖有限公司、長江漁歌股份有限公司、長江水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等3家水產養殖企業成立了院士工作站,設施漁業得到發展,新品種得到引進,特種養殖技術得到提高。全市工廠化養殖87000立方米,其中循環流水養殖28000立方米,養殖龜鱉、龍紋斑、美洲鰣魚、河豚、匙吻鱘等高檔品種。形成高密度生態養殖、培植水底“森林”、配套微孔增氧的河蟹養殖“無為模式”;“種草、投螺、稀放”等集成配套技術的蟹蝦混養“花橋模式”等;“池塘主養、生態套養、大水面增殖”雙季養殖青蝦的“陶辛模式”。

6. 教育培訓政策補貼力度加大。先後組織155名水產養殖經營主體、技術幹部到上海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學習先進水產養殖技術,安排10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到江蘇高淳、湖北潛江、浙江湖州等學習河蟹、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近3年來,市現代農業發展資金共安排近2000萬元用於精養池塘、稻漁綜合種養改造項目補貼;在全省率先出臺小龍蝦價格指數保險政策,2019年受保面積2200畝;連續7年安排近100萬元項目資金,對細鱗斜頜鯝、黃緣閉殼龜2個地方漁業種質資源進行了保護和開發。

二、蕪湖市水產養殖業發展對策與措施

在生態大保護背景下,長江干流蕪湖段及青弋江、漳河、水陽江等將實行常年禁捕,蕪湖水產業轉型升級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貫徹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為目標,加快構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為鄉村產業振興作出貢獻。

1. 構築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戰略高地。依據蕪湖市水產業區域佈局規劃和現有發展基礎,實現錯位、區域化發展。一是無為作為全市漁業發展重點區域,重點加快河蟹生態養殖規模和規格質量的提升,實施好無為泉塘農業強鎮萬畝河蟹高標準養殖項目,提升“無為螃蟹”知名度。二是蕪湖縣作為全省青蝦養殖重點區域,推廣蝦蟹混養、雙季養殖模式,進一步做大蝦青產業,做強陶辛“水韻青蝦”品牌。三是依託龜鱉養殖龍頭企業,加大龜鱉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壯大龜鱉生態養殖產業。四是近郊重點發展休閒漁業,補齊水產三產服務業短板,為城鄉居民提供健康休閒服務。

2. 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集聚集約。一是加大現有養殖龍頭保護力度,發揮院士工作站、科技創新團隊領銜作用,聯合水產科研院所技術力量,培植科技型重點水產龍頭企業。二是著力培育扶持一批漁農結合、資源循環的中小型家庭農(漁)場。三是加大引資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水產養殖業,形成壯大一批漁業龍頭企業。鼓勵水產企業擴大基地、做大規模、打響品牌、提升綜合實力,形成一批優勢特色水產產業集群。

3. 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一是持續推進水產良種化。積極開展水產良種引進和規模化、標準化繁育生產的技術創新,不斷提高水產良種、特色漁種覆蓋率和苗種質量。對獲批部、省水產原良種場的苗種生產單位每年給予一定資金扶持。二是鼓勵扶持特色養殖品種開發,重點支持細鱗斜頜鯝、龍紋斑、美洲鰣、青蝦、塘鱧等特色品種的技術攻關,使特色、中高檔水產養殖品種得到推廣。三是實施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早謀劃早推動養殖尾水排放治理,發揮政府扶持資金的槓桿作用,鼓勵養殖經營者加大投入對養殖小區進行尾水治理設施改造,實行達標排放。四是推動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開展水生動物疫病監控、水產苗種產地檢疫,減少漁民盲目用藥,提高水產品質量,為城鄉居民提供放心水產品。

4. 補齊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短板弱項。重點補齊水產加工、漁業飼料生產短板,引導水產龍頭企業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延伸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對水產品加工企業新增固定資產給予部分補貼。布點支持水產品倉儲保鮮、分級、包裝等初加工,推動產地型冷庫、冷鏈物流項目建設。開展物聯網的應用推廣,對物聯網的設備成本給予資金補助。整合水產業現有品牌(商標),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對廣告、產品包裝進行補貼,提升蕪湖水產品牌知名度。針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造成“魚壓塘”現象,培植水產電商企業,加大養殖基地與大型批發市場、大型超市和消費者產銷對接力度,拓寬水產鮮活產品銷路。落實小龍蝦價格指數保險政策,擴大覆蓋面,確保自然災害之年養殖戶有一個好的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