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不是你的錯,你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就會減輕很多。

——武志紅

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的普及,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性格及人生和原生家庭的關係,許多人在反思之後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的許多問題都和原生家庭有關,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比如著名主持人董卿,中國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她的業務能力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即使是這樣,她到現在依然會感到自卑。

這是因為在董卿小的時候,父親對她分外嚴格,幾乎到了嚴苛的地步,她說父親對自己的苛刻超出想象:“不要我照鏡子,不讓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高一開始到高三,每個寒暑假必須要打工掙錢,做什麼?賓館的清潔工,一天一塊錢,三十天三十塊錢” 。

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讓她到現在還經常會出現一些自卑情緒,“我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不是你的錯,你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強大優秀如董卿人到中年都依然會因為父親小時候的嚴苛教育而自卑,就更不用說很多能力一般的普通人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造成的消極影響,不是多年後功成名就便可以消除的。

對此,《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的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她的經典著作《原生家庭》一書中傳達了這樣一個信念: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該為此承擔責任,你可以走出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不是你的錯,你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一. 有毒的家庭——受傷的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受邀參加奇葩大會,他在節目上分享了這樣一則故事,多年前曾有個女孩寫信向他求助,女孩說自己和男朋友感情穩定,男朋友條件也很好,準備談婚論嫁,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甚至以死相逼,這讓女孩非常痛苦。

武志紅想幫幫女孩,於是約女孩和父母一塊出來吃飯,聊著聊著發現,其實是女孩的母親在反對,而她反對的原因也和一般父母有所不同,不是因為嫌棄男朋友對女孩不好,或者經濟實力不強之類的,而是因為女孩在戀愛半年告訴她,這讓母親很受打擊,她覺得女孩不再是過去那個百依百順,貼心的小棉襖了,她覺得自己與女兒的連接斷了,女兒不再屬於她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也令人感到唏噓和遺憾,女孩和母親未能達成一致,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同時離開了母親,選擇一個人遠走他鄉。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不是你的錯,你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不是你的錯,你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不是你的錯,你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蘇珊博士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把這類父母歸納為操控型父母,“對於操控型父母來說,子女的婚姻是極具威脅性的。他們將子女的配偶視為爭奪子女感情的競爭對手,與之發生激烈戰爭,而子女為了兼顧兩邊的關係,往往腹背受敵。”

中國的家庭裡面,操控型的父母最常見,“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幾乎是操控型父母的口頭禪,彷彿只要是為你好了,我就可以為所欲為,做什麼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從孩子穿什麼衣服,高考志願填什麼,到選擇什麼樣的伴侶,父母都想管一管。

一旦子女不聽話時,他們就會表現得氣急敗壞,其實這種父母大都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他們需要通過控制子女來實現自己人生的滿足感,掌控感,如同上述故事中女孩的母親,對她來說,失去控制女兒的掌控感遠比女兒的幸福來得重要的多。

除了操控型父母,蘇珊博士還在書中介紹了其他幾種有毒父母的類型:不稱職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這些有毒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人成年後依然深受其困,有些甚至終其一生不得解脫。高曉松說自己直到四十多歲了,才意識到以前性格里不討喜,愛較勁的部分,都和原生家庭有關。由此可見,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問題與原生家庭有關,是擺脫原生家庭束縛的第一步。

二. 這不是你的錯——停止自責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蘇珊•福沃德

蘇珊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喬,曾被他酗酒,暴力的父親毆打,父親不光打他,還毆打母親,給年幼的喬造成了深深的傷害,成年後依然無法擺脫童年的陰影,選擇接受蘇珊博士的心理輔導。喬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出了強烈的自責,他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應該遭到虐待,併為自己不能保護媽媽而自責。

蘇珊博士對他說,父親應該為毆打孩子負全部的責任,而母親沒能阻止丈夫毆打孩子,沒能採取措施保護孩子,也應該負一定的責任。喬本人不需要負任何責任。蘇珊博士對喬進行治療的第一步,就是讓他認清責任的歸屬,然後停止自責。

當我們小的時候,家庭就是我們的全部,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對自我的評價,都首先來自於家庭。有毒的家庭,極大可能會讓我們產生低自我評價:“我沒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人關心,我永遠都不會被人關心。”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一點,在家庭組合中,父母是強勢的一方,他們掌控著話語權,孩子是弱勢的一方,即使孩子真的做錯了什麼,父母作為監護人也是要承擔責任的。然而作為弱勢一方的孩子,經常會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傷害而感到自責,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導致了這一切。

父母或許無心傷害孩子,但他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是事實。父母很有可能就是在同樣的家庭背景下長大,他們並不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下意識的把錯誤的教育方式帶給了下一代,一代又一代,就這樣循環往復。因此我們分析原生家庭,弄清責任的歸屬,並不是為了批判父母,而是為了終結這種循環,讓這種循環到我們這一代可以徹底結束

意識到自己的某些問題與原生家庭有關後,分析原因,理清責任歸屬,停止自責,這是擺脫原生家庭束縛的第二步。

《原生家庭》:有毒的家庭不是你的錯,你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三.治癒原生家庭之殤——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父母的愛是最珍貴的禮物,若子女無法從父母處獲得,則終其一生都將苦苦追求,然則哪怕鏖戰一生,也常常會以失敗告終。”每一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發生的事情已成既定事實,但我們仍然有選擇,是選擇沉浸在過去的傷痛裡無法自拔,還是找回自己的人生,選擇權都在自己手裡。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這些方法來治癒心裡那個受傷害的小孩:

1.與父母對峙

聽到“與父母對峙”這幾個字,相信不少人會不自覺地顫抖。對峙意味著你要為了痛苦的過去和艱難的現在,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勇敢地面對你的父母。具體做法是:同父母談一談自己記憶中童年時期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們這些事情是如何影響到你的生活以及你與他們的關係的。你要明確地指明你們的關係至今仍令你感到痛苦受傷的各個方面,然後制定出新的基本規則。

對峙不是為了讓父母道歉,而是為了重新奪回對自我的掌控感。事實上,大多數父母都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是矢口否認。因此他們的反應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勇氣去進行一場對峙,把所有心裡的感受都說出來。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終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2.給童年的自己寫封信

書中這條建議是蘇珊博士給童年受到性侵害的人的建議,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心裡有童年陰影的人。做起來也很簡單,不像與父母對峙要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挑選一個心情平靜的時間段,坐到桌子前,拿出紙和筆,寫上題目:寫給當年受到傷害的自己。以現在成年人的視角和想法給當年那個受到傷害的孩子寫一封信,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責任,你是無辜的。然後大聲念出來給自己聽,安慰,擁抱一下當年那個受到傷害,卻又孤立無援的小孩,讓他走出來,不要再躲在角落裡一個人偷偷哭泣了。

除了寫信,與父母對峙外,《原生家庭》這本書還提供了其他方法,自我界定,非辯護性回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當然,這些策略都是針對自己的,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讓自己過得更好一點。

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理清責任歸屬停止自責後,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來治癒心裡受傷的小孩,這是擺脫原生家庭束縛的第三步。

  1.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我們無法選擇命運發出的牌,只能想辦法打好手裡已經擁有的牌。“改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要放棄與過去的糾纏,把全部精力用於明天的建設上,人生就會發生改變。

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或許註定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處理好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是第一難。你可以選擇和父母繼續鬥爭,也可以選擇放下過去,迎接未來,將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