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何曹操白白浪費十萬支,都沒想到用一支火箭?

詩海文蹤


“草船借箭”這種事情,也就只有《三國演義》才能寫得出來,真實的戰爭史上,根本不太可能。

在沒有火炮出現的冷兵器時代,決定一場水戰勝負關鍵的戰法主要是“肉搏”,也就是戰船個體之間,高速衝向敵舟,破壞舷側、長楫、艙室這些要害部位,使對方沉沒。看起來就像是“相撲”。

這種戰法源遠流長,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兩國的艦船作戰,就是如此這般你來我往,較量“鐵頭功”。

狹路相逢,大半都是大船掀翻小艇,堅船撞沉陋舟,一句話,大型船艦載這種戰術北京中具有絕對優勢。三國時代,水軍最犀利的當屬孫吳,其造船技術最為先進,擁有上層建築達到五層的巨船“飛雲”,“蓋海”、還有一艘名為大舡的巨無霸。

當然,諸葛亮去草船借箭,不太可能用這種奢侈豪華的艦船,何況以上三艘艦船是在三分天下之後,孫吳才造起來的,赤壁之戰時還沒有。

當然直接“肉搏”這種方式戰術屬於戰鬥後期,前期還是以“遠程打擊”為主,採用遠射兵器,比如射箭、弩機等,在敵艦逼近之前先將其殺傷。

古代長弓的有效射擊距離在160米到220米之間,而人眼的可視範圍在250米到270米之間時,能看清景物的輪廓。加上霧天的情況,諸葛亮用快舟小船“借箭”似乎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船也是需要人划動的,稻草人不可能幫著划動吧。而既然是快船小舟,那不可能是那種在船艙底部划動的舟船,也就是下圖這種:

也不可能是這種:

極有可能是下面這兩種中的一種。

羅貫中老先生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肯定沒有研究過三國時代的艦船類型。並不是所有艦船都長一個款式的。諸葛亮要“借箭”就不太可能使用造價高昂的主力艦船,因為風險太大,吳國不可能答應。而“借箭”首要考慮到的問題,就是需要“快船”,方便及時退出戰場,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赤馬”衝鋒舟。如果是用前兩種艦船,諸葛亮是不可能輕易走掉的,早就被曹操追擊上把底細看得一清二楚了。

然而這種衝鋒舟沒有什麼防護,水手極其容易被弓箭射中,哪怕一艘船隻射中一個,也會大大降低船隻速度。

同時,曹老闆也不可能是個傻瓜,敵艦駛入江面,到達可攻擊範圍,居然不發動遠程攻擊,一票小船在江面遊弋,他難道不會懷疑的麼?

十萬支箭是個什麼概念,諸葛亮至多隻有30多艘船,平均每艘船要中3300多箭,何況這裡還有個問題,那就是一部分箭可能射到了江面裡,所以曹操攻擊的箭矢要遠大於10萬之數,這種火力覆蓋之下都能讓這些個小船全身而退,那隻能說明,曹操的船不會動,就跟陸地弓箭手只管亂射一樣。

綜上所述,這個故事漏洞太大太多,即便三國時代“火箭”使用難度係數大,受天氣影響,也沒有時間準備,也不該如此讓諸葛亮全身而退的呀。


江畔初見月


曹操不用火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不是“事後諸葛亮”!

曹操得報江上大霧內有戰鼓聲於是下令射箭探敵,我們要知道古代的弓箭射程本來就不遠,在看不到敵情的情況下當然是用最大射程。這種戰法一點問題都沒有。雖然三國時期已經有使用火箭戰鬥的戰例,但火箭的使用也是需要依據戰場的實際需要的。拿曹操此戰來說,如果他下令用火箭,古代的火箭是箭頭上綁上棉布點燃,箭的重量被加重直接影響的就是箭的射程和準確度。在不明敵情時,箭雨的作用是拒敵而非殺敵,短射程的火箭無法做到拒敵的效果!根本射不到啊!

再就是,看歷史不能事後諸葛亮,假如曹操知道這是草船借箭之計,他拼死也會把諸葛亮幹掉,可惜歷史無法假設,我們也不能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去判斷當事人的對錯。假如現在我穿越成那時的曹操,別說火箭射程不夠,我直接就下令上床弩,不過在下令之時身邊的武將保證都是一個表情“丞相你有病啊,往大霧裡射床弩?”所以,歷史沒法假設!

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可是那麼多的飛機就是沒有一架去炸油庫,如果當時但凡有一架去炸了油庫,美國的軍隊部署速度可能要延後一年直接影響太平洋戰爭進程!歷史就是這樣,有些時候轉折點就在那裡,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誰也沒有上帝之眼!只能說福兮禍兮皆在一念之間!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來看看三國時期是否有火箭?

古代的火箭與現在的火箭有很大的區別,古代的火箭有點類似在普通的箭頭上綁上一些浸滿油料的麻布而已,有點像古代電視劇裡的火把,那這種火箭在三國時期有嗎?從《三國志》可以查到一些信息:公文228年三國時期,魏國確實使用過這種火箭,當時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魏國守將郝昭就用這種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時的用的雲梯,最後守住了陳倉,而當時的火箭就是在箭頭候補綁附浸滿油脂類的麻布。所以,可以證明三國時期是有火箭的,那咱們再來接著說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而浪費這十萬支箭了。

對於選擇羽箭而不用火箭,我覺得可能是由如下幾個原因:

1、火箭的射程小於羽箭。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個草船借箭是諸葛亮從答應周瑜後(草船借箭的故事就不在這細說了,網上有),三天才發生的,為什麼要等三天才發生呢?因為諸葛亮要等合適時機,什麼時機?就是大霧天,因為既然是向曹操借箭,那當然不可能是正兒八經的人與人之間這麼去借,當然得用點計謀,所以,諸葛亮就等到三天後得大霧天,用了好幾條草船,慢慢駛向了曹操得軍營,這時候關鍵點就來了,雖說是大霧天,我們都有經驗,大霧天看不清人,也得是有一定的距離才行,所以,諸葛亮肯定命令的草船與岸邊有一定的距離,因為草船上都是草人,不是真的人。所以,我覺得這個距離肯定大於火箭的射程,所以,曹操沒有安排用火箭,而是用了羽箭。


2、為了自身考慮。

三國時期的船不像現在的材質,三國時期的船都是木頭做的,若是曹操用火箭射向諸葛亮,那這番火勢下,諸葛亮的船勢必會撞向曹操的船,這樣的話,最後曹操也會有大量的損失,這對於曹操來說,是不想看到的,所以,這也可能是曹操沒有安排用火箭的而原因。

3、情急之下的反應。

第三個原因,我覺得可能一個人的反應,當然這對於一個軍隊來說,出現的概率比較小,那就是當曹軍聽到鑼鼓震天響時,看到江上來了很多戰船,以為敵軍偷襲,第一反應就是趕緊作戰,火箭比羽箭多了一個步驟,就是點火,人在一著急的時候,容易忘掉一些步驟,所以,都會選擇比較容易的羽箭,這也可能是用羽箭不用火箭的原因,當然這個原因的可能性很小,看官們不喜勿噴啊。


我看有人說草船借箭是羅貫中杜撰的,卻是有杜撰的成分,但歷史上確實有類似的故事,只不過主人公是孫權,在《三國志》裡也有這一部分,孫權屢屢向曹軍挑戰,可曹軍就是堅守不出,於是孫權就乘坐一艘戰船到曹軍的水寨前,曹軍一看是東吳的戰船,就下令軍隊射箭,結果就是箭大部分都射在孫權的戰船上,導致船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得曹軍的箭又射在另一側,這樣使整個船又平衡了。


雖然孫權不是有意而為之,不像諸葛亮,是夜觀天象後,專門選了個日子和時辰出發的,但整體的結果有點類似。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為什麼不用火箭?一是對方突然來叫戰,霧大還不知道對方在哪,用火箭射程短,上來就用火箭腦袋就是鏽住了。二是火箭造價非常高,都不知道目標在哪就用火箭,是不是錢燒的。三是完全可以準備幾條帶硫磺的船等著你用火箭,著了就直接懟過去。所以草船借箭這事即使虛構也是有邏輯的,老羅當年可是跟著軍隊打過仗的,怎麼都比鍵盤噴子強!

1、當時他有沒有攜帶火箭用品,不知道。就算攜帶了,發現孔明的時候再下發布條,然後捆綁,時間不夠。

2、傳統意義上來說,在江邊使用火攻用處不大。曹操的問題在於鐵鎖連舟,實際上就成了一個巨大的木製山寨。沒有辦法快速處理著火的船隻,導致火勢迅速蔓延。而孫權這邊,只要放棄著火的船隻,讓他們順流而下,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了。

而且最接近羅貫中本意的嘉靖版三國演義(240回)裡,諸葛亮只借到了九萬支箭,現在流行的120回三國演義,是清初毛倫毛宗崗父子篡改修撰的,兩人崇拜諸葛亮非常厲害,將原嘉靖版裡很多對孔明不好的地方都刪除或篡改了,比如草船借箭這段,就大筆一揮而改成孔明借得十萬多支箭。

火箭不是拿出來就射的,要射箭,弓箭手拿出弓箭來射就可以,要用火箭,需要事先準備,箭上面要加燃料引燃劑等,點著火把用。草船借箭那時候沒法事先準備火箭。講故事呢,要講全面。這也不是草船借箭,是孫權挑戰,曹操不出戰,射箭避戰,孫權開著船隊大搖大擺的從曹操水寨前來了一次閱兵式,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的兒子是頭豬。

1,為什麼不放火箭。如果放了火箭,船直衝曹操的大軍,根本沒地方躲,本來就是晚上,而且大霧天看不清,北方軍士大部分不會游泳,到時候火船衝過來,就崩盤了好吧!那不就抱起石頭砸自己的腳。2,空城計。司馬退軍不是因為怕中埋伏,而是如果真的抓了諸葛亮,魏國軍政就不需要司馬了,魏帝一直都覺得司馬是最大的威脅,沒人壓得住他,要不是因為整個魏國只有司馬能擋得住諸葛,司馬早就被殺了,當時司馬地位並不穩固,如果沒有蜀國的威脅,司馬就被處決,他是為了自保才故意放諸葛走的,諸葛彈的那首曲子就是告訴他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司馬聽懂了,想明白了,就跑了。這是大局觀!

回去的時候,孫權的船隊插滿了箭。這故事被小羅同志更加戲劇化的加到了諸葛村夫身上,神話了諸葛亮。很多人說草船借箭有的,是孫權,但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孫權是為了自保而已,哪裡有借箭的意思呢?如果您想看我談演義,我該怎麼說呢?因為根本沒有那麼一件事,我為什麼要強行去說呢?當然了,就演義裡的草船借箭諸葛亮不怕火箭,我也是可以想到幾個理由的,比如,哪個軍營會備火箭呢?火箭怎麼會那麼快就有呢?當時是冬天的清晨,還起了大霧,冬天的冷風,還是江面,火箭很容易熄滅的。所以不射火箭,可以了嗎?但是這並不是事實啊,事實是作者不想讓魯肅和諸葛亮變燒烤而已。我並不是想顯示什麼,我也沒有什麼好顯示的,我知道的不多,就是一個小學生而已,也不是扛,說些自己想說的話,而且應該也沒有太多的錯誤。

草船借箭在正史上是有原型的,不過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草船,而是安史之亂時期張巡的草人借箭,據說當時為了守城,箭都射光了,於是張巡在晚上吊了幾個草人下城裝作要襲營,安祿山那邊的將領“具體誰忘了”一看當真了,馬上萬箭齊發,結果被草人裝滿了箭回城去。這裡張巡是明顯不怕火箭的,大不了損失幾個草人而已。

1,借箭就是周瑜讓諸葛亮去的,船也是東吳的,魯肅還在船上,為什麼要攔他??2,書裡寫的明明白白,諸葛亮挑了個霧天,曹操多疑,霧天不敢出兵來追,必先叫人射住陣腳。後邊魯肅問諸葛亮:你怎麼知道會一直有霧呢?答曰:為將者不識天文地理,庸才也(大致意思這樣原話忘記了)。

歷史上有這回事,只不過是孫權導演的,而且並不是草船,是大的戰船。《三國志》有明確記載,其中一個細節是,船身一側受箭過多差點傾翻,孫權命令掉頭使另一側受箭使之平衡,這才得以離開。


歷史深度揭秘


關於草船借箭一事,好多人嘲笑曹操,說曹老闆大愚若智,當時放火箭不就把諸葛亮燒壞了,用普通箭矢白白讓諸葛亮得了十萬支箭,實際上曹操的做法在當時沒有任何問題,也不值得嘲笑。

草船借箭典故的由來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經典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周瑜估計諸葛亮無法完成想借此除掉諸葛亮。機智過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這是周瑜的毒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向老實人魯肅借了二十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餘支箭。

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曹操不用火箭的原因

曹操的操作沒有任何問題,原因有三:

一、當時是大霧天氣,江上大霧瀰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在狀況不明的情況下用強弓手禦敵的操作是正確的。

二、三國時期軍事科技有限,火箭很重,射程非常有限。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所以說三國時期的火箭主要是用於引燃,不是用來殺敵的,火箭箭頭沉重,根本射不了多遠,

三、當時風是吹向曹軍這個方向的,用強弓還可以射的比較遠,如果貿然用火箭強行發射,那麼笨重的火箭只會給曹軍早來大麻煩。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歷史上孫權也許搞過一次。

《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記載:孫權向曹操軍挑戰,曹操下令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料到是孫權來看曹軍的陣勢,於是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曹操看在眼裡,嘆息的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過《三國志·魏略》卻是另一個說法: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當然這個說法《三國志》的記載前後矛盾,到底有沒有有待考證。


我家的貓叫皮蛋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曹軍隔著重重迷霧,隱約看到對面來了不少小船。

船上密密麻麻綁了很多草人,在曹軍眼裡看過去,對面的敵船上,密密麻麻站滿了士兵,這說明什麼,說明敵軍來攻寨了。

人都站到了甲板上,表明很快要開始登岸了。

對待這種情況怎麼處理?

很簡單,拿箭射唄。

這個效果就像用重機槍去掃射搶灘登陸的士兵,底船還沒接近,人都已經在甲板上列隊了,那就射唄,這活靶子不射,射什麼去?

於是,嗖嗖嗖,萬箭齊發,朝敵船射去。

這裡,就有人問了,怎麼沒有一直箭是火箭呢?

這裡要跟大家講一下,火箭和普通的箭是不同的。

火箭由於在箭頭上綁縛了易燃物,它的射程時不如普通的箭頭的,而且容易射偏。

古代的火箭,主要用來射建築物,包括戰船,因為古代很多建築、防具都是木製的,用火可以燒掉這些東西。

曹軍對來犯的敵船不使用火箭是很正常的。

因為這批敵軍的規模並不大,只是幾十艘小船而已,憑防禦的兵力足夠將他們殲滅,曹軍還等著這些船漂過來後,登船去抓俘虜呢。

用火箭就沒法搶戰利品了,再者,曹軍水寨也是嚴防火燭的,不能隨便用火,正常情況下,守軍身邊是不會帶火箭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要強調的是,草船借箭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小說情節,跟歷史完全無關!

再退一萬步講,真有草船借箭這回事。曹操不用火箭,並不是阿瞞大意,實在有太多顧慮。


比如,一旦一支箭射出去,由於初速快,附在上面的火焰,也會被吹熄。你以為在古代:人們已經掌握不怕風的“奧運火炬”技術。


再說了,即便火不熄,那麼相對應的箭桿,必須是金屬,相比古代用木頭,或竹子,製作成本自然要高。不這樣的話,箭頭上的火焰,可能還沒射到船上,就已經自行燒掉了箭身,都是風惹得禍!

當時是霧大的江面,曹操當時想探清虛實,也不知道來者是敵是友,冒然地使用特製的火箭,得多浪費,綁在上面的油料貴,特製的箭也貴!


還有一個原因,讓曹孟德不得不考慮,因箭頭上綁著油包,自然加重箭的重量,如此一來,是不是讓箭的射程受到影響。一般好的弓箭也不過十幾米的有效射程,現在因為是火箭,其有效射程自然大打折扣!

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所謂明劍易躲,暗箭難防。現在箭頭枝枝帶火,硬是把暗箭搞成明箭,看到這麼亮的光,這不是給諸葛亮船隊發警告麼!這次借箭,孔明不借也罷!


本草百曉生


諸葛亮“草船借箭” 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一大經典之處,諸葛亮憑藉著自己無比高超的智慧和膽識,去到曹營水寨門口“借箭”,最後共取得十多萬支箭,滿載而歸。但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曹操如此聰明,為何寧肯白白浪費這十萬支箭,都沒想過射火箭呢?”

難道,真的是曹操愚蠢嗎?我們下面就來看一下,曹操是否真的愚蠢!

諸葛亮——劇照

草船借箭的背景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為了打壓諸葛亮,便讓他在十日之內趕製十萬支箭,以備作戰時使用。但諸葛亮卻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只需三天便可以完成十萬支箭的製造。”

周瑜聽後,心中暗喜,當即便讓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因為在他看來,諸葛亮是絕對不可能在三天之內製造出這十萬支箭的,而只要製造不出來,他就有了處決他的理由。為了保險起見,周瑜還時不時讓魯肅去諸葛亮營中打探消息,並且還讓工匠們故意怠工,目的就是要置諸葛亮於死地。

周瑜——劇照

但是,諸葛亮可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 ,他當然知道周公瑾是故意害他,不過他也算出了三日後江面上必定有大霧出現,於是便叫魯肅借給他二十條船,每條船上配置有三十名士兵,船隻全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第三日夜裡四更時分,諸葛亮與魯肅一同前去曹操水寨“借箭”。

在逼近曹操水寨的時候,諸葛亮讓船一字排開,並讓士兵擂鼓叫陣。此時江面上霧氣瀰漫,根本難以看清敵軍數量,曹操擔心中敵人埋伏,於是便下令各營士兵不要出戰,只需要用箭射住即可。隨後,曹營約一萬名射手一同前來江邊,萬箭齊發。不一會兒,諸葛亮所帶來的二十條船便插滿了箭,總計十多萬支。周瑜感到江邊看到此景後,不由心生敬佩。

以上便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大致過程!

草船借箭

曹操為何不射火箭?

我們知道,曹操在得知這是諸葛亮的計謀之後,悔恨不已,想派船去追,但諸葛亮順風順水,已經行駛了20餘里,想要追也追不上了。由此來看,曹操向諸葛亮草船射箭是處於順風狀態,既然如此,為何不射火箭呢?

如果射的是火箭的話,那麼船上的草人不就會燃起來了嗎?這樣一來,諸葛亮不就是無路可逃了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曹操——劇照

根據《孫子兵法》中的記載,火攻的對象一般來說有五個,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和火隊。

所謂“火人”實際上指的是燒燬敵人的營盤、燒殺兵卒,關於這一點,在三國中,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就是典型的例子;“火積”則是燒燬敵人的器材和糧草等;“火輜”就是指燒燬敵人輜重;“火庫”則指的是燒燬敵人的倉庫;“火隊”則是燒燬敵軍的運輸隊(有多種解釋)。但如果想要實施火攻的話,是得具備很多條件的。

首先來說就是天氣要乾燥,還有易燃的材料,再有就是要順風。很顯然,此時江面上的天氣並不乾燥,曹操想要用火攻,只具備後兩個條件。此外,古代打仗時所射的火箭,並非將箭頭弄燃就可以了,正確的火攻方式是這樣的:在射火箭的時候,士兵們先是包一小瓢油在箭頭上,然後射在敵軍的城樓或者是戰船上,等箭一撞上去,油就濺出來了,然後士兵再射一支火箭去引燃它;之後再射一支“油箭”去進行“火上加油”。如此才是正確的射火箭的方式!

所以總的來看,曹操想要在一個大霧天用火箭射殺敵人,是不具備條件的。我們暫且不說天氣是否乾燥,在大霧天目標非常不清晰,射火箭的話,需要準備,時間成本相對比較高,沒有直接拿著箭就射純粹。再有就是,這火箭射出去也不知道能不能引燃,所以乾脆就直接射箭了!這樣看來,其實曹操並不愚蠢!

以上便是筆者個人對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射火箭原因的分析,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孫子兵法》


方圓文史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草船借箭的故事確有其事,但是主角卻不是諸葛亮,是孫權。不過對象都是曹操這邊。這件事是發生在濡須(古代渡口名,在今安徽巢湖東南)之戰之時,孫權和曹操相持了一月有餘。孫權曾經乘著大船來觀察曹操的軍營,曹營中萬箭齊發,面向曹營的船身全插滿了箭,讓船一側偏重,孫權立即下令掉轉船頭,更換另外一面承受曹營的弓箭,於是船身兩面受箭均勻,不再傾斜。

只是羅貫中將此事改編下,轉到諸葛亮的身上。那麼為什麼曹操不用火箭呢?

一、火箭還沒出現

據史書記載,我國第一次出現“火箭”是魏國時期,發生在諸葛丞相北伐期間。諸葛亮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時,時間在公元229年,當時的守將郝昭採用火箭,破壞了諸葛亮攻城的器具。也就是說郝昭才是最早的“火箭”發明者,而那時距離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已經是21年後了,所以當時曹操不是不想用,而是沒有這種武器。

這種情況在赤壁之戰中也做了很好的展現,在史書記載中,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也沒有使用火箭。熟悉三國的朋友就知道是通過黃蓋帶船投降做到的,當時黃蓋的船上裝滿柴、油等易燃物,等到東南風起,同時點燃船,東南風助長了火勢的燃燒速度和火船接近曹操船隊的速度,快速引燃曹操的聯船,使曹軍大敗。

二、諸葛亮的主角光環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三國題材的小說,而作者本身就同情漢室,在小說中帶有“褒劉貶曹”的態度,對諸葛亮的描寫甚至帶有神話色彩。作為《三國演義》後期的主角,作者怎麼也不會讓其在前期就出現問題,提前退出書中,所以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只能送箭。

總結:無論是從當時沒有火箭這種武器還是作者的偏愛,都不會出現火箭!

《魏略》

《三國志》

《資治通鑑》

《三國演義》


帶志逐夢


這個問題太好了。雖然《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虛構的,但卻是移花接木了孫權的草船借箭故事,所以基本情節也是有一定真實性的。

《三國志孫權傳》中裴松之注引《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從這個文字看,孫權並不是刻意去借箭的(是去偵察的),也沒有扎草人,只是被動地受到了曹魏的弓箭攻擊。可能孫權座船的結構防護性比較好(類似樓船),曹魏的弓箭攻擊都只射在了船板上,並沒有造成東吳水軍人員傷亡。

精通水事的東吳人,發現因為船隻一邊中箭過多導致船身傾斜,如果倉皇退去,反而船行不快,索性調轉船身,讓另一邊也被射中一些箭,保持船隻平衡後再退走。雖然這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也卻是膽略不凡。

回到問題來,不管是孫權借箭也好,還是諸葛亮借箭也好,為什麼曹魏都沒有用火箭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古代,對火的控制掌握遠沒有現在那麼自如。如果曹魏軍要用火箭攻擊對手船隻,勢必要在自家船上生火,稍有不慎,也容易引起自己一方船隻著火。一旦著火,火勢很難控制。所以一般情況下,曹魏水軍不會主動使用火箭。曹魏用弓箭攻擊東吳船隻,也不是指望消滅他們,只是驅離這些前來刺探軍情的“間諜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