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些行為法則,做更好的自己。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

在這個社會生存,我們必須要按照某些準則去做事,才能夠達到某些特定的目的。

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如我們自己所願,只要去做就會獲得成功。有時候,我們還需要懂得如何適當地展示自己,才能夠獲得別人的注意,提高做事的成功率。

默默無聞地努力,說不定只是一種自我埋沒的做法。

所以,想要讓別人知道的能力,提高自己做事的成功率,你最好要掌握一些行為法則,讓別人知道你的聰明和才幹。

以下這十條”軍規“,就能夠幫助你起到這樣的作用。

掌握這些行為法則,做更好的自己。


法則一,發表意見時,要懂得把意見分為若干大項;

說話清晰條理,可以給人”頭腦好“的感覺。但如何才能夠做到表達清晰,思維條理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準備要講的內容,分為幾個大項,然後針對每一項的內容都一一闡述清晰,這樣別人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了。

因此,在表達時,一定要對自己想說的話進行劃分。例如你跟老闆說,用某某方案去做會更好。

針對這個觀點,再分為幾個點去講述——最好是三點,畢竟相比只說一點,會很容易給人一種武斷的感覺,兩點有模凌兩可,而三點就比較深入了。

這樣你說的時候,就可以原因1是因為這樣,原因2是這樣,原因3是這樣,所以用這個方案去做就更好。

別人一聽就明,自然就覺得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了。

法則二,儘量把要說話的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之內;

“三分鐘”的表達時間,對我們的自我展現來說,具有特殊的作用。

因為三分鐘是人類表達自己意見最適當的時間。你既要有足夠的內容說成三分鐘,也又可以在三分鐘時間內,就把這些內容清楚、條理地表達出來。任何人對你這種表現,都會刮目相看的。

說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聽眾有良好的感受。說得太長,別人會厭煩,說得太短,別人又覺得你肚子“沒料”。

但如果你能夠將說話的內容精簡在三分鐘以內,而且把要說的點都清楚說完,這樣聽眾就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理解了。

你可以用手機設定一個三分鐘的鬧鐘,然後想一個觀點,然後針對這個觀點劃分三個點去闡述,以此鍛鍊自己。

堅持鍛鍊之下,自然而然,別人就會對你產生“頭腦敏銳”的感覺。

掌握這些行為法則,做更好的自己。


法則三,凡事都要考慮周全,想到最壞的結果;

一個聰明的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考慮周全,同時也會設想出最壞的結果。

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一位汽車銷售員,原本每個月的銷售業績是十輛車。但你瞭解到,這個月其他車商會推出新款的車型,因此你預測自己本月只能賣出三、四輛車。

你可以把這個擔心向自己的上司說一下,如果最終結果是,你賣出了五、六輛車,那麼就算你沒有達到每月銷售十輛車的業績,你也是成功的。

反之,你沒有跟上司說明這個情況,就算你賣出五、六輛車,上司也會覺得你的銷售能力不行。這就是考慮不周全的後果。

所以,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事情有充分的瞭解,然後做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能夠採取相應的措施去應對。

法則四,平時說話,適當表露一下自己的專業性;

專業的人士,他們說話的時候,肯定會夾雜著一些行業的專業名詞和自己的專業分析。由於他們能夠做到這些事,其他人自然就會覺得他們“專業”了。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稱為“凝離效果”,就是你把一個特殊的符號放在一大堆數字當中,那麼這個符合自然就會更受觸目了。

所以,想要讓別人知道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說話時,一定要適當表露出自己的專業性,不管是說幾個本行業的專業詞彙,還是用本行業的知識進行分析,都可以提高“凝離效果”。

但為什麼要“適當”呢?因為過度使用“凝離效果”,別人就會覺得你很裝,很賣弄,不僅無法提高自己的專業性,還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這點一定要注意。

掌握這些行為法則,做更好的自己。


法則五,敘述數字時,如果能夠精確到個位,就能提高別人對你的信賴感;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討論某些事情,很多時都是採取“模糊語言”的方式,諸如“大概怎樣”,“好像怎樣”,“似乎怎樣”等等。

這種說法,不僅是自身認知不充足的現實,也會給別人留下你能力不強的感覺。試想一下,如果一個銀行經理,向你講述某個股票的投資事宜,卻連這個股票這兩天升跌的百分點都無法準確說出來,你認為他說的話可信性高嗎?

所以,在一些涉及數字的表達內容時,我們最好要做到精確到個位數。就如你跟別人說,“中國的GDP增長率比美國高,超過美國只是遲早的事情”,別人只會當你開玩笑。

但如果你說,“上一年,也就是2018年,中國的GDP增速為6.6%,美國為2.9%,總量中國為13.6萬億美元,美國為20.5萬億美元,中國的GDP總量是美國的65%。如果未來若干年中國的GDP增速保持6.6%,美國保持在3%,按照數據推導,那麼到了2031年,中國GDP為30.8萬億美元,美國為30.5萬億美元。中國會超過美國。”

這樣說,是不是讓人覺得你說的話更可信呢?

法則六,跟別人吃飯時,對於菜品的選擇不要太優柔寡斷;

有些人在與人去餐廳點餐時,經常無法決定自己要吃的東西;好不容易決定自己要吃什麼了,然後又對點的菜各種嫌棄,吐槽。

如果是女生,儘管別人還會容易,但會給人挑剔的感覺;如果是男生,則會留給別人悠遊寡斷的壞印象,甚至讓別人翻白眼。

朋友之間這樣做當然無所謂,但如果你是跟一群人在一起吃飯,這種看似小事的做法,就會給人傳遞出一個大的信息,就是你很難委以重任。

因為你連吃什麼都要想來想去,那麼做事的事情,是不是同樣也會悠遊寡斷,一旦出問題就各種抱怨、各種推卸責任呢?

所以,就算你要思考吃什麼,最好也能夠在短時間內決定到。決定不到,點一些自己經常吃的菜品就行了。

掌握這些行為法則,做更好的自己。


法則七,儘量讓自己的行為表現得沉穩一些,放慢各種動作;

想一想,很多成熟、有能力的人,是不是都是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是什麼因素讓他們給人這種感覺呢?就是自身動作的速率。

如果你遇到什麼事,都迅速地驚訝起來,手舞足蹈那樣走來走去,別人還會認為你是一個厲害的人嗎?相反,不管你遇到什麼事,都能夠沉著冷靜,穩重地去應對它們,那麼你留給他人的感覺,自然就好像“有點東西”了。

雖然動作與人的本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卻往往會因他所表現的動作而有所改變。

所以,想要讓別人對你有一種正面的觀感,應該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各種動作放慢,你就會通過行為塑造你的思維,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氣質。

法則八,一定要對交談對象的談話內容做出回應;

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對別人的話語有所回應,這不僅是禮貌的表現,也是自身修養的體現。

因為我們每個人說話時,都有希望得到別人回應的心理。如果對方沒有回應,我們就會覺得別人對自己的談話內容一點都不感興趣,或者是對我們的談話心不在焉。

我們對此會有什麼感覺呢?自然就會有一種負面的印象了。

所以,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一定要有所回應,不管是一個簡單地點頭,還是一句簡短的搭話,都可以讓對方知道,我們有在聽他說話。

記住,你的反應會決定別人對你產生什麼印象。儘量用好的反應去包裝自己。

掌握這些行為法則,做更好的自己。


法則九,能夠專精某一件事,提高自己說話的深度;

日本音樂權威皆川達夫,在業餘也稱得上是個葡萄酒“百曉生”。

和朋友們一起吃飯時,只要有他在場,他就能很快幫大家選出適於各種宴席的葡萄酒。比如,吃牛排喝什麼酒、涮火鍋喝什麼酒、吃燒烤喝什麼酒。並且他會把原因給你講得簡單明瞭、頭頭是道,讓大家欽佩不已。

可是仔細研究他說的內容,其實並不高深,只需要讀幾本相關書籍就能掌握。

換句話說,我們無須做到對於任何事都有深入的研究,也不用達到專家的水準,只要我們能夠專精某一件事,在這件事的連鎖效應的影響下,只要說出來的話比一般人水平稍高,我們就能主導交流了。

畢竟固定的圈子都有固定的偏好,平時多觀察、多留意,選擇相應領域的書籍。一旦話題聊到了這些領域,你就有了發言權和優越感。

這種經歷的積累多了,也能給你帶來自信,成為朋友圈最活躍的那個。

法則十,適時跳出規律辦事,可以給人“聰明”的印象;

一些公司每年都會舉辦許多活動,每個員工都有機會承辦活動,展示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正好被選派承辦活動,項目是由你負責,假如你能夠避免因循守舊,跳出以往活動的辦事規律,用其他特別的方式去做,你就可以給同事留下“聰明”、“有能力”的印象。

但必須注意的是,有時做得不好,也會弄巧反拙,所以當你採取這些與眾不同的做法時,最好別弄得太誇張,只在一些細節上有變化就可以了。

另外,自己平時的工作表現也要力求完美,這樣才能給同事留下工作能力強又會玩的好印象。在社會上不懂娛樂的人,並不見得會受到別人的歡迎。

既會工作,又懂得去玩的人,才會真正獲得別人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