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話,現在的農村該是啥樣子呢?

北大荒人108769822


農村會濤聲依舊。只是會使一批棟樑精英"同化"為搬磚人的父母,甚至國家的未來也會蒙受不可估量的重大損失!


酸棗樹44224354


我母親就是當年知青分到北大荒的,而我父親就是當地的農民,當年母親剛初中畢業,因為當時是1976年,正是知識青年下鄉的高峰期,當時同母親一起來到北大荒的還有近2000名全國各地的知青,他們都分配到了最艱苦的農場進行勞動改造。聽母親說,當時他們來的人大多數都是初中畢業,高中畢業的都很少,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高考,所以沒有大學生。

在1978年末的時候,知青改造政策被取消,很多有能力的知青都返城了,而像我母親這種沒有關係的農村人,想要返程有些困難,就這樣我母親留在了農場,後來就經人介紹認識了我爸爸,兩個人也平平淡淡的走過了40多年,至於如果知青都留在農村是什麼樣?

個人認為知青確實是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畢竟知青接觸的知識層面要比農民高,而且覺悟也是很高,很容易接受新時代的事物,對於農村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母親當年在農村的村委會幹過農業技術推廣員,因為很多農民對於種子化肥的認識程度都比較小,所以在經過講解後,農民種的糧食都豐收了,而且質量也提升了,這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作用。

如果全部知青當時不返城的話,相信現在農村的建設肯定會更上一層樓,像那些華西村、龍華村、生義村可能在農村會遍地開花的出現,但那只是設想,畢竟城市建設才是重中之重。


一起種植


成王敗寇,沒有如果,堅持堅持,不就勝利了嗎?我沒親身經歷過上山下鄉,但我從小學四年級就學工學農,初二第一學期是到農村分校,過著耕讀生活,還挖了一個多月的排洪溝、加固堤壩,逃過了1974年水淹百里,災難廣州的這一劫,從這一年開始,分校建設如火如塗,蒸蒸日上,至1976年間,收穫豐碩成果,同學們自己辛勤勞作得來的農副產品帶回家。而75年的廣州城,嘿嘿,爸爸說了,已經一個多月沒買到蔬菜了,,,


雅廚建章


農村更窮。

我是過來之人。當時的農民非常不願意也不歡迎知識青年到農村來。為什麼,因為地就那麼多,收入也就那麼多,來了就會使本來不富裕的農民更加窮。再就是生產隊,還要專門給他們建房子,平添不少麻煩。還有,不少知識青年到農村後,由於生活艱苦,就偷當地農民的菜、雞什麼的。這樣知識青年與當地農民產生很大的矛盾。另外,知識青年之間打架鬥毆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普遍,引起農民的恐懼和憤恨。

當然,知識青年有文化,觀念新,對當地的農民尤其是青年人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能對改變農村面貌起根本性的作用。

那麼多知識青年到了農村,結婚生子,農村人口會急劇增加。而土地又不能增加,機械化程度低,現代農業更無從談起,那麼農村更窮。

現在農村的樣子就不咋樣。


石遺


當時黨和政府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主要是為了提高農村的生產力,然後是鍛鍊青年,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大有作為,幹出一番事業來。


有些人確實在農村幹出了成績,養成了能夠吃苦的習慣,深知農民的疾苦,瞭解了社會的現狀。

有一些青年在農村鍛鍊一個時期後,考上了大學,後來還走上了領導崗位,由於瞭解農村的實際情況,和農民有了很深的感情,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一些傾斜。

現在國家富強了,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世界上有了話語權;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但這一切主要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果。就單純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回不回城,對國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和變化。

知青作家葉辛寫過小說《蹉跎歲月》和《孽債》,裡面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當時的生活狀態。有很多知識青年當時是很苦悶很痛苦的,給他們的心靈造成了創傷。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是唯物辯證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影響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對他們的成長有好的一面,也有些負面影響。就單方面的說他們不回城,對歷史沒有推動作用,也沒有阻礙作用,只是萬千社會現象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張望鹽井


【慶雙與三農同行】知識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話,現在的農村該是啥樣子?──還是現在這個樣,知識青年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群體,跟同時代的農村回鄉知識青年相似,並非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詳情請看下文。

筆者跟當年中後期下鄉的知識青年年齡相當,而當年作為農村回鄉知識青年的筆者與下鄉的知識青年有過兩三年同勞動、同玩耍的經歷,在看到這個題目後已經兩天了,幾次寫了幾個字又停了下來,原因是擔心當年的有些返城知識青年看了後心情不爽。但思來想去,還是訴說一下自已的切身感受。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城市的年輕人在讀了初中或高中(也有些人只讀過小學)後,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離開城市,到農村插隊(當時叫生產隊,現在叫村民小組)落戶。到了農村的生產隊後,先來的知青有的人被暫時安排住在社員(農民)家裡,而有些人則被安置住在集體的公棚(生產隊堆放糧食和生產資料的房子)裡。後來,生產隊為下鄉的“知青”修建了房屋,稱為“知青點”。

在那個年代,剛從城裡到農村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有好多人連小麥與韭菜都分不清楚。但社員們對從城裡來的小青年格外同情與尊重,原因是純樸的社員憧憬著城市,認為從城市裡下鄉來的小青年有知識,有文化,同時對那些小青年離開父母隻身來到農村心生憐憫。也難怪啊,那些從城裡下鄉的小青年一般都只有十六七歲,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人生地疏,好多人開始都哭鼻子。有些膽小的“知青”,又特別是女“知青”,晚上不敢在房子裡面睡覺,跑到別人社員家裡去睡。

對於六十年代未先期下鄉的“知青”,筆者至今都記憶猶新。由於那時有些亂,下鄉的“知青”沒有幾個人能正而八經地跟社員在一起勞動。他們成群結隊,東遊西竄,鬧事,打架鬥毆……誰人敢管?誰又能管得了?

到七十年代初,下鄉“知青”的行為才基本得到了收斂,他們也才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從事著生產隊安排的工作。主要是排練和演出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濱》、《紅燈記》、《龍江頌)、《智取威虎山》等文藝節目。那時文化生活匱乏,“知青”喜歡演,社員也喜歡看。

其實,從城裡下鄉的“知青”文化知識水平與農村的回鄉“知青”差不多,只是見識比農村的回鄉“知青”要豐富一些。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筆者初中畢業後回鄉務農,與下鄉的“知青”同勞動,晚上在一起閒耍聊天。那時候,許多年輕人都喜歡看小說,一本小說轉著圈看,你看了借給我看,我看了又借給他看。在看了小說後就在一起談情節,抒感想,從交往和交談中就可以意識到,下鄉“知青”的文化知識水平與農村的回鄉“知青”相似。畢竟雙方都是讀的一樣的書,也都有學習成績好的和學習成績不好的。

在“知青”下鄉的那些年裡,農村同樣有讀初中和讀高中的年輕人。而比筆者還高几屆的回鄉“知青”高中生中,其中就有一位表兄,他和他的許多同學也和筆者一樣,一輩子也只落在農村生根,沒有能夠飛出農村。其原因是農村戶口的人只能從事農業,而不能當工人。那些下鄉的“知青”,由於是非農業人口,先後基本都返回各自的原籍了,當工人的當工人,當幹部的當幹部。

如果當年下鄉的“知青”都不返回城市,他們也會和筆者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回鄉“知青”一樣,為農村增加農業從業人員。在農村結婚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風裡來,雨裡去,起五更,睡半夜,面朝黃土背朝天,命生孬了空感嘆!

又如果,當年的回鄉“知青”不依戶口,不需要像回城“知青”頂替父母的班就可以進廠當工人,那麼,當年的回鄉“知青”現在也和下鄉返城的“知青”一樣,風風光光,領著高額的退休工資,跳著廣場舞,遊山玩水,好不快活!


慶雙


知識青年不返城,他們就在農村老去。對農村有的只是衝擊,並無太大影響。他們的後代大多數也是現在的農民工。

但所謂的"知識青年",其實是那個時代的待業青年。


山野樵夫L


知識青年都不返城的話,他們就成了現代實實在在的農民,會有一部分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和有一些頭腦活絡的農民一樣,成為小企業家,小私營業主等,你在個什麼環境你就成為什麼人。你留在城市你就是工人,你留在農村你就是農民。大格局不會變。


丁建15


知識青年如果都不返城,到現在農村就成了城市。

農村人都住高樓,農民有在工廠上班的,在大棚種菜的,用機械化管理土地收穫糧食的,都是工資制。

農村城市無差別,不至於現在城市湧擠,農莊無人,土地少數無人種。


傳奇


知青如果都沒有返城,現在的農村只是多了一些知青的後代,不會有很大的不同。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大批的知青下鄉,這些人中間相當一部分因文革停課的影響文化水平不高,調皮搗蛋的倒是不少。入鄉隨俗,環境改變人。在貧困的農村,每天靠出勞力掙工分養活自己,如果他們都留在農村,除極個別的人以外,絕大多數的人早晚都會變成真正的農民。沒有政策的支持,知青在農村發揮作用的空間很小,改變不了農村的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