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小篆的特徵,您肯定了解不多

秦朝小篆和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傳。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有描繪的“肥筆”,還有一些摩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的“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首的位置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體型偏於縱勢。小篆筆畫的軌跡沒有硬折,其筆畫線條也極其勻淨,圖畫性減少,而變化的、圖案性的線條符號性增強。

秦朝小篆的特徵,您肯定了解不多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六年,實施“書同文字”,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以這三篇字書的小篆作為標準字樣,推行全國。秦亡之後,西漢人寫的小篆仍以前朝為範本,漢朝人編出新的字書以後,這三篇秦篆字書失傳。

秦朝小篆的特徵,您肯定了解不多

泰山刻石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三次巡遊東土,在東土建立記功七石,用小篆刻銘文。這些刻石。後人立石所在地命名,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琊刻石》、《東觀刻石》、《會稽刻石》等。歷代相傳的秦刻石篆刻拓本,以《泰山刻石》和《嶧山刻石》為盛。《泰山刻石》據說是出自李斯之手。

秦朝小篆的特徵,您肯定了解不多

嶧山刻石


秦朝的小篆字體,還見於調遣軍隊所用的虎符,朝廷鑄造的貨幣文字,權量上鑄刻的詔辭。詔版文字出自普通官吏之手,雖是小篆,卻不像秦始皇記功刻石那樣的堂堂正正,所以才有許多出人意料的生動變化。這種不堪正規的形態,在當時並無書法價值,卻受到當今書法家的喜愛。

秦朝小篆的特徵,您肯定了解不多

嶧山刻石


秦朝的文字遺蹟,刻石上的小篆字徑約五六釐米,是當時的大字,詔版上的文字要小一些,秦簡字跡最小,多是古隸,字徑約一釐米。

秦朝小篆的特徵,您肯定了解不多

秦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