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水門事件影響巨大,哪怕此事已經發生四十多年,還是有以此背景的小說、傳記問世,《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費舍爾在談論水門事件時說:

“水門事件一直是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小說、電影中,也在兒童讀物和流行樂曲中,那時我們身上剛剛痊癒的傷口,依然留著稚嫩的疤痕。”

闖入

位於美國華盛頓城哥倫比亞特區的水門大廈,於1966年建成並營業,大廈內有郵局、銀行、超市、旅館等齊全設備,但是水門大廈之所以出名,還在於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在這裡租有辦公室。


1972年6月17日夜裡,水門大廈迎入了五個蠢賊,他們闖入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安裝竊聽器時,被值班警察發現並逮捕。這五個蠢賊之所以去安裝竊聽器,是因為當時正好是總統大選,以尼克松競選團隊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五人,希望通過安裝竊聽器和偷拍相關文件來取得優勢。

掩蓋

第二天尼克松從《邁阿密先驅報》得知“企圖竊聽民主黨總部,幾個邁阿密人在哥倫比亞特區被拘留”時,尼克松還當做是個笑話,不加理睬。除了《華盛頓郵報》報道了這次事件外,很少有報紙將其放在頭版報道,甚至並沒重視此事。

此時這件事並沒引起廣泛關注,可是尼克松政府前司法部長、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主持人米切爾急忙否認盜賊的行動曾受委員會的指揮。尼克松政府的新聞發言人齊格勒稱此事件為“第三流的盜竊案”。之後尼克松兩次聲稱自己絲毫不知情此時,不僅如此,他還宣佈經調查白宮班底的任何一人都與此案無關。


10月10日,《華盛頓郵報》再次對此事件進行報道,並攻擊了尼克松政府,但是當時大部分選民並沒有重視這件事,認為這只是政黨之間的勾心鬥角。

到了11月7日,尼克松以絕對的優勢連任美國總統。

揭露

雖然尼克松連任了總統,但是事情卻並沒有到此結束,畢竟美國的輿論對政府造成的壓力是相當大的,這也是政黨要控制新聞的緣由。這時《華盛頓郵報》依然沒有放棄,反而是專門開設了調查報告專欄,源源不斷地報道使尼克松及其主要顧問窘迫和說明他們有罪的新聞消息。

其實早在1972年1月27日,利迪就向米切爾、馬格魯德和約翰·迪安提出他的要一百萬美元的行動資金,其中包括竊聽民主黨電話,威脅反對尼克松的示威者,綁架反戰領袖,打算在共和黨於聖地亞哥召開大會時將這些人關到墨西哥兵營去。

於是就有了第一次行動,在同年的5月29日和30日,在亨特。利迪和麥科德的策劃下,指揮幾個古巴人戴著橡皮手套、步話機、照相機和閃光燈,連續兩夜闖入水門大廈的民主黨辦公室,麥科德在民主黨主席和民主黨官員的電話機裡安裝了竊聽器,他們並未能破門進入參議員麥戈文競選總部的辦公室,竊聽器估計也買的劣質的,竟然失靈了。



所以在第二次行動中,也就是被抓的那天,他們再一次由麥科德率領四名古巴人闖入水門大廈民主黨做怒,安排亨特在水門大廈214號房間、鮑德溫在水門大廈對面旅館把風。水門大廈一名守夜警衛發現異常後給警察局打了電話,很快便衣警察就趕到了。並由此抓住了麥科德五人。

在此事發生第二天馬格魯德接到了利迪打來的電話,得知了麥科德被捕。他們立刻設法聯繫新任的司法部長理查德·克蘭丁斯特,要求他准許麥科德保釋出獄,可是被拒絕了。

之後米切爾決定籌一筆經費給被捕的幾人,換取他們的沉默,這筆錢大部分由亨特太太轉交,總額在四十二萬到五十四萬美元之間。

決口

可是隨著《華盛頓郵報》窮追猛打,終於有人開始講真話了。為了在1973年3月28日,麥科德首先坦白,他交給法官一封信,揭發米切爾應對水門盜竊案負責。於是曾參與此事的總統顧問迪安擔心他將成為主犯,也向水門檢察官認罪。

之後越來越多牽扯在內的當事人希望得到豁免,開始爭先恐後地揭發尼克松政府的醜聞。1973年4月27日,聯邦調查局局長格雷承認他曾銷燬取自亨利的保險櫃中與水門有關的材料,並辭職。三天後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總統國內事務顧問埃利希曼、總統法律顧問迪安和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辭職。

隨著事情的不斷揭露,人們開始懷疑尼克松有沒有牽扯進去,在水門事件聽證會上參議員貝克一個勁的追問,總統是都知道這件事,他是什麼時候知道的?

磁帶

就在此時,一個磁帶要了尼克松的老命。總統助手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在1973年的7月16日,向水門事件委員會證實,“為了記下談話與電話往來,總統在1971年曾下令在他的白宮辦公室裡安裝竊聽設備,許多秘密談話,估計都被錄在了磁帶上。關於迪安是否撒謊尼克松不知情,可以靠總統自己保存的錄音磁帶解決。”

次日,歐文寫信給總統要求他交出其中的五盤錄音帶和其他白宮文件,遭到尼克松拒絕。7月23日,水門事件委員會一致投票通過發傳票的形式傳調錄音帶和材料,之後白宮再次拒絕。

之後水門事件委員會請地區法院法官裁決,可是尼克松藉口享有“行政特免權”再次拒絕法院的要求。

尼克松三番五次的拒絕傳調磁帶,已經說明了問題,人們也已經明白,尼克松之所以不交出磁帶恰恰是裡面藏著需要掩蓋的罪證。

既然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尼克松想讓司法部長將向他索要磁帶的考克斯等人免職,但是卻失敗了。之後他又想和特別檢察官合作,卻遭到了彈劾。

最後尼克松是在沒辦法了,交出了錄音帶,並且辭職。他雖然承認自己在判斷上有些錯誤,卻始終堅信他是在做對國家最有利的事情。

其實再怎麼證明,也只能知道尼克松後來設法掩飾,卻永遠也不知道尼克松到底有沒有事先參與。磁帶上的錄音是自動觸發的,很多都是沒有上下文的,是單獨錄出來的一段話,也就是說很多都是斷章取義的。

由於文章篇幅問題,很多事情沒有講的太細,其實尼克松一開始因為錄音風波扯上了關係,並且磁帶成了他證明他有罪的直接證據。之後尼克松想要洗白,並不是因為水門事件,而是因為他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不能供職於公,比如尼克松私下跟幕僚商量湊錢去賭那些罪犯的嘴,還親自指示其中一人,說上了法庭你就說全忘了,跟法庭死扛。這已經算是“偽證罪”了,何況他是以總統的身份教唆。所以尼克松為此展開了和司法部門的較量,最終以失敗告終。


邯鄲醉


  水門事件是20世紀70年代發生在美國政壇上的重大丑聞,此事最終導致尼克松總統辭職。


  1972年6月17日,在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一位工作人員離開辦公室後回頭看了一下,驚訝地發現辦公室裡有幾個光柱在晃動。保安上去後,當場抓住了以尼克松總統的安全顧問麥克德為首的5名共和黨人。這5個人在試圖安裝竊聽器以監聽民主黨的競選的內部信息和策略。這就是著名的水門案。

  水門案發生後,尼克松總統迅速與做案的幾個人進行了切割。在他的安排下,白宮用錢擺平了被抓的人和白宮陪審團的人。

  在競選連任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上,尼克松向公眾保證這只是競選團隊因為太過熱心而犯的一個錯誤,現有團隊沒有人捲入此事。

  但民主黨並未就此善罷甘休,而是接連不斷地把投訴信寫給法院。1973年3月23日,麥克德供出了白宮法律顧問迪安。迪安為了立功減刑,主動對檢察官進行了三小時的交待。1973年7月16日,總統助理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對參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說,自1970年以來,尼克松在白宮的辦公室都安裝了竊聽器,監控白宮工作人員。美國社會群情激奮。國會最終通過彈劾案,以阻撓司法程序、濫用行政職權、抗拒國會傳訊彈劾尼克松。1974年7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表決要求尼克松把所有的錄音帶交出來。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辭去總統職務。

  尼克松自己認為,水門事件是因為自己粗心大意而被政治對手利用所致。實際上,水門事件之所以會發生,與尼克松的傲慢、對媒體的打壓和對事件的堅決否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尼克松團隊掩蓋真相的企圖最終使得事情變得無法挽回。


一知


水門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事件,而且就此留下一個政治名詞XX門。自此凡是美國的政府政治醜聞都冠以XX門,已達到當年的效果。那麼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到底的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由清水一一道來。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總統。是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是美國曆是第一個公開個人財產的公職人員,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訪問未建交國中國的美國總統,同時尼克松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辭職的美國總統。也是美國曆史上爭議最大的美國總統。應該說,尼克松是在中國口碑最好的美國總統,但在美國國內卻被稱作逃脫的罪犯。

1968年當選美國總統,在1972為競選連任(主持美國1976年200年國慶)派特工前往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竊取民主黨競選策略和秘密。事情被曝光以後。尼克松百般抵賴,美國國會此提出彈劾。為避免被彈劾,尼克松被迫於1974年8月9日辭職。同日副總統福特繼任美國總統。同年9年8日福特赦免尼克松因水門事情所延伸的一切罪責,就此引發巨大爭議。這就表面上是的水門事件。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應該說,水門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事件,其對美國政治史以及美國的政治環境都有著巨大而長遠的影響。此事給美國民眾的第一個直覺就是。總統不靠譜,政治人物不值得信任。大家一直以為是尼克松出於競選目的,指使手下的人闖入民主黨總部搞竊聽,責任難逃,才導致下臺。但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尼克松急於獲取競選對手的動向,但對於手下的行為,乃至膽大妄為和愚蠢到這種地步是尼克松沒有想到的,尼克松實際上是不知情的。但就“水門事件”本身而言,尼克松本人並沒有觸犯國家法律,只是白宮相關人員和總統身邊的人觸犯了法律。而且在選舉之前此事已經曝光,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民主黨自然對此大加抨擊。但並沒有影響尼克松在幾個月後以絕對優勢又一次連任總統。也就是說,“水門事件”剛剛出現的時候,在美國民眾看來,並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過是政客之間攻擊的把戲。

事情的關鍵在於,尼克松在水門大廈事件曝光以後,運用行政手段干涉司法調查。意圖讓別人替自己被黑鍋,在任期內所有的錄音設備都指向這位總統的“虛偽”“撒謊”美國司法部讓尼克松交出了所有錄音設備。並公佈於眾。包括尼克松很私密講話,其中言語極大地震驚了朝野兩黨和普通民眾,美國政客們就此給美國民眾留下的就是“不信任”的印象。就此。1974年6月27日,國會司法委員會對如下第一款決議進行表決:“由上所述,理查德. 尼克松的所為與人民對總統的信任相違,與一個憲法政府的行為相反,是對法律和正義事業的極大不公,傷害了美國人民。因此,由於其所作所為,理查德.尼克松應予彈劾和審判,並撤除其職務。換句話說,尼克松被彈劾的理由是不誠實,違背法律準則,而非竊聽水門大廈。

而奉命給尼克松處理此事是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爾特。出於個人恩怨將所有內幕報告給了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二人就此獲得美國最高新聞獎)這也就著名的'深喉”兩個記者保守這個秘密33年,尼克松到死都不知道是誰洩的密。直到馬克·費爾特91歲的時候,才得已公佈,保護“線人”和消息來源就此也成為美國新聞的鐵律,美國司法也不會就此追查。

由於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爾特的洩密,導致尼克松的所有隱私曝光,當尼克松知道一切無法挽回,而且得到國會的通告以後,尼克松回到家裡以後決定辭職。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在1974年8月9日前往白宮宣佈辭職。這裡除了他的妻子帕蒂,女兒,以及女婿。這名女婿就是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兒子。尼克松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在職辭職的美國總統。 8月20日,眾議院以412比3票正式投票通過了司法委員會關於彈劾尼克松的報告,由於尼克松的辭職,參院的彈劾程序停止,同日副總統福特就任總統。9月8日赦免尼克松一切罪責,但迄今為止,對於水門事件的爭議仍然繼續。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水門事件”,不是故事,而是真事,遠比你想象的更要精彩,堪比奧斯卡大片。

事情一波三折,險象環生。有人安裝竊聽器,被現場逮捕。結果被執政黨推得一乾二淨。看似,事情了了。但是,此時出現了轉機,有人把詳細的材料發給了記者,把匿名信發到了法院,一經曝光,此事引起了全美的瘋狂。

最後的結果:尼克松辭職下課,他給自己的人生潑了一堆墨。

到底是誰洩的密?尼克松為何辭職?

“安裝竊聽器”,五人被捕

1972年是個美國大選年,當了一任總統的尼克松想謀求連任,他想更進一步,他想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輝煌。

但是,對於能否連選成功,這個男人有點不自信了。他有點猶豫。於是,有人出了個“臭點子”,安裝竊聽器到民主黨工作的地方“水門大廈”。事實證明,尼克松腦袋被驢踢了,他同意了這個糟糕的點子。

1972年6月17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等5人,潛入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

形勢本來是有利於共和黨尼克松的,但這個事情的出現,完全打亂了共和黨的步驟。承認還是不承認?承認了,共和黨必輸,不承認,共和黨尼克松還有一線生機。

於是,尼克松的班子迅速做了調整,將麥科德等人和曾經的“豬灣事件”聯繫到了一起,說這是古巴人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而進行的竊聽。同時,讓被捕的人守口如瓶,並承諾了很多的美元給他們。負責具體協調的人叫迪安,是總統的顧問。

1972年8月29日,尼克松向全國公眾做了保證:“在我的指導下,總統顧問迪安先生已在全面調查所有線索。我可以明確地說,白宮班子中,本屆政府中,受僱人員中,沒有人捲入這一荒唐事件。”

尼克松堅定自信的態度,讓民眾都認為他說的是真的。這是一個“影帝級別”的總統,從表面看起來,一切事情被處理得井然有序,看起來總統一副雲淡風輕。

尼克松是優雅的,他也是老練的,看起來,他也是自信的。於是,大選結束時,尼克松以少有的壓倒性優勢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喬治·麥戈文,獲得連任。

一切看起來很美,那次“水門事件”彷彿只是競選過程中的作料,讓整個競選增加了神秘感和刺激感。尼克松等人暗自慶幸,誰知災難悄悄來臨。

一封封匿名信,讓一些關鍵人物倒下了,尼克松再不能推脫

尼克松和他的班子們舉杯歡慶,而此時一直鷹一樣的眼睛,默默注視著他們。

接著,一份份匿名信,到了最高法院。同時,一些材料到了記者那裡。

於是乎,民主黨佔據優勢的國會開始發力了。最先出問題的,還是那個尼克松所謂的首席安全顧問麥科德,麥科德把總統顧問迪安供了出來。那是1973年的3月23日。

此時,尼克松面臨兩難選擇,一是把迪安扔出去,撇清關係;二是儘量維護迪安的利益,儘量保護住迪安。

尼克松一盤算,迪安已經出問題了,必須捨棄。就像身上的一顆毒瘤,必須切除,否則就危險了。當然,尼克松等人對迪安是做了大量工作的,迪安也很無奈。此時的尼克松頗有點壯士斷腕的意思。

但是,迪安終究沒扛住,因為司法人員告訴他,如果迪安決定要擔責任,將會判40年左右的徒刑。扛不住的迪安,把事情的前前後後說了個一清二楚,只希望戴罪立功,只希望能夠減免刑罰。

這下,“影帝總統”尼克松出汗了,他開始狡辯,說什麼事先並不知道水門竊聽事件的存在,說什麼事後沒有阻撓過調查,而且歷屆總統也都有過竊聽這樣的行為,都是為了國家著想。

說得冠冕堂皇,責任想推脫得一乾二淨。但是能推乾淨嗎?難,難於登天。

直到此時,美國民眾看著媒體的報道,抱著一個看笑話的態度,看共和黨和民主黨如何鬥法。然後在茶餘飯後進行各種談論。

但尼克松更出格的事情又出現了。

尼克松要免去獨立檢察官的職務,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審理和調查過程中,水門事件委員會掌握了一個新的動向,那就是尼克松曾經在白宮各個辦公室都安裝了竊聽器,用以記錄和監控白宮人員的通話情況。


這一消息一暴露,局勢馬上升級,因為大家才發現,尼克松是個慣犯,到底有多少秘密被尼克松掌握了?

1973年10月,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等人,要求尼克松把掌握的白宮竊聽資料交出來。

尼克松這下怒了,不僅打出了“不得干涉行政特權”的口號,同時準備收拾考克斯。尼克松的辦法,是將考克斯免職。

誰去免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當然是司法部部長理查德森。但人家理查德森不幹這事,直接辭職。副部長拉克爾.肖斯接任了,結果面對尼克松的要求,還是拒絕了,並且也辭了職。在司法部第三號人物博克上任後,終於讓考克斯下課了。

考克斯的下課,讓尼克松的下課進入了倒計時。因為這是典型的濫用職權,總統不得干涉檢查官的工作。美國的穩步發展,和他們倡導的“三權分立”有著莫大的關係。任何人不得將自己的權利凌駕於司法之上,總統也不行。

但是尼克松不僅做了,而且把美國聯邦調查局也廢除了。

於是乎,媒體整體出動,全國人民開始瘋狂了。這是要玩獨裁,這樣下去是要顛覆美國的。這關係到了美國民眾切身的利益。如果這樣的事情也不管,到頭來,官員們就會貪婪成風,就會喪失公平,只為既得利益者服務。

美國爆發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很多官員也紛紛表示要辭職,事情到此時,已經無法收場了。

1973年10月31日開始,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蒐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做準備。

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佈所有的彈劾證據。7月初,彈劾尼克松的三條條款全部通過了。眼看,彈劾尼克松的程序要啟動了。一旦啟動,尼克松必輸無疑。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終於撐不住了,宣佈於次日辭職。就此,水門事件帶來的後續事件,到此告一段落。

到底是誰在關鍵的時候,投出了匿名信

事情發生之後,有兩個記者從前到後一直在報道,他們的名字叫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這兩個人,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一直在跟進報道,這讓尼克松團隊狼狽極了。

後來,兩人在1974年和1976年分別寫了《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譯《驚天大陰謀》)和《最後的日子》。

這兩本書非常暢銷,問題是,誰給他們提供的第一手資料?那個人和投出匿名信的到底是不是一個人?

很多年之後,具體來說是在2005年,那個人終於現身了,他的名字叫馬克·費爾特,水門事件發生時,他是聯邦調查局的副局長。就是他投了很多匿名信,就是他給兩位記者第一手的資料。

他的代號叫“深喉”。

深喉不是哪個組織裡的代號,是《華盛頓郵報》編輯霍華德·西蒙斯以電影的名稱,將這位秘密線人取綽號“深喉”。

(深喉)

“水門事件”已經過去多年,其事件一波三折,堪比奧斯卡大片。

但這事的意義在於,讓所有美國人都明白,總統如何偉大,也不能凌駕於司法之上。

告誡後來的總統門,用合理合法手段上位才是對的。

同時,此事提升了記者的影響力,讓所有人都明白,媒體太重要了。


藍風破曉


水門事件曾經導致美國總統尼克松下臺,因為水門事件的發生,某某門事件開始成為一個慣用詞彙,那麼作為這個詞彙的原型事件,水門事件到底是怎樣一個事情呢,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爭取連任,是年6月,尼克松競選團隊的首席安全顧問麥科德等5人為了獲取民主黨的競選策略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競選總部,在準備安裝竊聽器的時候被抓。此事被曝光後,尼克松深陷其中,一度被國會問詢,雖然一再表示自己對此事並不知曉,但是因為事件影響過大,所以1974年8月尼克松宣佈辭職,尼克松也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因為彈劾而辭職的總統。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在案件發生之初,此案並沒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到了1973年5月,當時尼克松已經成功連任美國總統,水門事件因為媒體的廣泛報道而被世人所熟知。而這個媒體最主要的就是《華盛頓郵報》,在1972年後半年,只有《華盛頓郵報》一家報紙在堅持報導水門事件,不過始終得不到關注,而且《華盛頓郵報》還因此與白宮之間結下了樑子。

1973年1月,因為《華盛頓郵報》獲取了更加多的諮詢,所以將水門事件的矛頭開始指向白宮,水門事件因而再度成為熱點。實際上《華盛頓郵報》的調查受到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暗中支持,尼克松知悉情況後,準備利用中央情報局去阻止聯邦調查局的工作,不過期間白宮的一些錄音消息走漏,所以社會上很快就知道了尼克松準備利用總統的手段來干預聯邦調查局的調查。不過尼克松一直堅稱對此事毫不知情,實際上一直到今天為止,都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尼克松知道這個情況。

一個很普通的案子最終卻引發了巨大的憲政危機,這是當事方所始料不及的。水門事件以及尼克松的最終辭職促進了美國憲政體制的改革,此後總統的權力開始受到約束。


青年史學家


這場“政治醜聞”直接決定了總統的歸屬,當然也間接影響了當時的國際形勢(越南戰爭)!

這場開創“門”事件的政治醜聞第一次把美國的政治結構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水門大廈”命名的“水門事件”從被發現到最後以尼克松總統辭職告終的政治醜聞經歷了超過2年的時間!!!



那麼“水門事件”是怎麼演變的呢?

  1. “偶然回頭”導致馬失前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1972年6月17日晚上,在水門大廈工作的一位民主黨人士正要遠離大廈,回頭一看發現已經熄燈的辦公室裡有光柱在晃動,他當即通知保安,其後抓住了五位手戴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其中一個自稱叫詹姆斯麥科德的人說自己是前中央情報局僱員。其實他是尼克松競選連任負責安全工作的人員,這次工作是為了在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
  2. 尼克松運用手段粉飾,連任獲得了民眾支持。第二天,《華盛頓郵報》頭版報道了這件事。尼克松自知事態嚴重,就趕緊部署,把被抓的五個自己人說成是古巴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竊聽活動。自此,在競選演講中,尼克松信誓旦旦的把自己從這次事件中摘除,成了一個執法者的模樣,就這樣,通過一番操作,尼克松獲得了總統的連任。

  3. 東窗事發,全美形成示威遊行!尼克松並沒能高興太久,因為在1973年3月的一次審判上,被抓的五人之一的麥科德把白宮法律顧問迪安指認了出來。迪安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尼克松買了出來,而尼克松再一次在大眾面前撒謊說自己並不知情也沒有阻撓調查行動,結果因為已經成立的“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又掌握了尼克松記錄自己手下談話的事實,並拒絕上交錄音帶,尼克松利用自己手中總統的權力強行辭去了調查“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結果導致了公眾全面的反對,更有許多大學生組織了大規模的遊行,眾議院對總統進行彈劾。
  4. 尼克松用權力維護政治局面,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尼克松將錄音帶銷燬,並上交了沒有什麼價值的錄音,並表示“決不做任何削弱美國總統職位的事情。”結果更加惹怒了民眾,最後又找到了他用手中權力阻擾“水門事件”調查的錄音最終導致了尼克松的全面垮臺。

不得已,尼克松在1974年8月8日,向全美髮表了“辭職”演講。成為了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因醜聞辭職的美國總統!!!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水門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有名的政治醜聞,同時也讓世界對美國所謂的民主大跌眼鏡。在水門事件中,反而是政治的遮羞布被撕扯了下來,為了爭權奪利完全不顧臉面不顧形象的大打出手,各種陰招小伎倆層出不窮,讓人們見識了美國所謂的民主,也不過是驢糞蛋兒外面光,齷齪的內裡一點沒變。(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至於說經過,大而簡之的說就是在尼克松的默許或者說直接參與下,在他的競爭對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辦公室安裝竊聽器,以期獲得民主黨競選總統的內部消息,這種方式是很齷齪的。

但不得不說幹事情的人的確有點不專業,當然專業的中央情報局也不可能插手幹這些事情,在安裝完還沒撤退的時候就被人發現了,關鍵是還抓了現行,就這種劣質手段,都讓認不得不懷疑他們是幫著尼克松獲取情報。


還是故意留破綻給對手,總而言之,尼克松這步棋走砸了,雖然尼克松以現任總統的身份,充分運用總統特權,很多的總統特權都是說就有不說就沒有,因此尼克松基本上就是我是總統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

不但如此,尼克松還仗著總統的便利,長袖善舞掩蓋真相,並最終獲得連任,尼克松的一意孤行在美國社會很快引起了人們對於總統權力的困惑,那就是總統的權力是不是可以不受法律的束縛,一切都以總統特權解釋。

最後大家達成的一致意見就是總統的權力必須在法律的範圍內發揮,這樣一來尼克松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先是被彈劾,最後被大法官宣佈違法,尼克松本人基本上身敗名裂,很快也成為了共和黨的棄兒,紛紛與他劃清界限。


歷史三日談


水門事件說白了,美國強硬派不滿意尼克松搞緩和,砸掉軍工複合體的金飯碗,要把他搞下去。

看看2016年希拉里那些事郵件門、鈾礦門、大使門,證人一個個被自殺,司法部、FBI公然扯謊、協助銷燬證據。國會議員當面大罵你們騙人都不編的像樣一點,一點用都沒有。川普總統吼了半天要送她進監獄,沒人願意幹這活。川普自己天天被根本沒有的通俄門搞的焦頭爛額。



要知道,妨礙司法這種破事,兩黨幹得多了。實際上尼克松起家就是替歷代共和黨大佬幹這種髒活出身。艾森豪威爾總統時代,尼克松就是頭號幹髒活擦屁股的。

等到尼克松自己當總統了,沒人替他幹髒活擦屁股了?你信嗎?

希拉里和克林頓夫婦的白水門,這些年來,相關證人和調查人員,各種自殺/意外/找不到兇手的普通搶劫案,死了一百三十多個人了。傻子都知道這裡面有人在替希拉里和克林頓夫婦進行幹髒活滅口的行動。



尼克松和蘇聯緩和,和中國握手,終止越戰,全球收縮。對美國的長久利益有利,可同時又砸掉了多少軍工複合體的金飯碗,砸掉了強硬派的提款機啊。

再看看水門事件裡面,背刺了尼克松的司法部長理查德森後來如何了?尼克松下臺之後又回來在福特政府裡當了四年商務部長。(80年代甚至被黨內提名去競選參議員,不過運氣不好碰到民主黨大佬約翰·克里。)

福特謀求連任的時候,甚至被迫把反戰派的納爾遜洛克菲勒換掉,換上強硬派羅納德里根作為競選搭檔。

尼克松為什麼最後自己辭職了,因為他也明白自己得罪的是本黨啊。本黨大佬們不會在投票的時候挺他的。


史說清宮


1972年6月17日深夜,5名竊賊悄悄潛入了位於華盛頓的水門大廈。他們來到六樓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辦公室,開始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文件。可是與此同時,水門大廈的一名保安剛好巡邏路過,感覺異常並選擇了報警。5名竊賊全部落網。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政治醜聞由此展開。

“水門事件”發生之初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只被定為“三級盜竊案”,媒體輿論根本是不屑一顧。尼克松總統本就可以毫髮無傷地躲過這場政治危機。那麼在這場鬧劇中,究竟是什麼起了關鍵作用,以至於最後連總統都被迫辭職了呢?“水門事件”究竟觸動了美國人哪根神經?

6月19日,《華盛頓郵報》一名名叫伍德沃德的記者找到了罪犯遺落在現場的一本通訊錄,在上面他驚奇的找到了白宮的縮寫W.H,以及白宮顧問亨特的名字。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在頭版刊登了“白宮官員捲入水門盜竊案”的新聞,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轟動,因為它讓水門事件和白宮扯上了關係。

之後又有神秘告密者指出,“水門事件”的幕後主使竟然是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並且這個委員會還針對尼克松的政敵組織了多次政治陰謀。於是這個消息再次上了《華盛頓郵報》的頭條。不過到那個時間為止,民意調查顯示,尼克松的投票率比麥戈文多了兩位數,佔有極大的優勢。

這並不足為奇。尼克松總統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尤其是在外交方面。訪問中國和蘇聯,緩和了越南問題,一系列出眾的舉措為他在民眾中贏得了極大的支持。而且在當時媒體只認為水門案和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有關係,是兩黨惡性競爭的結果,而不是尼克松的個人醜聞。於是在1972年11月7日總統大選當天,尼克松收到了除馬薩諸塞州以外49個州的支持,創紀錄地當選了總統。

尼克松當選總統後,輿論和民眾也把視線從水門案移到了他的施政方針上,落網的五人也以一萬到五萬美金不等的保釋金額得以保釋,“水門事件”看似得到了很好處理。但是,處於一個政客的敏感,尼克松深知,“水門事件”的陰影並沒有消失,所以他一上任就任命了一位新的法律顧問約翰迪恩來處理“水門事件”。

約翰知道尼克松並不清楚“水門事件”的走向,只是想讓它快點結束,而自己成了遮掩這起醜聞的人選。那麼尼克松究竟為什麼這麼著急結束“水門事件”呢?他到底想遮掩什麼呢?

原來總統最擔心的並不是“水門事件”,而是“水門事件”背後隱藏的一個大秘密。“管子工”,一個由尼克松親自指使,專門竊取競選對手信息的組織。對付完對手埃爾斯伯格後,他們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水門事件”的案犯,全是“管子工”的成員。

怕什麼來什麼,1973年1月8日,法庭公開審理了水門案。案犯麥克德的一封信讓尼克松第一次變得狼狽不堪,而總統後面的一系列措施更是給他帶來了一場毀滅性的政治災難。在調查委員會想要辦公室的錄音帶時,尼克松百般阻撓,先是故意不交,拖延時間。

再是做了編輯帶,有意抹掉相關內容,前言不搭後語,成了全國人民的笑柄。不僅如此,尼克松含含糊糊的態度與遲遲不肯認錯的行為也讓他在民選中一落千丈。最終在社會輿論與調查委員會的雙重壓力下,尼克松選擇了妥協,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

總之“水門事件”之所以在美國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主要是因為觸及了美國式的民主必須遵守的規則。在美國總統擁有很大權力,但必須在人民賦予你的權力中行事。正如前美國總統里根所指出的,很多國家都是政府制定憲法,告訴民眾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但在美國恰好相反,是民眾告訴政府,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而尼克松對於“水門事件”的處理可以說是完全觸碰了民主的神經。他擅自竊取競爭對手的信息,而且在接受調查時一再任性,不顧民眾的意願。最終導致眾叛親離,狼狽不堪,灰溜溜地告別了短暫的連任生涯。


史之策


1972年6月17日,一名警衛在水門事件酒店巡邏,發現磁帶阻擋了一扇門的關閉,然後走進了門內,在民主黨的辦公室裡找到了人,這是一個應該被鎖定的辦公室。他聯繫了警方,現場逮捕了四名竊賊。他們發現其中一個人有大筆資,警方還發現一張支票,在竊賊被捕後數小時內,FBI 在Barker和Martínez的地址簿中發現了E.霍華德·亨特的名字。尼克松政府官員擔心,因為亨特和利迪也參與了一項名為白宮管道工的單獨秘密活動,該活動旨在阻止安全“ 洩密 ”並調查其他敏感的安全問題。

尼特松擔心會查到自己頭上,開始有意掩蓋真相,並失口否認自己與這事有關。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尼克松以絕對優勢贏得勝利。正當尼克松認為這事已經過去的時候。民主黨突然發難。它們決定成立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對總統競選活動進行徹底調查。調查人員對由水門竊賊發現的支票的銀行記錄進行檢查後發現,他個人控制的賬戶已存入支票,然後將其轉移(通過美聯儲支票清算系統)。事情瞞不住了,尼克松決定棄車保帥,讓迪安當替罪羊。法官威脅讓迪安不坦白就判安迪四十年徒刑,他主動向檢察官交待事情的真相,想將功贖罪,換取赦免。無奈之下尼克松再次發表聲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門事件,事後也沒有任何阻撓調查的行為,併為竊聽活動辯護,說這些都是為了國家安全,是合法的、委員會要求尼克松交出有關在白宮錄音帶和文件資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權為理由拒絕交出,並將事情鬧到上訴法院。不料,在經過三星期的考慮後,多數法官認為總統也要受法律的約束,必須交出錄音帶和文件資料。尼克松應此下令免去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隨後美國媒體也開始大規模介入,特別是華盛頓郵報,時代和紐約時報的調查報道。報道大大增加了宣傳和隨之而來的政治影響。整個美國像開了鍋一樣,群情激憤。在民意的推動下,眾議院決定對總統進行彈劾。 不堪壓力尼克松於8月8日11點35分致信國務卿基辛格宣佈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