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如今,爵士樂(Jazz)似乎是一種奢侈而高雅的音樂形式。

每當提起爵士樂,不少人的舌尖會不自覺地分泌出牛排+紅酒的滋味兒,腦海中會浮現出酒吧的夜晚、威士忌和雪茄。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於是有人會因此覺得:哦,我聽不懂,這是上層階級的享受

還一些文章則會這樣寫到:“爵士其實是低俗的,是再普通不過的底層黑人音樂,因為是很多脫衣舞俱樂部放的音樂。”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單純地認為爵士就是高雅或是低俗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爵士樂,不只是你想的那樣,它遠比你想象中的豐富有趣得多。

也許因為在我們未能完整的經歷爵士的黃金年代,也許因為我們爵士音樂教育的長久缺失,使得不少人對爵士樂產生一些較為偏頗甚至是偏激的看法。

這樣的看法再混淆商業營銷的包裝,使得爵士樂在中國總是被誤解,但如果你跟隨我們簡單瞭解一下爵士的發展,會發現爵士樂其實很有趣。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19世紀末:藍調和拉格泰姆

爵士的起源確實不高雅,因為它脫離不開底層黑人的藍調音樂(Blues)。

藍調音樂誕生於美國南方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帶,是一種早期黑奴抒發心情的音樂,是從勞動者的勞動號子演變而來的。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1876年,聯邦政府頒佈了一項法案來牽制成為自由身的黑人群體,於是數以十萬計的非裔從密西西比向四面八方遷徙,隨之將藍調音樂傳播至美國各地。

他們途徑的城市,都成了藍調音樂發展的重要營地。其中位於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新奧爾良(New Orleans)則尤為重要,因為世紀之交的新奧爾良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大熔爐。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19世紀的新奧爾良

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這裡的族群構成比其他的城市更加多樣化:非洲人、法國人、加勒比人、意大利人、德國人、墨西哥人、印第安人、英國人、克里奧爾人都在這裡繁衍生息。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在新奧爾良,不同族群的文化在這裡交流融合,人們可以在這裡接觸到各種音樂:

傳統非洲打擊樂、交響樂、歌劇、軍樂隊、喪葬嫁娶隨行樂團、鄉村民謠、福音、拉丁音樂、不同類型的教堂音樂……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其中一些非裔黑人有著較好的家境,受到過良好的歐洲古典音樂教育。他們同時也有著非洲音樂的血脈,這促使著他們把嚴肅的古典音樂改編成了隨性的散拍音樂,這就是爵士音樂的另一個重要組成元素---拉格泰姆(Ragtime)

這些受過音樂教育的非裔黑人,將源於非洲的切分節融入古典樂,把它原本嚴謹的框架徹底打亂,用輕重不定的節奏彈奏出滑稽幽默的旋律,就像和古典樂開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

此時遷徙而來的底層非裔黑人大批湧入新奧爾良,當他們帶來的藍調音樂與新奧爾良的拉格泰姆、各種民族音樂融為一體時,幾乎就構成了爵士樂誕生的種種因素,爵士樂就此誕生。

熟悉NBA的朋友大概知道有一支球隊叫猶他爵士(Utah Jazz),其實這支隊伍組建初期於新奧爾良,就是為了紀念這裡是爵士樂的發源地。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New Orleans Jazz 隊標

一般來說,1895年被視作爵士樂的誕生時間。

這一年新奧爾良的藍調樂手Buddy Bolden組建了一支樂隊,據說這是第一個用銅管樂器演奏藍調的樂隊,Buddy Bolden在演出中將拉格泰姆、福音融入了藍調之中,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Buddy Bolden(後排左二)和他的樂隊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的錄音條件並不成熟,Buddy Bolden的錄音並未能夠保存在下來,只有後來的樂手根據樂譜將它再次演繹出來。


20世紀初:Dixieland時代

1897年,聯邦政府把新奧爾良市中心零散的娼館,搬到了密西西比河南側的法語區。這裡本身就是一個族群複雜的地方,新建的合法妓院更是聚集了眾多的妓女和嫖客。

為了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消費娛樂場所,各類劇場、酒吧、俱樂部應運而生,大量的黑人樂手蜂擁而至,為嫖客伴奏謀生,把這裡變成了新奧爾良最繁榮熱鬧的天堂之地。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Storyville,新奧爾良最著名的紅燈區

這些黑人樂手演奏著拉格泰姆式的藍調音樂,為了配合情色場所的犬馬聲色,他們演奏風格愈發挑逗戲謔,長此以往,慢慢就固定了早期爵士樂的演奏風格。

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現爵士——“Jazz”這個詞。

“Jazz”這個詞的起源受到廣泛爭議,沒有人能夠證據確鑿的說明白它到底來源於哪裡。有人說對於它有可能是來自法文“Jaser”,是胡說吹牛的意思,也有人是從美國俚語中“Jisn”(精子,活力)演變到“Jasn”(有幹勁)最後演變為Jazz。

真正把爵士(Jazz)定義為風格名稱則到了1917年。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彼時的新奧爾良音樂已經趨於成熟,樂手們為了更好的發展,便經由堪薩斯,開始向更發達的紐約、芝加哥等北部工業都市邁進。

1917年1月,在芝加哥,一支名為“Original Dixieland Jass Band”的白人樂隊錄製了一張唱片。在唱片上,直接標明瞭樂隊名稱中的“Jass”,唱片的外包裝上也明確的寫著“Jass”。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後來樂隊將名稱改為“Jazz”,正式將這類與古典樂、藍調音樂、民族音樂大為不同的新奧爾良音樂命名為爵士“Jazz”。

這張唱片就被認為是爵士樂史上的第一張唱片,唱片的正面的《Livery Stable Blues》就成為了第一首被記錄下的爵士樂。

這張唱片發行後,人們大為新奇,紛紛搶購,爵士音樂迅速在全美範圍內傳播發展開來。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1920-1933: Big Band爵士時代

到了20世紀20年代,爵士樂已經成為了當時最流行的音樂,邁入了輝煌的大樂隊(Big Band)“爵士時代“。

如果你看過描繪當時美國黑幫的電影,比如「美國往事」、「好傢伙」、「鐵面無私」之類的電影,也許會對大編制的大樂隊有印象,在電影中黑幫老大的聚會場所,一定有演奏著爵士樂的大樂隊,而這些電影的BGM也少不了爵士的聲音。

1919 年,一戰結束,美國人開始了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選舉權向女性開放,女孩剪去長髮,穿上露腿裙。男孩梳起油背頭、帶著軟呢帽、穿著闊腿褲、開上了老爺車。

20年代美國,無論男女,都在盡情享受著這浮華的無拘無束。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同年,美國政府頒發了著名的禁酒令

,禁止銷售酒精飲料,大城市熱鬧的夜生活場所就成了走私酒氾濫的天堂,大佬們關起大門,召集名流夜夜笙歌,徹夜奏響華麗的爵士樂章,充斥著權利與慾望的男男女女在爵士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交換著彼此的後半夜時光。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於是爵士樂開始被主流媒體指責“不道德”,許多保守派認為爵士樂傳達了頹廢的價值觀,將其視為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威脅。

可是對於大佬和年輕人來說,誰會在乎這些呢?

作家Fitz Gerald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爵士時代,他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這樣寫到:

"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

一個藝術的時代,

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

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雖然爵士樂起源於南方的黑人,但是因為當時還較為封閉的種族觀念,在這個時期的俱樂部裡,白人管絃樂隊演奏的爵士樂更受歡迎。

白人指揮、作曲家、小提琴手Paul Whiteman和他的管絃樂隊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他們在舊金山用管絃樂隊的編制來演奏爵士樂,大受歡迎,被稱之為“爵士之王(King Of Jazz)”。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Paul Whiteman和他的管絃樂隊

1924年,Paul Whiteman委託George Gershwin寫出了音樂史上的傳世名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隨後由他的管絃樂隊首演。

George Gershwin的《Rhapsody in Blue》將爵士與交響樂結合在一起,把主流社會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低俗”爵士帶到了交響樂廳。

從此開始,爵士樂開始被主流接受,主流媒體正式認為爵士樂是一種音樂形式。

20年代中期,在Paul Whiteman和George Gershwin的影響下,大規模的爵士管絃樂隊開始風靡演出場所,逐漸大範圍地流行起來。

這時出現了一大批爵士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師:King Oliver、Duke Ellington、Lionel Hampton、Fletcher Henderson、Claude Hopkins…他們紛紛組成自己的大樂隊,走出了窮街陋巷,來到大劇院演出。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King Oliver

其中在King Oliver的樂隊中,誕生了一位爵士樂世界的“巨人”。

1922年,新奧爾良的小號手Louis Armstrong加入King Olive的樂隊,已經小有所成的他跟隨King Olive學習到很多爵士技巧,日益成熟。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Louis Armstrong

1924年,他遠赴紐約加入了Fletcher Henderson大樂隊。他出類拔萃的演奏,給當時還在發展中的紐約爵士界帶來震動和啟發,在那裡,他成為無可爭議的爵士樂領軍人物。

Armstrong的獨奏是促成20世紀爵士樂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他的獨奏遠遠超出了過往簡單的即興概念。

離開Henderson大樂隊後,Armstrong組建了自己的樂隊——Hot Five,在未來的幾十年間繼續著自己的爵士理念,為爵士樂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世紀30-40年代: Swing時代

浮華享樂的爵士時代持續了十年左右,1929年,華爾街股災,美國進入了大蕭條時代,失業的恐慌襲捲了整個美國,於是聽起來愉快歡樂的搖擺爵士樂(Swing)出現了。

搖擺樂的節奏輕鬆而隨意,讓樂迷忍不住隨著節奏而搖擺,它的樂觀情緒激勵著處於大蕭條中的美國人。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搖擺舞Swing Dance

30年代中期,當大蕭條慢慢結束後,美國社會翻過慘淡的一頁,樂觀的情緒重新瀰漫開來,人們越來越習慣在搖擺樂的伴奏下,輕踏舞步,享受新生活。

彼時的搖擺舞已成為美國的國民熱潮,爵士樂正式邁入了搖擺時代。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我們前面提到的

Duke Ellington、Fletcher Henderson、Paul Whiteman和後來的 Count Basie、Benny Goodman、Cab Calloway、Glenn Miller等爵士音樂家帶領著當時最偉大的樂隊創造了搖擺樂的黃金年代。

搖擺時代爵士樂開始在流行樂中佔據一席之地,隨著影響力和音樂受眾的日漸擴大,爵士樂被視作美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Cab Calloway

20世紀40-50年代:Bebop

進入40年代後,二次世界大戰來臨,爵士樂迎來了新的轉折點。

戰爭期間,搖擺大樂隊與美國軍隊一起前往歐洲,風靡歐洲。然而在美國,戰爭卻為大樂隊帶來了困難:戰爭阻礙了音樂產業的發展,留聲機工廠和錄音業被軍方徵用,而唱片原料則大規模減產。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二戰美軍的爵士樂隊

當時的唱片仍以78轉蟲膠唱片為主,蟲膠來源於馬來半島的叢林。日本入侵馬來半島後,蟲膠原料減產了七成,唱片公司無法制作新的唱片,嚴重影響到音樂的傳播。

另一方面,不少音樂人參加了徵兵,爵士大樂隊人手短缺分崩離析。

比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Glenn Miller,他是1939年至1942年間唱片最暢銷的音樂人,領導著著名的大樂隊,卻在戰爭時期被徵召參加了美軍。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Glenn Miller

1944年12月15日,他在前往法國為美軍提供娛樂時,乘坐的飛機在飛越英吉利海峽時失蹤,一代巨星隕落。

而那些留在美國本土的爵士樂手,則為了維持生計開始招募年齡低於徵兵年齡的年輕音樂人,培養出了一大批年輕的爵士力量,比如年輕的薩克斯手Stan Getz。但是人員的不穩定,仍然讓大樂隊爵士樂停滯不前。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參軍的爵士樂手

更重要的則是《皮特里洛禁令》的出臺。

當時北美音樂家聯合工會主席James Petrillo希望提高版權費,但唱片公司不肯讓步。為此他決定向眾多唱片公司宣戰,發動了音樂史上歷時最久的罷工。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James Petrillo

1942年,Petrillo宣佈音樂家們一律禁止進行商業錄音,一大批音樂家開始罷工。

唱片公司一開始並不想妥協,轉而發掘出新的音樂人,後來的“爵士歌王“

Frank Sinatra就在此時發跡,由於音樂家罷工,他當時的唱片使用了阿卡貝拉伴奏,在新唱片貧瘠的期間大獲好評。只不過這樣成功的案例十分稀少。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Frank Sinatra

眼看音樂家聯合工會的態度愈發強硬,1944年,幾大唱片公司終於投降,接受錄音版權費的調整。為期兩年兩個月的罷工事件就此落幕。

《皮特里洛禁令》和二次大戰極大地改變了爵士樂的發展。原本盛行的爵士大樂隊逐漸減少,小編制的爵士樂隊慢慢興起。

這時在紐約,一群年輕樂手西裝筆挺地在小型俱樂部、小酒吧和公寓裡舉辦一些非正式的小型爵士演出。

他們認為爵士樂靈魂應該是即興演奏,他們覺得在大樂隊編寫好的部分較多,而留給獨奏者即興發揮的空間較少,而大樂隊在音樂和聲上較缺乏刺激性,於是他們的音樂著重試驗性,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爵士樂風格——比波普(Bebop)。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這些樂手的代表有鋼琴家The lonious MonkBud Powell,鼓手Max RoachKenny Clarke,薩克斯手Charlie Parker,以及小號手Dizzy Gillespie

戰後的美國,百廢待興。他們開始了對爵士樂大刀闊斧的實驗性改革,他們在結構上的重整與解構是前所未見的,使得爵士樂的內涵便更為高深莫測了起來。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Dizzy Gillespie

在演奏Bebop式的爵士樂時,音樂家的獨奏不再著重於樂曲的主題。與之相反,他們往往會對主題置之不理,並且進行長時間的即興演奏。整體風格澎湃而熱情,極富個人色彩的即興激情十足。

而在美國西海岸,一種衍生自比波普音樂的樂風產生了。

Cool Jazz

40年代末50年代初,Capitol唱片錄製了小號手Miles Davis的九重奏專輯,它強調整體音樂結構,不會進行過多即興發揮,特點是表現出憂鬱壓抑著的情感。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Miles Davis

它的音樂氛圍不同於比波普的激情澎湃,反而較為舒緩冷靜,於是人們稱之為酷派爵士(Cool Jazz)

許多酷派爵士音樂人都受到過嚴格的古典音樂教育,比如Bill Evens、Dave Brubeck、Lennie Tristano... 他們幾乎都出身於古典音樂學院。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Bill Evens

他們再次將古典樂與爵士相結合,強調嚴謹的曲式結構,在演奏樂曲前有精心的編排與設計,不將重心置於即興之上,在演奏技巧上也有著嚴格的要求。

與此同時,還有硬波普(Hard Bop)莫代爾爵士(Modal jazz)等更多的前衛爵士樂派逐步發展出來。

這一系列前衛樂派的興起代表著爵士樂演化的方向,將其拔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對於爵士音樂家和爵士樂愛好者來說,這是爵士樂發展中最美麗的革命。

但對於主流的流行樂受眾來說卻並非如此,這些前衛樂派使得爵士失去了一定的流行度,不再那麼受歡迎。

人們習慣了搖擺時代的美妙旋律,有規律、可以隨著音樂起舞。相反,比波普之類的前衛爵士聽起來卻支離破碎、令人緊張。

因為太過複雜,絕大多數流行樂迷對於前衛實驗的爵士樂並不感冒,比波普等新興爵士樂派在處於主流流行的邊緣。

經典爵士

五十年代的美國,人們還是更歡迎那些經典的爵士樂,一些樂手開始找尋過去的影子,復古Dixieland式的爵士樂,比如The Dukes Of Dixieland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The Dukes Of Dixieland《Dixieland's Golden Favorites》浣熊有售

還有音樂人以獨立歌手的身份活動,將爵士樂變得更為歌謠流行化,比如

Nat King Cole、Tony Bennett、Peggy Lee和Doris Day:

而一些演奏經典爵士樂的老樂手仍然佔據著主流的地位,比如Louis ArmstrongDuke Ellington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Duke Ellington

還有一些年輕的爵士樂手對前衛爵士樂派不斷增加的複雜性感到沮喪,比如歌手Big Joe Turner和薩克斯手

Louis Jordan

於是他們開始轉而向布魯斯借鑑靈感,誕生了一種融合了爵士、藍調、Boogie Woogie的新風格—— 跳躍藍調(Jump Blues),這種風格成為了節奏布魯斯(R&B)的源頭,更為搖滾樂的奠定了基礎。


20世紀60年代:Free Jazz

1960年,Ornette Coleman的專輯《Free Jazz:A Collective Improvisation》開創了一種新的爵士樂風格:自由爵士(Free Jazz)

六十年代自由爵士的代表人物包括Albert Ayler、Gato Barbieri、Carla Bley、Don Cherry、Larry CoryellJohn Coltrane

1965年6月,John Coltrane和其他10位音樂家錄製了一張名為《Ascension》的專輯,這是一部長達40分鐘不曾間斷的長篇鉅著,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點燃自由爵士的火炬。”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John Coltrane《Ascension》

在自由爵士中,爵士樂變得更為前衛實驗性,雖然受到Bebop的啟發,但自由爵士給予了演奏者更多的自由。

音樂的節拍和樂句對稱幾乎都消失了,融入來自印度、非洲和阿拉伯等一系列世界音樂的元素,演奏風格激烈而狂熱,音樂內涵愈發高深。

不過前衛與流行不可兼得,爵士樂在20世紀下半葉似乎逐漸走向兩個方向:

一邊愈發實驗、先鋒、曲高和寡,而一邊則向流行風向妥協,不斷融合新的音樂風格進來,展現出爵士樂豐富的包容性,保持著爵士樂的流行度。

20世紀70年代:Fusion Jazz

這一點在接下來的70年代尤為突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爵士進入了融合(Fusion)時期。各形各色的音樂元素相繼影響了爵士樂風:搖滾、R&B、Funk、Soul、電子音樂等,都被引入爵士樂。

前面提到的Miles Davis就是融合爵士(Fusion Jazz)的推動者之一,除此之外還有Larry Coryell、Chick Korea、Herbie Hancock...等人,他們開拓性地將各種元素融入爵士裡,創造出Fusion Jazz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Herbie Hancock

在這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搖滾元素,在此之前,爵士和搖滾幾乎完全是兩個世界,然而隨著搖滾音樂人的素養不斷提升,搖滾樂變得更有創意,同時一些爵士樂手開始厭倦枯燥乏味的前衛爵士樂,於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開始相互交流融合。

Miles Davis在回憶時說到:

“我那時真正去用心聽的音樂是James Brown、Jimi Hendrix、Sly And The Family Stone......我想讓它更像搖滾樂。當我錄製專輯時,我扔掉了所有的和絃表,並告訴大家就玩這個。“

在Miles Davis等一眾音樂人的嘗試中,爵士樂在秉持即興的同時,節奏、律動性大大增強,表現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20世紀80年代至今:復興+融合

到了80年代,爵士樂依舊保持著他的生命力,無論是傳統的經典爵士還是前衛爵士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雖然有以Wynton Marsalis

為主的傳統復興主義,拒絕融合和自由爵士樂,繼承了Louis Armstrong和Duke Ellington開創的樂隊形式和風格,掀起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保守運動。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Wynton Marsalis

但爵士樂整體上還是繼續著融合的發展,在世界音樂、流行樂、電子樂、說唱等風格的影響下,發展出世界融合(World Fusion)、流行爵士(Jazz Pop)、抒情爵士(Smooth Jazz)、酸爵士(Acid Jazz)、說唱爵士(Rap Jazz)

等風格。

今天,爵士音樂仍然還在茁壯發展,它從未停滯,就像這種音樂本身的自由解放精神一樣,爵士樂手還在不斷地探索更立體的思維空間,演化出爵士樂更多姿多采的面貌。

也許你曾覺得它只是陽春白雪的高雅音樂,亦或是下里巴人的低俗配樂,但如果仔細閱讀了上面的文字,你大概會明白:爵士樂,遠不只是你想的那樣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可以說在所有的流行音樂形式中,爵士樂的種類、形式最為豐富,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包容性最強,最為自省的音樂風格。

無論是有一定收入和審美的體面人,還是沒那麼光鮮靚麗的普羅大眾,都可以去聆聽享受爵士樂,都能在數十種爵士樂的風格中找到自己的所愛。

別在意自己是否“聽得懂”爵士,更不要拿是否能夠“聽得懂”去諷刺攻擊他人,因為 “聽得懂”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把所有的審美行為都定義為能否看得懂、聽得懂時,關注的重點已經不是音樂本身,而是自己那蠢蠢欲動的自戀和虛榮心。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不要相信那些商業語境下的營銷語述,它既不高端也不低俗,爵士不應該屬於某個階級或某種特定人群,更非附庸風雅的形式主義。

何況這種用財富來判別個人價值高低的看法本身就是無稽之談,喜歡就去聽,不喜歡也無可厚非,音樂屬於每一個人,爵士也不例外。

與其他一些音樂風格不同的是,爵士樂自始至終傳達的精神都是對於個人價值的探索,當然,它還有著更為形而上的內涵:那就是對於個人自由的永恆追求,這才是爵士樂最精彩的樂章

​爵士樂,遠不止是你想的那樣

圖片來源:除特別標註外,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