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先得救?疫情引發的倫理思考

現代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物質資源極大豐富,一般情況下,患病的人們可以按需求得到正常的醫護措施和治療方法。但是,在面對這種多年一遇的突發大面積傳染疾病時,比如當前的新冠病毒疫情大爆發,很多國家地區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困境:需要救治的確診病例遠遠超出醫療體系的容納範圍時,人們將怎樣做出選擇?也就是說,醫生和醫院如何決定哪些人能夠接受可能挽救生命的治療,哪些人不能?

誰該先得救?疫情引發的倫理思考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遵循功利主義原則,即通過將醫療服務導向那些最有可能從中受益的人,從而使整體健康最大化。如果只剩下一臺呼吸機,它將會分配給更有可能活下來的人,而不是被認為不可能活下來的人。它不會被分配給最先入院的病人,也不會通過抽籤系統隨機確定。這可能有悖於人類社會長久形成的生存理念。但在當前狀況下,無疑是最現實,最有利於扭轉局面的原則。

早在新冠病毒大爆發之前,人們從未放棄過對類似問題的思考,很多文藝作品中就作過相近的設定。面對困境,不下決心對誰生誰死作出悲劇性的決定,是不負責任的。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有必要將一線醫護人員的健康放在首位。這就大致釐清了以功利主義原則指導的選擇標準:如果僅剩一間ICU,又有多名重症病人,那麼將以醫護人員——最可能搶救有效——最年青為順序。

誰該先得救?疫情引發的倫理思考

這將面臨人倫與道德的多重拷問,我們不能說一個老人比年青人更應該活下去,也不能說一個年青人比老人更有價值,儘管讓很多人不舒服,從情感上難以接受,但在非常時期,我們沒有更完美的解決辦法。甚至,人類還將面對災難,爭論也將持續下去。

理性也好,功利也罷,重點在原則執行中的公開,透明。確保沒有金錢、種族、政治等其他因素對救生資源配置的干預。因此也有人建議,避免由一線醫生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將這種沉重的倫理和情感負擔轉移給別的特定部門,在嚴格監督下實施,尤其避免受到患者經濟因素或社會地位的影響。比如之前美國向NBA球員提供冠狀病毒檢測時,就明顯違背了這種原則。

誰該先得救?疫情引發的倫理思考

意大利和美國,疫情發展最迅猛的兩個國家,很快甚至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如何保證有限的衛生資源發揮更大的效力,他們似乎已經遵循了功利原則。據報道:意大利已經限制60歲以上老人使用呼吸機的次數,優先安排給更年輕的病人。醫生必須在誰能得到“救命設備”上做出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