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贊同嗎?

拆那小哥哥


贊同!這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衛靈公》。


孔子是一個非常懂道的人,這句話的常規斷句,道不同,不相為謀,身為道家弟子,常常說道只有一個,怎麼會有所不同?可見,這個道並不是大道規律,而是具象的各類小道,比如人到、君道、陳道等等,在各種道的層面上,就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和規律可言,比如君道,一定是君使臣有禮,臣道,一定是臣事君以忠!兩個道的規律互相獨立,各自應該幹好各自的事,自己幹不好自己的事,反而每天指指點點別人的道,就是不明智的。


所以這裡的道是一種原則,一種世界觀,謀就是一起做事業,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職場之道,人生之道,如果不是理念相同,很難密切配合或者志同道合,同心協力。


曹操對關羽大恩,為什麼關羽不易主?就是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關羽的眼中,忠孝節義才是立身之本,是身家性命,名利官階都是次要的。而曹操一代梟雄眼中並不是只有忠孝節義!這點荀彧沒看明白,結果不言而喻。


陶陶陪你研究事兒


不僅贊同!還有理由要補充贊同:

首先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人總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尋求志同道合的人,說得來,談得攏。交流才愉快。可以談事業,談理想,談更多長遠的事與物。

其次,道不通,相處彆扭,象一槽不能拴兩頭叫驢。道不同,生活,頂牛,產生同床異夢。道不同,交流時,驢唇不對馬嘴,涇渭分明。



王奎浪淘沙


我是贊同的,所謂“道不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三觀不同,三觀不同的人,是無法在一起合作啊投資啊等的,以我個人的經歷就是這樣的。我有個朋友,是一次開會認識的,談起我們的業務,個人經歷,我們還是挺投緣的,等有了很深的交往後,發現我和他在對好多事情的認識上有很大的分歧,諸如對西方如美國的看法,對國家未來以及改革開放國家取得的進步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他總認為中國都不好,外國的都好,對國家的各種進步都持懷疑態度,認為各種統計數據都有水分,就是逢中必噴,逢洋必崇的人。因為這樣,我們的關係也逐漸疏遠,我們本來想共同發起成立事務所的事,也不了了之。


愛納百川12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就是,志向不同,不能一起謀劃共事。也就是說,真正默契的合作者,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同呼吸、共命運。

如果沒有心靈層面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那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這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了。

但是,在有的時候,本來雙方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但如果通過情感去感化對手,這種時候,他們就能求同存異,這樣,合作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君子也可以合而不同!



曦雲夢


“道不同,不與之相謀”!此言真矣。[祈禱][祈禱][祈禱]

“人過一百,形形色色”出身不同、經歷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也不同、效果也不相同。志同道合,相處起來,得心應手,感覺到快樂,就會事半功倍;貌似神離,相處是種精神折磨或損耗,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當斷不斷,必受其害。道不同,決不與之相謀。[玫瑰][玫瑰][玫瑰]



李文通872


同意,先講一個故事,很多人可能看到過,天使和惡魔的故事。

天使和惡魔

同時喜歡上一個女孩

並決定會守護她一輩子

但人們都說女孩是災星

當天使決定為了所有人殺了她時

才發現

惡魔已經為了她殺了所有人

看完這個故事,你覺得天使和惡魔可以相為謀嗎?

可能有人說,英國首相(1874-1880)本傑明·迪斯雷利: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那不就是說,道不同也可以為謀嗎?此言差矣,他們的道相同,利益至上就是他們的道,就像這次疫情一樣,中國和美國就不同,中國為人民的生命安全,停止生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美國則相反。

因此古人的智慧是對的。





羽球小將永不言敗


曾國藩是同治中興第一功臣,被稱為中國近代唯一的聖人。他天資平常,卻最終位極人臣,除了他的個人奮鬥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另一項能力。那就是善於識人和廣交益友。

朋友有生死之交的知己益友,也有泛泛之交的酒肉朋友。曾國藩給子孫的家書中,告誡子孫這九種人不可深交,應斷絕來往,否則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害了自己。

曾國藩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人生在世,要借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業。除了要交高人,還要學會遠離那些拉低你層次、消耗你能量的損友,要敬而遠之。

敬而遠之,就是不去招惹他們,更不去批評他們,遠遠地避開。最好和這些人沒有任何關係。

1、遠離怨氣太重的人

《曾國藩家書》:怨言太甚者,這以後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然也。

怨天尤人,只會讓別人更反感。習慣於抱怨生活不幸,抱怨命運不公的人,不僅渾身都是負能量,而且內心缺乏上進心,缺乏改正錯誤的勇氣和能力。這是沒有未來的人,前方的路會非常難走。

如果你的朋友圈裡有這種人,可以適當開解。千萬不能和這種人都得太近。因為怨氣可能會影響你的情緒和事業,甚至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對方埋怨的對象。

2、遠離“太聰明”的人

曾國藩是以“笨”成就學問和事業的。他對“聰明人”是存有戒心的,他認為那些都是小聰明,成不了大格局。

“聰明人”總是懂得如何取巧,如何尋找方便法門,在利益面前,更會不擇手段。“聰明人”大多都是兩面三刀,不會把真心交給你,他們總是會算計你。你只不過是他的一手棋。

曾國藩說:“與好利人同事,己必勞累。”意思是說:與過火尋求利益的人在一起幹事,一定會受他的拖累。

與“聰明人”一起共事,你遲早會受到拖累。清代的金安清才高,理財能力極強,但“心術不正”,他想進入曾國藩的幕僚,藉助曾國藩的力量達到自己斂財升官的目的。

據傳金安清曾七次求見曾國藩,曾國藩七次拒而不見。據清人記載,有一次兩人會面,曾國藩比對自己小的金安清極為尊重。有人覺得奇怪,便問原因,曾說,“此等人如鬼神,敬而遠之可也。”

這種聰明人常常損人利己,自以為得了便宜,其實他們正在一點一點消耗自己的好運和福報。最終會落得人人喊打的地步。

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3、遠離德薄的人

德,是交友的重要標準。一個人最大的德,就是愛父母,那些不孝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人,是最沒有德行的人。

君子以厚德載物,德行欠缺的人做事不考慮後果,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做傷天害理的事,指不定哪天就禍害到你身上。

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不好,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一個反覆無常的人,也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

古人認為這就是惡人。這種人一定要遠離。古人說,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這種人已經被厄運盯上了,一定要敬而遠之。

4、不交志不同者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志向不同的人思維方式和考慮的角度不同,做事的目的自然也不相同。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相交,彼此都能獲益良多。

5、不交善於奉承的人

曾國藩認為,善於阿諛奉承的人,往往口蜜腹劍,內心虛偽城府深。這種人跟你相處時必然不會以誠相待,要麼是有求於你,要麼是別有用心。

6、不交恩怨顛倒,全無性情者

這種人恩怨不分,缺乏人情味,你對他好他也全然不知,跟對牛彈琴沒什麼區別。跟這種人相交,徒然浪費時間而已。

7、不交不孝敬長輩,不友愛兄弟的人

曾國藩時常教育子女,孝敬父母長輩,愛護兄弟,這是做人的根本。對家人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如果連自己至親的家人都不愛護,對其他人的態度可想而知。

8、不交迂腐的人

曾國藩雖然出生於清朝,接受的教育是傳統的儒家文化,但他對西方的先進文明一直保持積極擁抱的態度。從他積極協助開展洋務運動就可以看出,他並不是迂腐的文人,他甚至十分討厭這類人。

曾國藩指出迂腐的人固守己見,不能聽從他人意見,不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這種人難以成大事。更有甚者,這種人往往心胸狹隘,言辭稍不順心,容易反目成仇。

9、不交落井下石的人

世界上多的是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之人。但做不到雪中送炭,至少別落井下石。人這一輩子,很難做到一帆風順,難免有失意落魄之時。當你落魄時,別指望這種人拉你一把,不踩你兩腳已經阿彌陀佛。

10、不交好佔便宜的人

曾國藩認為,愛佔便宜的人性格自私,做事不顧他人感受。目光短淺,只考慮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卻容易失去他人的信任。

曾國藩告誡子女吃虧是福,不要計較一時得失。適當讓出自己的利益,讓別人感覺佔了便宜,反而會贏得他的尊重的信任。

11、不交忘恩負義的人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曾國藩認為,施恩不望報是聖人的做法,但知恩不報、忘恩負義的人,喪失了做人的基本良知。

12、對別人家的生活“指點江山”的人

這種人完全可以名列“榜首”。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特殊又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則和做事風格。但是不管怎樣,只要自己活的開心就好,為何還要看別人的眼色,那樣累不?可是偏偏有這樣的一些人,成天一看見別人穿什麼新衣服啦,買什麼新的電子產品啦,哎呀這個評論啊,“你得省吃儉用,不能那麼浪費啊,那個..用壞了就修修唄”...'那個你們這一代年輕人啊,就喜歡...'

這種人說出來的話是滿嘴的兩個字“我窮”,透露出來的信息是:'我這麼窮,你穿那麼好給誰看,哎你有買那什麼什麼的錢給我花點唄”。

這種人,就算是穿上多貴的名牌,住著多大的房子,臉上也是寫著大大的一個“窮”而且滿嘴吐出來的也並非口水,而是“硫酸”腐蝕自己也腐蝕別人。必須遠離!

13、無中生有,搬弄是非的人

這種人可以說有事沒事都得製造出點料來,好讓他/她周圍的人“嚐鮮”。實際上,只要不是傻子,誰都能判斷得出來他/她說的事情是真還是假。可是時間長了就不一樣了,人們都說假話說一萬遍也會變成真話,事實也確實這樣。所以為了咱們自己的生活安靜,優質,最好也得遠離這種人。

14、特別能顯擺自己,自以為是的人

這種人可謂是“天生愛操心的命”,只要他/她看不慣的,或者是聽到誰誰說起什麼事情時,沒有他/她操心不到的地方。好像讓人知道全世界的事情就屬他知道的最多,一副“看我多明白,你們誰誰這點事情也辦不好”的架勢,看著這種人,企博士只想忽忽悠悠地飄過。其實像這種人多了去的,也不在意多看這一個,下次見了他還是繞道走吧!

15、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的人

這種人其實和上面的第一種人很相似,不同的是,他們並不會直接了當地說誰誰太愛花錢,或者太講究,而是含沙射影,借題發揮似地評論別人:“現在這啥東西都夠貴的,孩子上學的錢以後可就...;現在的年輕小倆口挺自在啊,孩子不用管直接就上班了,物價漲得這麼快,掙多些都不夠花..還出去旅遊呢?.....

這種人累不?成天操心這個那個的,人家怎麼生活,人家孩子怎麼教育,……這和他有關嗎?為啥長著一張嘴就知道說別人呢,怎麼不說說他們自己呢?這種人的心理狀態和第一種人大概也類似,無論政府給他們多少幫助,其他人給他們多少關心,到頭來也還是三個字:不知足。好像全社會都欠他們似的。

所以遇到這種人找你搭訕,什麼話都不要說,直接微笑一下,點個頭立即走開。因為一旦你和他們這種人說上話了,那等待你的勢必是他們滿腹的抱怨和不滿,搞得你好像撞見倒黴星一樣。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讀寫號


道的不同理解

所謂“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又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當然,“道”在這裡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觀念、學術主張等。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感嘆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志向啊!”(《史記·伯夷長齊列傳》) 這是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司馬遷又說:“世上學老子的人不屑於儒學,學儒學的人也不 屑於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不是說的這種情況呢?”(《史 記·老莊申韓列傳》) 這是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

道不僅僅指簡單的志向或興趣,它在哲學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東西,統領著世界,可以理解為人的境界。




薈文堂主


贊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你對牛彈琴,牛說:彈琴能當飯吃嗎?

  • 認知水平的“道”不同,只會引來爭吵。

讀讀讀孔子“三季人”的故事就知道。

某天早上有人求訪孔子,問到學生子貢:“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

接著爭論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此,欣然離去。子貢不解。

孔子繼而說道:“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生秋亡,一生只經歷過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

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別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基本觀點沒有共識,盲目的爭論就像對牛彈琴。這時相信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才是在給自己找不痛快。

  • 知識結構的“道”不同,往往知易行難。

你對牛彈琴,牛說:“我天天下地幹活,你到簡單了,就坐在那裡動動幾根手指而已。”

總覺得自己的工作最難,別人的工作挺簡單的。但知道未必能做到。

就像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一樣。馬謖號稱自幼熟讀兵書,熟知兵法的精妙,於是自薦鎮守街亭,結果證明他的兵法知識只是紙上談兵。他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將人馬駐紮在山上,居高臨下,以一當十。司馬懿帶兵來攻時,將馬謖困在山上,斷其水道,並放火燒山,令馬謖軍隊不戰自亂,因此丟失了街亭。

你覺得別人的成功道路簡單,但你自己怎麼複製都是失敗。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歷經驗,每個人的知識結構都是不一樣的。學會彈琴的人並不輕鬆,同樣天天下地幹活的牛也不輕鬆,跳出原來經驗做事的人少有成功。我們只能跟從自己的“道”,然後把自己的“道”走成功。

  • 使命信仰的“道”不同,終會分道揚鑣。

這種事情在工作中很常見。

你明明身懷大義,心有夢想,覺得能在一個好平臺你幹出一番事業。但是你的老闆可能只是個投機套利者,他的夢想就是把平臺做大,套更多的利。在他們的眼中和口中,都是平臺通吃天下的美好未來,卻懶得去思考,自己能為平臺帶來什麼。

之前有個做產品售後運營的朋友跟我說,他一心就是希望把客戶對接好,讓客戶滿意。但他老闆所認為的“好”,就是這個被服務的客戶,一定要產生復購和其他產品的購買才叫“好”。否則售後的工作就是沒有做到位。也不管產品品質實際好不好,就管怎麼通過服務包裝榨出銷量。

雖然不同的目標、不同的信仰可能有一絲絲的契合點,但核心終究不一樣。拿一個說著高尚的“夢想”當幌子,踐行著“空手套白狼”的遊戲,他只會關心套住的“狼”夠不夠肥,哪管的上什麼大義,什麼夢想。

所以,永遠不要與價值觀不一致的人談合作談契約,因為座標不一致,雙方達成的共識沒有任何意義。

道不同不相為謀,就算不贊同也沒辦法改變最後“不相為謀”的結果。因為每個人都按自己的觀念行事。


禺先生


懂自己路路相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