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扎心高贊:30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這是個很難讓人心平氣和的時代。


一方面,人們對“販賣焦慮”極其敏感,痛斥抨擊;另一方面,內心不斷蔓延出的焦慮情結將自己逐漸捆綁。


其中就包括對年齡增長的恐慌。


前幾天,一位29歲讀者聊天時說,不知道明年該怎麼辦。自己是普通員工,新員工一個比一個年輕,學習速度快精力旺盛,又沒拖家帶口,而自個兒工作似乎還沒起色就已頹勢盡顯。


“晉升無望,估計後面也就這樣了。想想就非常沮喪”。


我發現,大家對“30歲”的期望越來越高,把它視為人生轉折點、事業分水嶺,彷彿30歲之前沒混出個樣子這輩子就差不多了。


知乎上有個“三十歲還沒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的問題,瀏覽量近800萬,足以看出人們對這件事的關注。


知乎扎心高贊:30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可你知道麼:


30歲當普通員工,再正常不過,不意味就混不好。


而30歲就算當到管理崗,不見得就春風得意,有時沒準更加如履薄冰。


01


知乎扎心高贊:30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我一個前同事H,在公司4年多幹到小組主管。收入主要看KPI獎金,而且要扛整個團隊共十幾個人的業績壓力。


去年公司裁員,要求他組內必須裁掉3人。他猶豫了好幾天只能拿出名單。其中一個被裁的員工,得知消息後在辦公室指著他鼻子破口大罵。


幾個月後收縮業務,H先生自身難保。


其他部門不缺管理者,34歲的他又不好意思重新做開發,最後被老闆說服勉強答應做個技術總監,研究框架應用。


研究了半年,沒項目用上,他自然也分不到項目獎金,收入反而不如從前,只得悻悻離職。


許多人對“管理崗”存在誤解,最明顯的有3條:


1.代表有能力。

2.代表收入高。

3.代表相對穩定。


咳咳,在眼下這個環境,這些想法就顯得有點兒老舊了。


首先,絕大部分的人,30歲都幹不到管理崗。


不少文章兜售焦慮,愛說誰誰才20來歲已經當上CEO、誰誰不到30歲就身家千萬,彷彿30歲沒有事業有成就要被同齡人拋棄了。


事實是怎樣的呢?


普通人永遠是大多數。


一家公司管理崗的坑位就那麼多,企業越大,管理層往往流動性越低,別說位置有限,不少人就算能力卓絕也要等著上面的人變動了,才有上行空間。


其次,“當領導”不是唯一出路。


我周圍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哪怕職位是“項目主策”、“資深算法工程師”、“高級產品經理”、“通信協議專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者角色,晉升也是走專業晉升路徑,而非管理路徑。


不是隻有手下有人+title好聽,才能證明你的含金量。


再次,管理崗一點也不輕鬆,更不穩定。


中層管理人員,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群體。通常要背形形色色的團隊指標,壓力不言而喻。再就業時的選擇範圍,也比普通員工更小。

我曾就職的一家上市公司技術部經理,辭職後,做起茶葉生意、炒股票期貨。另外一個產品部經理,跳槽到運營商做銷售,據說前陣子累得大病一場。


30出頭你是員工or管理崗,實際上都代表不了什麼。


要知道,同樣30歲:


  • 馬雲還在經營自己的海波翻譯社,業績慘淡。
  • 馬化騰的創業公司瀕臨倒閉,到處找人賣QQ,人家還嫌貴沒買。
  • 王健林還在當兵,31歲遇到國家裁軍才離開。
  • 董明珠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

……


所以, 沒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定論,很多事還沒開始呢。


02


知乎扎心高贊:30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為什麼不少人對“30歲做管理”有執念?


因為,他們眼中只有一條發展路徑:員工->老員工->主管->經理。


這條路是被嵌套在僱傭關係中的。


可在未來職場,更強調個體價值。


LinkedIn的創始人裡德·霍夫曼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下,僱傭關係正發生劇烈變化。員工和老闆是互惠互利的聯盟。


它不再是終身僱傭制,更像是任期制。


我一個做數據倉庫的老同事,屬於特立獨行的人。他完全不想帶團隊、背業績,甚至連日常開例會都頗有些不情願。


但這絲毫沒影響大家對他專業度的認可。


他的工資是全部門最高的,他持有的公司股權也是團隊中份額最多的。哪怕他工牌上的崗位名稱好幾年都印著“DBA”(數據庫管理員)。


後面他兩次跳槽,同樣是通過專業領域的知識得到信任,置換到其他資源,成為項目合作人。


專業度,給他帶來話語權。


有些管理者離開公司後很難找到工作,原因之一在於:離開平臺後,人家不認可你的職級,只看你能否提供專業的技能或服務。


更不要說拿著6,7千塊月薪,遞出的名片卻閃耀著一長串頭銜的情況,比比皆是。


沒有專業厚度加持的“管理崗”,就像打了厚厚一層蠟的蘋果,嚼之無味。


在一個公司的職位和權威都是虛的,拿得出手的專業和資源,才是實的。


03


知乎扎心高贊:30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大部分上班族沒有意識到,努力的方向,不僅僅在眼前這份工作上,或是目前所在的公司。


所以容易踩入2個坑:


一是忽視自身特長,二是忽視可利用資源。


有的人是技術流,對人情世故一竅不通,非得想當人精角色;有的人是銷售一把好手,非得想坐上部門經理的位置;有的人擅長做諮詢,如果跑去研究技術,也很難做得出彩。


古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門楣,刻著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真是特別有智慧。


對“管理崗”充滿偏執的人,很可能缺乏對自己的認識,把目光限制在這唯一的目標上。


就像去買衣服,不清楚自己的尺寸,拼命抓著不適合的衣服套在身上一樣,只能讓自個兒不自在。


我認識一個碼農出身的技術經理,三年前,已36歲的他在瞭解到前同事剛起步的創業項目後,主動提出加入,以技術負責人的身份成為創始人之一,從0開始搭建技術團隊。


如今看,我們都非常佩服他當初的選擇。


他當時雖然已是部門副經理,可晉升和收入的天花板肉眼可見。


他利用了以前同事的人脈資源、還說服兩個同學一起過去,憑藉技術優勢站穩腳跟。


用他的話說,“幹到中層去證明自己,何必呢?”


況且如李笑來所說:證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成長若是成真,證明自動完成。


風物長宜放眼量。


你的戰場,不只有眼前的職場。


04


知乎扎心高贊:30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前陣子我和幾個同學吃飯。


記得剛畢業那幾年,每個人好像都在默默較勁,暗戳戳地打探別人的收入、買了多少錢的房子,在公司什麼職位。一邊嘴上說“哎呀好羨慕你啊”,一邊內心都焦慮得不行。


這幾年,大家不一樣了。


沒有人問你混到管理層沒,年薪多少,隨著經歷過一些事我們都開始明白,99%的焦慮是源於與他人的對比。


就像《身份的焦慮》一書裡說的:


“如果周圍人過著跟我們同樣窮的生活,即使住在透風漏雨的小屋子,我們也會覺得知足、幸福。但如果周圍哪怕有一個人過得比我們稍微好一點,即使又有一個融樂的家庭,舒適的工作,我們也會有強烈的不幸感。”


這種比較,永無盡頭。


年薪20萬的,瞅著年薪50萬的。


年薪50萬的,瞅著年薪100萬的。


年薪100萬的,瞅著不僅年薪100萬還比自己小10歲的。


30歲時做到管理崗又如何?一抬頭,前面烏壓壓一堆人掙的比你多、成就比你大,你不是照樣焦慮?


相反。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看到今年比去年有了新的變化、新的成長,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


你不需要用“管理者”的身份填充安全感,你不需要用縹緲的高位鞏固你的權威,你也不需要別人恭維句“好羨慕你”帶來的虛榮。


最金貴的,永遠是你的個體增值。


這或許才是來自底層的安全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