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大學老師放棄了評職稱?

褚逸飛


首先,編制是有限的。現在人才太多,很多人拿了帽子作為引進人才直接給了副高正高,不需要評職稱。其次,還有一些拿不到帽子的,拼小基金,水平有限科研能力不強,國基N年都拿不到,sci二區發著都費勁,怎麼跟人家隨便一拿一把一區和top競爭?再來說拼資歷,現在不是10年20年前,資歷根本不值錢,還以為是排隊發職稱?做夢。有沒有發現現在副教授教授普遍年輕化?這些人中有多少送禮假論文?不能說完全沒有,我想大部分還是靠實力的。


輕紅釀白


一部分老師放棄正高職稱的評定,其實也是一種無奈。

正教授不好評呀,要求學歷基本都得是博士了。還要有要求的自然基金,相應的項目支撐。教授除了搞科研還要教課。還有一些高校要求老師評教授,必須有一年以上的出國留學或者工作的經歷,這也把一部分人拒之門外。現在還存在外聘教授的情況,也要佔用一部分的名額,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了。



黃埔戰機


記得剛剛參加工作時,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多人的部屬大廠,工程師總共才9名,非常稀罕,所以全廠員工都認得他們。高工根本沒有。而現在,不僅是大學,醫療、科研、新聞等單位,中級職稱人員就像一個考試剛過及格線的學生,起碼副高職稱才說得過去,在單位直得起腰板。正高職稱也一抓一大把。職稱數量僧多粥少,導致晉升職稱競爭異常激烈。於是,不少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正之風盛行。多年前媒體曾報道過,某名牌大學有位講師,課講得非常棒,深受學生歡迎。後不幸患病,中年去世。但直到他去世,依然沒有評上副教授,原因是論文沒有達到要求。看來職稱評審政策改革勢在必行,以更好地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GDK539627


現在大學老師能走的路線基本上可以歸納成兩條線,一條是走行政管理路線,比如從科員到副科長,科長,副處,處長和廳級,高校這個行政路線很多是雙肩挑,也就是從教師隊伍裡面來做行政管理,然後給級別,就好比一個處幹部原來職稱可能是副教授,也可能是教授,也有一步一步從開始就評行政級別過來的,行政級別也就是管理崗,在大學也是有職稱對應的,如研究員,助力研究員。還有一條路就是走教師職稱系列,包括學校的研究系列可以歸納類似,如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

你說的為什麼會放棄職稱評審,我理解是這個老師也可能評到副教授崗位了,想往上評教授因為學校崗位人數的限制,也可能是因為自己條件很難達到這個級別的評審條件,所以也不想再往上評就打算定格在副教授崗位了,事實上副教授五級崗位十年後的工資和教授的四級崗位工資差不多。就是副教授評教授一般正常也是需要六年左右。

一般正常情況下,高校教師很多都是博士後進來,有指標的話,條件夠可以直接評副教授,還很年輕,一般不會輕易放棄。高職院校現在有一部分是碩士進來,進來兩年後轉評講師,大家還很年輕,極少有人放棄不去評職稱。

所以一般情況下,還很少碰到有人是因為不想評不去評的,大多數是有瓶頸後感覺困難了衡量後放棄的。這裡有大學崗位人數限制因素,自身條件因素,當然也有身體因素等最後不想評了。


體驗地球之美


大學老師放棄評職稱,應該是無奈之舉。一種情況是想改行,如果你是個助教,不準備晉講師,你就無法上講臺獨立帶一門課。還有,許多大學講師幾年升不上副教授,必須走人。另一種情況,就是千辛萬苦努力了,評不上,乾脆放棄了。

大學職稱評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教授、副教授評聘,非常難。首先,你要完成必須的教學、科研任務。要有足夠的核心期刊論文數量,有省、國家基金項目。這樣會刷掉許多人。另外,學歷、外語、電腦等又讓一部分人望而卻步。故此,為什麼不少60後70後至今還是講師,就不奇怪了。

還有,現在大學職稱評聘是有名額限制的。今年具備了條件評不上,明年或許以後就永遠沒有機會了。要知道,現在的大學人才濟濟,名校畢業生、海龜,真才實學的年輕人比比皆是。80後90後已經是大學教師的生力軍了。

當然了,還有諸如人際關係、山頭學派、近親繁殖等問題,一言難盡。但無論怎麼說,大學老師職稱評聘難是難,但是有吸引力。相比較來說,也還是公平公正的。


不研究兵法的廚子


本人普通高校資深老講,屬於不想再折騰評職稱者,原由多多,但職稱評定體系的不合理是主要的,高校有教學型和科研型及綜合型之分,那麼職稱也應該有所對應,但長期以來,科研和學歷依然是職稱評定的二條硬槓,必有其一職稱之路才算順利,碩士以下的老師評中級問題不大,往副高上走就有點艱難,要科研成果或學歷提升要實踐成果,惟一被輕視的是教學水平,有相關要求也是僅作參考,既便是筆者所在的師範性院校也是如此,評個教學名師也規定要副高以上職稱,副高以下的學生評價再高也上不了檯面,尤其人到中年以上的老師,拼科研吧,發一篇核心期刊文章沒有幾萬下不來,滿足評審條件光發文章費用就得十萬往上,負擔不起,拼學歷吧,都拖家帶口的,再去讀博什麼的根本不現實,可拼的只有教學能力,但人家又看不上,無奈只好不去理會,圖個心靜。本人聽過不少高級職稱教師的課,那水平,唉!不說了。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評職稱無非就是圖個待遇,有些專業,如藝術、信息、外語、土木工程等專業社會應用性高,有水平的老師課餘時間做點私活兼點職就能獲得遠比評職稱多的收益,心裡不想折騰眼裡也看不上那點小錢,求上門都不評!筆者所在的學校,平均職稱高的是什麼思政文史類,平均職稱低的是藝術信息類,由些可見一斑.

所以不想評職稱,是一種無奈,並非是什麼想清閒。


敬竹齋主


這個文科較為名顯,事實是學術水平不高不得不放棄!

講師的無奈。

最難cssci,一般博士、副高起發,碩士講師基本上正常發不可能,只能買 5萬起,很多省一般需要2篇c刊2篇北核,大約花費需要15萬朝上,學校獎勵5萬,自費最少10萬才能搞定!

再說科研,省部級主持一項,或主持地廳一等獎兩項,其實也挺難的,不但要寫還要想辦法結項!

副高也很無奈。

主持國家級課題。核心6篇以上其中c刊4篇,25萬。

這些都是文科比較難弄的!

工科主要看學校有強項沒有?無非文章中c刊變成sci2區以上,有團隊了好弄一點,沒團隊了也挺難!


多多208178784


評職稱,要參加無聊的培訓,發表無用的論文,還要溜鬚拍馬,申請混蛋的項目,有這精力在外邊隨便幹些副業,得到的回報會比評職稱要實惠的多。雖然評上職稱,每個月工資高一些,但從回報率來說真的很不划算,評上教授又如何,這個社會對教授的認同度越來越低,社會的多元化註定人才也多元化,只要有一雙勤勞的雙手,有一個務實的大腦,總可以讓自己過的很幸福,沒有必要為了這個無用的職稱拼命。


浪花206905796


我的許多同學在大學任教,閒談起職稱評定時,平日溫文爾雅的為人師表的高校老師,竟然髒話滿口,挨個領導罵了個夠,才解恨的漸漸平靜下來。用他們的話講,高校裡的職稱評定是老師心中難言的痛,人格遭受了侮辱,心靈被殘酷摧殘。表面上好像學校裡的職稱評定有各式各樣的嚴格複雜的規章制度和程序,可是,實際上每一個環節中都權力的影子在暗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讓那些只知道認認真真做學問的人幹吃啞巴虧。沒有公平公正公開的職稱評定,就是腐敗的重災區。這樣的職稱評定還有意義嗎?教學科研第一線上的老師寧其被當眾受辱,還不如干脆退出這毫無公平公正公開而言的競爭。


老g3231676013


因為國內大部分學校會給老師們各方面的壓力,比如要求老師既要專注教學,通過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要把學生帶出成績,比如指導學生參加比賽或競賽獲獎等;又要有科研成果,校級、省級、國家級,職稱越高需要的科研項目級別也就越高,當然也有不同類型的項目,每年還要完成符合各級職稱定量的科研工作,發表論文在一些不同重量級的期刊上等等;有些老師為了評職稱,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但是在自己學校裡待著肯定是到頭了,很難有進步的,於是只能申請去好學校或者外面做訪問學者,在這個階段專心出論文出成果,訪問學者一般半年到兩年不等,當然不排除還有些稍微年輕些的教師去讀在職博士的,在讀博士期間也要承擔一部分工作量,既要工作還要畢業,博士畢業可不是開玩笑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讀著讀著博士就沒有然後了;除此之外,老師們有時也要去參加比賽,包括教學方面和專業方面的,不要以為都是自願的,想不參加就不參加,有時候這就是作為一個任務分派下來了,你就得去完成。然後老師還經常會被安排參加各種不同的培訓,這一部分叫繼續教育;還要積極響應學校的活動,參與各個分院和教研室的建設等等。。。如果是大專的老師,還會有每個職稱階段定額的企業實踐。。。試想想,有多少老師是全能能做到這麼全面?各方面玩轉有餘?有些學校要求不那麼嚴苛的,少部分更喜歡教學的老師評到講師職稱就會放棄繼續評了,多放一些精力在學生身上會使他們感到快樂;當然在少數要求比較高的學校裡,容不得這樣的老師,所以相對的壓力就會更大;不過不能否認,也存在有少數不評職稱的老師,是圖清閒混日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