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郵票市場還會復興嗎?

三馬圖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郵票市場再次復興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郵市已經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機會。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六七十年代及之前人們以吃飽飯為主,沒有閒錢用於不必要的支出,因此郵票收藏也很少有人參與。隨著社會科技發展,投資品種的不斷豐富,網絡信息的普及,房產、股票、基金、理財、期貨、紀念鈔幣、民間金融等迅速進入百姓家庭,可供選擇面太大了,現在的90後00後幾乎都是以電腦、手機互聯網、手遊、自駕遊等新興事物為關注點,郵人早已青黃不接了,年青一代對這花紙片毫無興趣,而紀念鈔幣至少還有央行託底,通訊系統這麼發達普及,郵票早已失去實際存在的意義,新郵更是出門就打折,等到60、70這一代老郵人離去,眾多郵票誰來接盤?不過是一代代往下傳罷了,市場流動性會越來越差,市場會越來越萎縮,直至消失,如何復興?


AA夢想起航AA


我是一個資深集郵愛好者,今年74歲了。還是五六歲的時候,莫名其妙的我就喜歡上了集郵,到現在我也想不通這個愛好是從哪裡來的。因為我的父親母親都沒有這個愛好,我又是老大。那麼小還沒有上學,怎麼就愛上了集郵?這還真是個謎。

那時候,上海人家都是公用廚房。我就到廚房裡去找套在醬油瓶,油瓶上面的信封。只要看見有好看的郵票就纏著叫“阿姨”“外婆”,討下信封,拿回家剪下郵票,然後將有一個破洞的信封再還回去。

剪下的郵票用水一泡,洗乾淨背面的漿糊,就有了一張漂亮的郵票了。

再大一點,父親發現了我的愛好就從公司的往來信封上面幫我剪下來。

慢慢的我就有了許多郵票。

將近70年從來沒有間斷過。不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我卻遭受了三次郵票浩劫。第一次是我自己的原因,因為分配到外地工作,心灰意冷。將所有的郵票一次性送給了弟弟,可惜的是他不喜歡郵票,又轉送給別人了。第二次,第三次都是被盜,兩次都是洗劫一空,我幾乎急得發瘋了。

最後,也就是退休以後,只得再次開始。不過現在我只能購買年冊,常常翻看一下。在我心裡郵票永遠是非常漂亮非常可愛的小東西。

雖然我集郵近70年,但是我對於郵票交易毫無興趣,也對集郵市場不感興趣。除了偶然逛一下集郵市場外,從來沒有進行過交易。

當然,我也有想法。我認為郵票現在幾乎完全退出實用,那麼,集郵市場的萎縮將是必然的,最後只有少數人堅持這種愛好,而大部分人會忘記郵票。


樹浦自忠


中國的郵票市場要復興,心須要有三點措施。

第一:減少發行量,讓郵票目前的發行量減少三分之一。現在的集郵人數在二百萬左右,再加上愛好者的人數大約五百萬左右。

第二:硬性規定,郵政郵資必須要流通。每年郵資消耗要達到發行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除郵政郵資流通,快遞業也可加入進來。

三:堵住漏洞,堅決禁止非法渠道的大宗郵品流向市場,造成市場的的價格恐慌,擾亂市場的次序。

除此之外,大版票少印一些,我都不清楚,這麼多的大版票被郵商在市場屯積或銷售,那兒弄來的東西?這種炒作行為絕不是集郵者歡迎的。

為什麼市場會有這麼多的打折票,有關人員都熟視無睹嗎?郵票是國家的名片,是有幣值的,國家充許發行的郵資憑證。怎麼會淪落成一般商品一樣的打折,那郵票還有什麼信譽,必須要解決打折的問題。打折,不僅僅是傷害集郵者的信心,也是損害國家郵政的信譽。寧肯銷燬,也不能打折。

及時公佈發行量信息,讓消費者掌握投資的第一手資源,不論發行量多少,讓大家明明白白。只有大家齊心協力,郵票市場的復興才有希望。





米奇as859


現在這個郵票低迷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第一個是發行量過大,市場消耗量太小,存世量太大;第二個是個別郵票設計太差,第三個這個內部管理不嚴格,很多打折郵票都是內部流出的。

如果想復興的郵政只要把這三個問題解決就行,這個減量發行要下狠手,不能說表面上減量,發行量要減到五百萬以下,提高郵票的使用量,內部管理要嚴格,嚴禁打折發行郵票,郵票設計要提高。只有把這個幾個問題解決才有可能復興。


方寸年華


中國的集郵市場還會復興嗎?蜥蜴小哥認為:不會!

根據和理由:信件的郵寄,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傳輸工具完成它的使命後,必將退出曾經屬於它的歷史舞臺。那麼,郵票作為這種傳輸工具的一種主要標誌勢必也將消失曾經屬於它的輝煌。

那麼集郵呢?其實,集郵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是人們的一種興趣和一種喜愛形式,或者說也可以說是一種學問和一種比較簡單的投資。集郵,主要通過收集方式來對收集的各種郵品來進行和珍藏。在這裡,集郵者不但可以通過方寸之間來感受世界各國的一些歷史事件,還可以掌握一些地理、花草魚蟲以及和著名的人物有關的知識。所以,集郵可以培養出人的一種禪定情趣和性格,也是人修身養性的很好方式。

集郵走到今天似乎也是繁花落盡,這種現象而且會一直下去。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

1、使用郵票郵寄信件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後,郵票不在產生它的價值。它只能作為一種收藏和愛好或者是一些人的利益投資;

2、作為投資產品,集郵的今天又有多大的前途呢?恐怕只有投資者知道。說穿了,集郵市場歷來被莊家操縱著,儘管某些郵票被吹得天花亂墜,但都是有價無市。就拿已經被炒到極點的‘’紅猴‘’來說,它目前確實很值錢,即使值錢可有幾人願拿一萬多買它?那麼它的公眾價值何在!可以說,失去公眾性的東西就會沒有市場,這是一個真理。

3、今日的集郵市場敗落,來自於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某些財團無限量的發行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集郵品;一些利益集團的誇大炒作等等。

4、在中國當集郵偏離了它的生存方向,剩下的就是它慢慢消失。如果集郵依然是廣大愛好者的收藏;如果集郵市場秩序是健康良性的發展;如果某些財團不是把它當做撈錢工具,中國的集郵市場會好些,會有更多的集郵愛好者投入。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夢。

中國的集郵市場還會復興嗎?你們說呢!

(本人也是一名集郵愛好者,手裡的票種很多,現在把這些票只能是當作一種懷念和收藏了。)


蜥蜴小哥有話說


這個問題感覺很沉重,但現實是很殘酷的,中國的郵票市場也許永遠不會復興了,這種情況是由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決定。

首先談談外部因素。郵票本身是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從這一用途上來講,其實和蓋個章或敲個戳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集郵之所以能興起,那是因為在過去通訊手段不發達的年代下,大眾的聯絡主要是靠信件維持,郵票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廣泛的群眾使用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出現了無數的集郵愛好者,再加上,當時人們獲取外部資料手段的匱乏,而郵票在這方面提供了大大的幫助,在那窄小的方寸空間,盡情的表達著國家的歷史,科技,經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等等,集郵人可以通過郵票來欣賞郵票的美,獲取知識,提高鑑賞能力,曾幾何時,公園一角,街道一隅都遍佈集郵人的身影,大家互通有無,熱熱鬧鬧。隨著通訊手段的進步,大家已經不再寄信,打個電話,發個電子郵件,QQ或微信,一瞬間就完成了對話,即使郵寄物品大部分也都採用三通一達來快遞。郵票已使去了大量的群眾基礎。

其次再來說說內部因素。郵票的價值在於存世量的多少,《全國山河一片紅》,80猴票等等都體現了這個規律,目前,郵票的發行量都是天量,而且幾乎沒有消耗,發行量基本上就是存世量,再加上印刷郵票基本上就是印錢,而且還不受國家經濟部門的控制,愛印多少就印多少,就能換到現金,為何不多印呢?印好後,打個幾折直接出售給票商關係戶,現金到手,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郵票市場的低迷,投機者的熱錢就不會流進來,更不會出現郵票的熱炒事件。

如果不出現重大轉變,郵票市場就會一直沉寂下去,也許有一天,郵票會糧票一樣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天風書蟲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郵票市場也不例外。眾觀全球集郵市場,集郵群體還是巨大的,郵票有其先天優勢,郵資憑證,國家名片,小型藝術品,大百科全書。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通訊工具的日益發達,郵票必將退出歷史舞臺,郵票雖然退出歷史舞臺,國家不再發行郵票,但已發行的郵票具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郵票也會升值。

再看我們國家的郵票市場,中國郵票在國際市場具有很高聲譽,被譽為紙黃金,流通廣泛,全國郵展和世界郵展對郵票市場也起到推動作用。同時郵票市場也在逐漸向電子商務領域發展,形成了如淘寶市場,京東市場,京東文娛,微拍堂,郵寶App,一枚郵幣資訊小程序市場,還有正在形成的如抖音,快手等眾多交易市場,因此傳統的郵票市場可能地位有所下降,但新興市場潛力巨大,隨著文化產業升級的消費需求,郵票市場復興是完全可能的。











一枚郵幣


模式改變,會有市場的,作為30年老郵迷,看過幾次起落,現在的問題是發行模式不與時俱進,你都開高速鐵路了,還用綠皮車,能飛起來嗎? 第一,發行,如果是郵卡,必須堅持前一年款項全付,不能選擇性支付,保證提前炒作! 第二,發行之初公佈發行量和銷售週期,時間到,多餘的郵票全部銷燬,掌握規律,越往後銷燬數量越少,這樣環保節約,公佈銷燬量! 第三所有新郵,以支局為單位,公開銷售!偏遠地區以分局為單位! 第四郵票公司原則上不能私存郵票,及時原地封等儲備,也要公示! 第五,減少發行品種,別每年三十種,每年控制在24種,每月2套! 第六,郵票設計印刷精益求精,只有精品才能有生命力,那是國家名片!


老令27326470


你好!我是師傅很閒錢幣工作室(持續更新文章、視頻分享錢幣收藏投資價值)也可免費鑑定現代紀念幣、紀念鈔,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如果喜歡師傅請記得點贊、關注我的頭條號!



對於郵票是否還會付清這個問題,我已經收藏了好幾天了一直沒有回答。記得以前也是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我看到一些評論說郵票從1992年開始步入下探通道,發行量也逐步的放大。當然1992年也是一個歷史節點,為什麼會說1992年是個郵票歷史節點?1992年之前發行的郵票上面不是中國人民郵政,1992年之後使用中國郵政名稱。

個人認為減少郵票的發行量,也不會對目前的郵票市場起不到很明顯的作用。畢竟三四十年時間已經把郵票愛好者的信心都磨滅了,想要提振市場信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想要真正讓郵票市場復興我覺得還

是要打通流使用通渠道,也就是說要那郵票真正起到作用而不是光光收藏。目前的郵票只能寫信使用,有多少人還會貼郵票寫信?如果說郵票能直接發快遞,那將會對郵票市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這個費用也是巨大的,所以說郵票的復興還是任重道遠。


作為一個80後曾經參與過兩年郵票市場,但是經驗上也比不上有二三十年的郵票大佬。觀點也是比較膚淺,也提供給大家一個意見。


師傅很閒


集郵是一種文化,自從郵票發行之初就已經開始了。集郵是從文化階層開始流行,國內經過文革時期的波動,上世紀70年代後期才逐漸恢復,80年代中後期各大城市郵幣卡交流市場才逐步成熟。

那時候大家往往拿著集郵冊,在市場裡互換有無,也逐漸開始了交易。隨著郵票市場的發展,及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91年形成了一次集郵大潮,第二次是97年。

每次郵市大潮都是資金做的莊家,吸引進了好多好多非集郵愛好者當接盤俠。

隨著通訊手段日益發展,網絡等交流受眾越來越廣,郵票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而又誠意不夠(例如,包裹郵寄可以用郵票付郵資,所有公務信件必須使用郵票而不能用郵資章等,增加郵票的使用與消耗途徑。民間呼聲比較大,而郵政部門從不考慮),所以集郵的路越來越窄。現在集郵也失去了以往的樂趣,甚至失去了作為文化活動的味道。

現在的集郵成了郵政部門絞盡腦汁,配合市場發掘熱點,做成了專門的收藏用品,失卻了初心。現在絕大多數的集郵人,都是每年買個年冊,或預訂一套兩套年票,留給孩子。

而我相信,集郵不會失去最後的根據地,依然有人以興趣愛好維持集郵的動力。就像毛主席像章、糧票、小人書等,精品依舊很多人追,也依然會漲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