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4160678481686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泊船瓜洲這首詩可以說是王安石比較著名的詩句了,直到今天也還是中小學課本的必背詩詞之一。
名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那麼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其實這裡所講的京口並不是說王安石去京口,而是說王安石在進京城途中路過京口而已。雖然不太確定題主問的是哪個京,那我下面就把王安石進京的原因也說一下吧
入京
王安石49歲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於反對派施壓,他被迫去職還鄉。
這首詩作於1075年的早春二月,55歲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再扛改革大旗。從江寧沿水路赴京,夜宿瓜洲(今揚州,古運河由此入),舉目眺望。長江對岸即是京口(今鎮江),夜色掩映下遠處的鐘山藏著多少青春的記憶。王安石不禁感慨:改革坎坷,九死一生,壯士暮年,何日歸鄉?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非常著名的七言絕句詩。在這首詩中,首句通過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作者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情;第二句,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產生出依依不捨之情;第三句,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後一局以疑問語氣結尾,再一次強調了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不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而且在敘事上也很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特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春到江南的景緻,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關於這首《泊船瓜洲》,大約創作於王安石的晚年時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和背景,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
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後所作;
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拜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
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
我是長安18子,我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支持、點贊、交流!
長安18子
《泊船瓜洲》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更是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從詩所表達的情感來看,應該是作者得到朝廷重用赴任所做。
眾所周知,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一生中更多時間致力於政治改革。既然是改革,就免不了有阻力,有挫折。
對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歷來眾說紛紜,但是都圍繞在兩點上。一說是王安石第一次改革遭遇挫折,繼而罷相,然後由開封汴梁返回金陵(今南京),路過瓜州時所做;另一說則是由江寧前後兩次赴京路過瓜州時其中一次所做。對於這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中的第二次入京所寫。我們知道,鐘山即南京紫金山,而南京是王安石家所在的地方,即他心目中的家鄉。作者末句用了一個“還”字,說明作者應該是離鄉赴京。至於是第一次入京,還是第二次入京,我個人更傾向於第二次入京。
我們看看詩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裡的春風,可以是虛實兼備。不單單是春天的風,還應該是朝廷重新重用他的“春風”。個人認為,作者借這句詩交代了寫作背景:首次改革失敗,繼而落寞返鄉,這次又重新被朝廷啟用,想趁著朝廷決心改革的春風,一展宏圖,實現抱負。可以說此時的王安石是躊躇滿志,志在必得。“又”字就是二次入京拜相的佐證。作者深知此去要麼“一入侯門深似海”,前途漫漫,險阻艱難,回鄉只能等到功成名就之時;要麼就是改革再次失敗,繼而再次身陷新舊黨爭,世事難料,能否回到家鄉,恐怕也很難說了!
從後兩句可以看出,雖然美景當前,春光無限,但是王安石當時的心情是很矛盾的,這與他即將面對的現實密不可分。
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這首詩應該是王安石二次赴京重擔大任的路上,路過瓜州時的作品。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竹林聽雨815126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撫州市臨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文學界有著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1068年春王安石應召入京,行至瓜州時寫下了流傳至今的泊船瓜洲其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成為流傳甚廣的絕句。
入京後宋神宗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並得到宋神宗允許。為加快變法的實施同時設立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陳昇之共同掌管。派遣選舉管達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熙寧三年王安石任同書省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推行均輸法,青苗法,免疫法在軍事上推行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
但由於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新法推行矛盾重重,艱難重重。最後王安石罷相後怕王安石回朝甚至陷害王安石其弟王安國。
可惜到最後轟隆烈烈的變法最終失敗了。一個朝代宣告結束。
大妮談古今
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暴風突擊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一生致力於變法,力圖通過變法實現國富民強的理想。由於變法涉及到以蘇軾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極力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變革非常艱難,中途夭折,王安石被貶職,由宰相降為江寧府知府。由於王安石變法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宋神宗下旨重新啟用王安石,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王安石離開江寧府赴京任職途中,經過瓜洲,詩興大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泊船瓜洲》這首詩。抒發了王安石奉詔回京的喜悅心情和決心變法的政治豪情。王安石和蘇軾雖然分屬兩個政治陣營,但兩人文學造詣極高,彼此尊重,他們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