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思維、戰略及戰略能力的構建


戰略思維、戰略及戰略能力的構建


戰略思維是一種從長遠性的、全局性的、辯證性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主要來源於對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及科學哲學辯證法的精深理解和把握;戰略則是運用戰略思維對現實環境主要矛盾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指導未來如何運用各種戰略舉措解決這些矛盾而取得勝利的總體思想。戰略能力就是從戰略思維的產生到運用戰略思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形成戰略,再到在戰略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手段去實現戰略目標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體現出來的這種能力就是戰略能力。

1、事物的時空性是戰略思維的著力點

事物狀態的演變過程是一個因果相連的軌跡,我們要研究現在的“果”,就要在歷史中去尋找它的“因”,而探尋未來的“果”就是在現實中尋找它的“因”,這個“因”和“果”之間的事物存在狀態是受時空性制約的。所以要培養我們的戰略思維能力,應該努力提高我們從時間、空間和本身性質三個維度上對事物發展的認識水平,時間簡單的理解就是物質運動過程的延續;空間簡單理解即物質所處的位置信息;本身性質簡單理解就是物質本身由於內部矛盾運動所體現出來的屬性,任何事物的存在狀態,包括歷史發展狀態,均有這三種屬性決定,任一屬性的改變,都會導致事物的存在狀態的改變。時間是連續的,空間是轉換的,事物的屬性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思考問題能夠考慮其時空性,則有助於我們看的更遠,想的更深。時空觀的培養來源於我們對於歷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的精深理解,而對於事物本身性質的認識,則需要我們運用科學知識及哲學辯證法對事物屬性和環境矛盾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事物的時空性使我們分析一切事物的著力點,任何事物的存在狀態都逃不脫時空性的制約,正是基於時空性的掌控,我在馬航370失蹤後就在天涯上發表文章判定其必然失蹤在澳洲西部海域,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還有以前成都公交車縱火案我通過時空性以及假定排除得出其為人為縱火,調查結論與我的推測是一致的。

戰略思維能力需要我們從更深的時間高度、更寬的空間幅度和更加辯證的哲學深度來思考問題。戰略思維具有前瞻性,在時間維度上要深刻把握歷史文化,雖然它是關注未來的,但植根於歷史,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鑑,同時歷史現實未來是一個因果相連過程全局,要把握結果必須深刻了解原因;戰略思維具有全局性性,在空間維度上要深刻理解人文地理,當思考問題時能夠迅速聯繫到整個全局,有利於站在全局角度去看待我們所做工作的局部,比如為什麼毛澤東同志能夠預測到中日戰爭日本必然失敗,因為毛主席的眼光放眼全世界,而國民黨的類似滿清入住中原的亡國論完全是狹隘思維,因為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滿清入住中原的戰爭完全不同,這個時候的中日戰爭已經是世界戰爭的一部分,毛主席密切關注國際局勢,意德敗局已經無可挽回,那麼中日戰爭日本也必然失敗,有些人會說沒有美俄的參與中國打不敗日本什麼的,我想說毛主席就是預測到美俄必然參與進來和中國人民一道大敗日本侵略者;戰略思維具有辯證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哲學辯證法使我們思考問題能夠正反結合,能夠從不同角度找到事物的聯繫規律,讓我們看問題更客觀、全面。中央黨校段培君教授主編的《戰略思維理論與方法》一書中關於戰略思維基本特徵的論述也反映了事物發展時空性的特徵,書中認為戰略思維具有三個維度的基本特徵,即目標與手段的效用性結構,反映了戰略思維要抓事物的本質特性,要抓實踐性、規律性和目的性;全局與局部的整體性結構,則反映了戰略思維要考慮空間性,要抓局部與全局的辯證關係;現在與未來的預見性和發展性結構,則反映了戰略思維的時間性,要察歷史,觀現實,感知未來。

2、戰略思維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戰略思維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能力與人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科學哲學辯證法知識密切相關,這種思維能力是一種是熟知時空轉換上的精深的洞察力。歷史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同時期人文地理政治疊加的結果,歷史文化本身就是人文地理政治,一千年前的人文地理政治,現在看來就是歷史文化,而我們現在的人文地理政治,也會變成若干年後的歷史文化。這種思維能力有大有小,小的方面要深刻了解某一地方或國內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地理,而對於研究國際政治局勢來說,就首先要深刻理解世界歷史文化的變遷,歷史現實未來是一個因果關係的過程全局,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歷史的因來分析現實的“果”,而現實的果又是未來的“因”,我們只有掌握了“因”才能預測“果”,一方面汲取經驗教訓為當代世界局勢研判提供借鑑,雖然時代變化了,但是作為時代塑造者不同時期“人”在面對世界矛盾的心態—矛盾、彷徨、期望的心理等都是一樣的,另一方面能夠培養我們的時空觀,使我們能夠“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在培養這種對歷史發展深刻洞察力中感知未來的發展趨勢;其次要深刻把握世界人文地理,使我們能夠對某一局勢的研判迅速和某一國全局及世界全局聯繫起來,有利於我們從全局上判斷局部的發展;最後要深刻掌握哲學辯證法知識,哲學辯證法就像紐帶和人的神經系統,將事關政治局勢發展的各種知識融會貫通並分類組合起來。我們有了世界歷史地理的大時空觀,再配上科學及哲學辯證法,我們就具備了能從長遠上、全局上、重點上等去思考局勢發展的戰略思維能力。只有站在時空的高度上才能審視歷史,展望未來,這種高度就是對於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及哲學辯證法知識的不斷累積所產生的思想高度,這種思想高度就是穿越時空的力量—戰略思維能力。實際上歷史地理解決的是視野問題,即我們從何種角度看待事物的問題,而哲學辯證法則解決如何去看的問題。

3、戰略是一種能夠指導我們成功的總體思想

戰略是一種能夠指導我們在未來取得勝利的總體思想。首先戰略應該是能幫助我們在在未來取得勝利,如果這種思想讓我們走向錯誤的道路,不能取得勝利,不能強大,那麼它就不能稱之為戰略。其次從時空性上來說,在時間維度上戰略是關注未來的,是長期的;在空間維度上是在戰略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包括戰爭的、和平的、外交的、經濟的各種手段;從自身性質的維度上,戰略是一種思想,是戰略思維對現實環境主要矛盾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總體指導思想。戰略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取得勝利,獲得強大才是最終的目的,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來說,“遠交近攻”就是戰略,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所採取的各種軍事行動和外交行動則是手段,也就是戰術,如何運用這些手段,和誰打仗,和誰和好則是在”遠交近攻”這一總體戰略思想指導下所採取的,而統一六國才是最終的目的。就現在來說,戰略已經不限於戰爭行為,而更多的表現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一個人、一個團體為了未來實現什麼樣的勝利目標所採取的用於指導行動的總體思想。

4、戰略是運用戰略思維對現實主要矛盾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

戰略思維需要對現實的主要矛盾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未來的戰略。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因果關係,現在事物的存在狀態是以前原因造成的,未來事物的存在狀態也是現在存在的一些因素演變而成的,而這些因素更多的體現為現實的主要矛盾,這些主要矛盾才是未來演變狀態的基本因素。我們要用戰略思維對所存在的矛盾進行綜合分析,找到影響全局發展的主要矛盾,研究這些主要矛盾可能的演變結果,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這些結果的可能性,最後抽取最科學的最符合規律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對未來的比較準確的預測,我們再提出並運用戰略解決主要矛盾推動全局的發展,實現戰略目標。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同志,在實現新民主主義勝利的過程中,正是在正確把握當時中國革命的主要矛盾是農民的土地問題,進行土改,“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說運用孫子兵法的“五事”理論來說,就是“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也是這個理,所以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要基於廣大人民利益這一大前提。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是抓住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社會生產力落後這一矛盾的情況下,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時代在發展,矛盾在不斷湧現,不同社會階段會有不同的矛盾,我們要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就必須對現實社會的矛盾做出研判,找出影響全局發展的主要矛盾,探求最符合規律性、最利於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可能結果,運用戰略思維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從而化解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雖然戰略是關注未來發展的,但戰略的形成基礎來源於對現實矛盾的分析,戰略正是指導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總體思想。

5、形成戰略能力

我們要在戰略的指導下采取分戰略、政策等去實現戰略目標。改革開放是我國發展總戰略、四個全面相對於改革開放則是分戰略,具體實施的一些政策則是在這些戰略指導下采取的,反腐敗就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指導下采取的,實現富強的中國夢則是戰略目標。戰略能力就是從戰略思維的產生到運用戰略思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形成戰略,再到在戰略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手段去實現戰略目標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體現出來的這種能力就是戰略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