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藝術有何異同?

富春惡水


這兩者看似區別很大,但有時卻又有很大的聯繫。

技術的定義是這樣說的,一項技術是關於某一領域有效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該領域為實現公共或個體目標而解決設計問題的規則的全部根據生產行業的不同,技術可分為農業技術、工業技術、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等。

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那麼技術就與藝術風馬牛不相及了,但自己覺得問題中的技術絕不會指的這類,而應該是指人類自身或者手工可以達到的一種技能,如果是這個概念,那就與藝術有很多說道了。

一技術與藝術最大的區別

首先技術必須符合科學規律才能發揮作用,顯然要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而藝術更是要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甚至有時會違揹人們對客觀的認識。

再者技術之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的人的行動方法,這種需要主要是人們生活甚至生存的需要,而藝術是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

這樣一來技術與藝術最大的區別就顯而易見,主要是客觀和主觀,物質和精神的區別。

二技術也可以成為藝術

開始說的技術的含義,如果是指手工的話,那麼它還有一種稱呼為手工技藝,手工藝是指以手工勞動進行製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 手工藝品指的是純手工或藉助工具製作的產品。可以使用機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藝師直接的手工作業仍然為成品的最主要來源。作為傳統手工技藝,手工藝更是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與藝術就並不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而藝術的含義還有兩種特性,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和形狀獨特而美觀的,而創造性應該更多的是技術擁有者主觀精神的體現,技術的嫻熟可以使得產品也具有了獨特和美觀,這也就意味著達到了藝術的層次。就譬如擁有高級烹飪技術的廚師用心製作的食物,也會有了藝術般的享受,這種例子在生活方方面面比比皆是。

三藝術也需要技術

大多數藝術形式也被稱為技能性藝術,藝術家要創作藝術品,沒有技術支持是無法實現的,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會有大量的基礎學習訓練,舞蹈沒有良好的身體技巧,永遠不能跳出表達內心感動觀眾的舞姿,繪畫沒有大量枯燥的基礎練習,也不知道如何下筆,想到的表現不出來,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藝術作品。

當然,藝術的技術卻不是產生藝術作品最決定的因素,藝術家的學識修養,內在精神才是決定到底是工藝還是藝術最根本的原因。


紅梅工筆佛畫


我從事紫砂壺製作,下面以我所熟知的紫砂為例來說說技術與藝術的異同,這也是我以前給他人上課用的稿子內容:

四大由來造化工,

有聲權貴裡頭空。

莫嫌不與凡夫說,

只為宮商調不同。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講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在2006年時申請成為國家首批手工類非遺項目。紫砂的概念已經深深植入人民群眾的心中,可能每個知道紫砂的人都會說出很多關於紫砂的知識,但不一定真正瞭解紫砂的真正內涵,其內涵一般分為二個部分:

紫砂藝術和紫砂技術。這是二個不同的概念,也是交叉的概念。

紫砂藝術:就是把這種材質作為手段來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行為,是世界陶瓷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紫砂技術:是紫砂壺製作的一種加工工藝、手段,即體現從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壺的加工過程和方法。

紫砂藝術強調的是個性化,她的生命在於創新,在於彰顯個性,無需保護就能傳承的內容。

紫砂技術,就是紫砂工藝,強調的就是功用,個性化是其次內容,她需要保護,需要被傳承。

紫砂藝術是內涵,紫砂技術是表象,而這表象是針對做壺人而言的,你看到的紫砂壺,是一把壺,是紫砂藝術的表現,至於紫砂技術,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把文中的紫砂概念換成別的藝術品,我想也能說的通。目前我在參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相關工作,我瞭解對於技術的保護、傳承當是重中之重!






顧建餘紫砂講座


題主所問:“技術與藝術有何異同?”

技術與藝術

我們可以以“藝術”的定義來談論有關技術的話題,任何表現形式的藝術,都要以“技術”為基礎,比如,書法、繪畫、攝影、雕刻、舞蹈等等這些藝術都要有技術的基礎,每一個藝術家或藝術創作者在學習藝術的初級階段,都要練習掌握藝術的基本功,也就是技術,



中國書法是高級藝術,當我們在寫中國漢字的時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我們只是寫字,把漢字寫清楚,寫得規範,讓人認識就行了,在這個層面上寫字是一種技術;另一種是寫書法,在把字寫清楚、規範的基礎上還要寫得美,讓人能夠欣賞,到了這一層次漢字的書寫就成了書法藝術了,寫字是技術,書法是藝術,

對於繪畫藝術而言,將所看見的人物、場景,完整的畫出來,這也是技術;但是,如果將畫家自身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合理的構圖、和諧的色彩對比,表現出來,那麼,這就是繪畫藝術了,綜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就容易理解,藝術是表現美,具有欣賞價值;技術只是將物象的形體表現出來,無關“美與醜”,當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表現美),也就成了藝術,



然而,自從20世紀的抽象派繪畫誕生之後,藝術的定義也就徹底改變了,因為抽象派繪畫是沒有內容、沒有深度、沒有信仰的,只是畫家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思想意識,此時,藝術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現為藝術的東西,就是人的創作技能,這“創作技能”就是技術,所以說藝術和技術毫無區別,就抽象藝術而言。


詩夜城主


技術,複雜度,指大多現今的工具都很難以瞭解的特性(即需要一連串對製造或使用的事先訓練);依賴性;多樣性,指相同工具的不同類型和變異;普及性,規模。

藝術: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郎一村藝術頻道


技術和藝術相同的地方都是“術”。這個術說的就是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都是可以學習的,可以通過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積累,來達到高水平。賣油翁飛油穿孔,就是一種術。

技術和藝術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一個是技,一個是藝。技術和藝術雖然都需要天賦,但藝術需要天賦的成分要更高一些。

有些技術通過刻苦練習,是可以達到很高水準的,而藝術光通過刻苦練習,不能達到很高的水平。這就是技術和藝術本質的區別。






國藝大家


`技術含義廣泛,就從技字說,即熟練精確,可括一切有關事物的製作。:藝術,可說是限於文化領域不論可供實用和欣賞,能夠體現美感的產品作品。

在安裝修理機械方面,沒人說,他藝術很高,只能:::說,他技木精湛高超,惟有撫琴吟唱,或一手字畫,一首詩詞,才會承認是藝術。:在程朱理學提到的,所謂形而下學,謂之器,形而上學,謂之神。器,就是有形有質的東西,神,就是表現於氣韻與美感等精神的東西。

那麼形而下,就是技術,形而上,就是藝術。


莊宇長春子


技術對等物質,藝術已經由物質昇華到精神和靈魂的層次,就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一樣,人生在每一個階段對生活和工作的要求和理解不同。

技術是緣緣眾生吃飯生活的一種必備的技能,是通過一定的時間的學習和熟悉可以達成的,我們通過出賣技術可以獲得物質上的需求,從而滿足我們的生活要求;藝術是在我們物質生活不再是唯一的出發點的基礎上對生活的一種更高的追求,讓我們對生活的品質、精神生活有了更多要求,不再滿足於吃飽喝足、豐衣足食,精神上有了出世的維度,看待社會和事物的角度更全面,對人生的理解更透徹和豐滿。

技術滿足了我們的生活需求,而藝術來源生活,又高於生活


小田同學的粑粑


啊技術,複雜度,指大多現今的工具都很難以瞭解的特性(即需要一連串對製造或使用的事先訓練);依賴性;多樣性,指相同工具的不同類型和變異;普及性,規模。 藝術: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2、分類不同 技術可分為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生產技術是技術中最基本的部分;非生產技術如科學實驗技術、公用技術、軍事技術、文化教育技術、醫療技術等,是為滿足社會生活的多種需要的技術。 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3、表現形式不一樣 技術一般則以工藝流程、設計圖、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現。技術成果可以商品化。


最大上線贏家


技術一般是用於創造物質文明,是普遍規律的體現,是知識的歸納。

藝術一般是用於創造精神文明,是特殊規律的體現。是文化的結晶。

但兩者也是統一的:

因為,藝術的創造過程從來離不開技術的應用,同時也是技術創新化的歸宿。

同樣,技術的應用不僅是藝術創造的靈感來源,同時也是藝術商業化後的結果。


趣味圖文另類人生


技術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反覆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有關經營勞動的經驗和知識。技術是根據經營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髮展而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

藝術是用創作形象來反映現實,且這種形象比現實更典型。

從以上技術與藝術兩個摡唸的不同,可以推斷總結出,技術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藝術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技術是經濟領域的概念,藝術是文化領域的摡念。

從概念所包括的範圍來講,藝術的包括範圍小一些,技術的範圍更大一些。藝術從屬於技術的範疇,技術中也包含藝術的成份。

兩個概念都具有如下特點:它們都是利用規律而發展形成,都通過經營勞動運作,都為人類需求服務。

從利用客觀規律的角度講,技術和藝術都是利用自然規律的產物,但具有不同的利用形態。技術在利用客觀規律中具有物質和精神兩種形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技術知識水平,這是處於精神狀態的技術。不同的裝備會有不同的技術,這是處於物質領域的技術。精神狀態的技術也有兩種形態,一是腦子裡的,二是書面形態的。物質形態的技術有多種劃分方法,比如生產供應方面的技術,與消費領域的技術,既內含在消費品中的技術。

藝術一般更多地去利用技術成果來創作發展,當然這種利用也屬於技術的範疇。

技術和藝術都必需通過勞動過程來得到發展,這個必需既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也反映了作為單個的人,其生存發展之必然。個人和民族的發展都需要技術和藝術,通過勞動來創造物質和精神需要。

勞動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技術和藝術不斷髮展進步的積累過程,其存在三種形態:一是體力支出的形態,二是這種體力支出形態的勞動實現的結果___勞動產品,三是決定體力支出及其勞動果實的意識狀態的技術水平。在三種技術勞動形態中,在探索勞動中的技、藝術含量時,著重於看重體力勞動形態是不正確的思維。因為再優美的藝術形態勞動,如果沒有優質的勞動產品結果,那麼,優美的有藝術形態的勞動將大打折扣。產品必需通過腦力和體力的勞動來創造,而腦體力的勞動成績要靠優質產品來體現。

從需求的角度講,技術藝術是需求滿足發展的唯一依靠,沒有技術和藝術的發展進步,也就沒有需求的發展進步。但有一個問題值得在此提出,人們的經濟理論很注重消費價值的創造和增長,一般不會關心價值的消亡,除了被吃掉和消費掉的產品,那些留存於世的舊物品,其價值是如何萎縮掉的。在這裡新技術的出現,那麼傳統技術的價值就會非常掉價。

某些技術、藝術成就經過時間的考驗,其難以掉價,而益發增加其藝術光彩,比如都江堰,二千餘年來,益發增添其技藝術光彩。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構成,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為什麼都江堰歷經歲月蒼桑而不掉價,反而益添其經濟、文化、旅遊價值?原因在於唯一性,因為這樣的水利工程,是無法複製的。而如果能複製,其價值會大打折扣。在利用技術為需求服務的過程中,技術過量地複製,是使技術過份掉價的根本原因,因而控制過量,是買方市場消費市場的宏觀要求。但從都江堰的例子也可以看到,水利工程具有空間上的唯一性,其投入價值存在長期的保值性,比如高鐵,在長時間的運作中,其修理等成本消耗是比較大的,而水利搞得好,成本消耗比較小,投入價值的保值延續期比較長。

人類的需求不但需要不斷髮展技術,還需要發展藝術。人類不但需要物質財富的滿足和提高,還需要精神的快樂和提高,故既需要發展技術,利用技術來創新,也需要藝術,來提高人們的審美需要。從產業的角度講,技術和藝術都是發展經濟的依託,藝術發展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需,技術發展創新是生產領域發展的依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