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春暖花開的日子來了,許多電影院也逐漸開始復工,剛好昨天看到微博上的一個話題#想為哪部電影補張電影票#,熱評第一的《何以為家》映入眼簾。

影片講述了12歲的小男孩贊恩,不滿父母生了孩子卻不盡撫養的義務,把他們告上法庭的故事。

贊恩是家裡的最大的孩子,但是他沒有身份證明,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和生日。小小的他要替父母扛起養家的責任,在雜貨店裡幫忙,和妹妹一起在街頭販賣自己製作的果汁飲料。

知道年幼的妹妹被嫁給不懷好意的老闆,他生氣、憤怒,最後只剩失望。他離家出走,經歷波折之後回家取證件的時候卻發現妹妹去世,持刀刺向了那個“混蛋”,因此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打電話給直播電臺,告訴他們他要起訴自己的父母。

法庭上,法官問贊恩:“你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贊恩回答:“因為生了我。”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一、“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影片中,贊恩的父母只是一味的生孩子,卻沒有盡到撫養他們的義務。

孩子們都沒有戶口,一家六口人住在狹小逼仄的屋子裡,最小的孩子用鐵鏈拴著腳,贊恩和妹妹一起在街頭兜售飲料,給雜貨店的老闆打工,去給別人送煤氣的時候,總是會看到附近學校的校車送學生回家,贊恩的眼裡全是羨慕。

雜貨店的老闆一直對妹妹薩哈不懷好意,贊恩一直盡全力保護著妹妹,在薩哈第一次來例假的時候教她不要被別人發現,“記得你的朋友艾麗婭吧,他媽媽發現她一來那個,就把她關起來了,接著他家就來了一個混蛋,把她給帶走了。”

但是後來,薩哈還是被父母“嫁給”了雜貨店老闆,贊恩追了一路,還是沒能挽回,不久之後,妹妹去世。

其實,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家都很常見,男孩要早早扛起養家的責任,女孩則是到一定年紀就被嫁出去換來一筆“不菲”的彩禮,甚至一輛兩千塊的摩托車就能買斷一個女孩子的未來。

事實上,“生而不養”,和那些人販子一樣可惡,一樣不尊重生命。

影片的最後,贊恩的母親說自己懷孕了,她希望是個女孩,給她取名叫“薩哈”。

這是多麼的諷刺,他們是間接害死薩哈的兇手,還要讓另一個無辜的生命重複這個悲劇。

二、暴力只會讓事態更加嚴重

在妹妹被送走的時候,贊恩拼盡全力去追也沒有追上,母親在他後面邊打邊罵:“不捱揍就不知道誰是你爹媽,是不是!”

贊恩對這個沒有愛的家庭徹底失望,選擇了離家出走。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當贊恩回到家,迎來的也是父親的打罵。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才是最大的悲哀

贊恩的父母不知道和孩子溝通,只知道用暴力解決問題。贊恩感受不到家的溫暖,才導致了後面的離家出走、持刀行兇、鋃鐺入獄、以至將父母告上法庭。

在青少年犯罪率如此高的今天,也離不開父母的暴力對孩子的影響,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開始使用暴力,來獲得想要的東西。

暴力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特別是對待親人。

三、這是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

《何以為家》的導演娜丁·拉巴基在一段採訪中說:“影片的製作時間長達5年,前期實際調查花了3年,其間不斷完善劇本,6個月完成拍攝,後期剪輯又花費了整整兩年。”

她期望借贊恩的奮爭,為沒有得到教育、健康等基本權利保障的人們吶喊。

從贊恩清澈的眼眸中,我們可以看到悲切、憤怒、無助、絕望。直到看到影片的結尾才會明白,那不是演技而是生活。

戰爭沒有贏家,只有輸家。多少家庭顛沛流離,多少兒童流離失所,多少條鮮活的生命消失在無謂的戰火中。難民遷移也赫然出現在了我們等級考的試題中。

“我希望,我的電影能夠成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那些難民,而男主角贊恩,走上了戛納、奧斯卡等電影節的紅毯,也得到了聯合國難民署的資助。

這個世界在一點一點的變好。

寫在最後

最近有許多電影要重映,你會為《何以為家》補上一張遲來的電影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