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悲哀

春暖花开的日子来了,许多电影院也逐渐开始复工,刚好昨天看到微博上的一个话题#想为哪部电影补张电影票#,热评第一的《何以为家》映入眼帘。

影片讲述了12岁的小男孩赞恩,不满父母生了孩子却不尽抚养的义务,把他们告上法庭的故事。

赞恩是家里的最大的孩子,但是他没有身份证明,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和生日。小小的他要替父母扛起养家的责任,在杂货店里帮忙,和妹妹一起在街头贩卖自己制作的果汁饮料。

知道年幼的妹妹被嫁给不怀好意的老板,他生气、愤怒,最后只剩失望。他离家出走,经历波折之后回家取证件的时候却发现妹妹去世,持刀刺向了那个“混蛋”,因此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打电话给直播电台,告诉他们他要起诉自己的父母。

法庭上,法官问赞恩:“你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赞恩回答:“因为生了我。”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悲哀

一、“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悲哀

影片中,赞恩的父母只是一味的生孩子,却没有尽到抚养他们的义务。

孩子们都没有户口,一家六口人住在狭小逼仄的屋子里,最小的孩子用铁链拴着脚,赞恩和妹妹一起在街头兜售饮料,给杂货店的老板打工,去给别人送煤气的时候,总是会看到附近学校的校车送学生回家,赞恩的眼里全是羡慕。

杂货店的老板一直对妹妹萨哈不怀好意,赞恩一直尽全力保护着妹妹,在萨哈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教她不要被别人发现,“记得你的朋友艾丽娅吧,他妈妈发现她一来那个,就把她关起来了,接着他家就来了一个混蛋,把她给带走了。”

但是后来,萨哈还是被父母“嫁给”了杂货店老板,赞恩追了一路,还是没能挽回,不久之后,妹妹去世。

其实,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都很常见,男孩要早早扛起养家的责任,女孩则是到一定年纪就被嫁出去换来一笔“不菲”的彩礼,甚至一辆两千块的摩托车就能买断一个女孩子的未来。

事实上,“生而不养”,和那些人贩子一样可恶,一样不尊重生命。

影片的最后,赞恩的母亲说自己怀孕了,她希望是个女孩,给她取名叫“萨哈”。

这是多么的讽刺,他们是间接害死萨哈的凶手,还要让另一个无辜的生命重复这个悲剧。

二、暴力只会让事态更加严重

在妹妹被送走的时候,赞恩拼尽全力去追也没有追上,母亲在他后面边打边骂:“不挨揍就不知道谁是你爹妈,是不是!”

赞恩对这个没有爱的家庭彻底失望,选择了离家出走。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悲哀

当赞恩回到家,迎来的也是父亲的打骂。

《何以为家》:“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悲哀

赞恩的父母不知道和孩子沟通,只知道用暴力解决问题。赞恩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才导致了后面的离家出走、持刀行凶、锒铛入狱、以至将父母告上法庭。

在青少年犯罪率如此高的今天,也离不开父母的暴力对孩子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开始使用暴力,来获得想要的东西。

暴力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特别是对待亲人。

三、这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在一段采访中说:“影片的制作时间长达5年,前期实际调查花了3年,其间不断完善剧本,6个月完成拍摄,后期剪辑又花费了整整两年。”

她期望借赞恩的奋争,为没有得到教育、健康等基本权利保障的人们呐喊。

从赞恩清澈的眼眸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切、愤怒、无助、绝望。直到看到影片的结尾才会明白,那不是演技而是生活。

战争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多少家庭颠沛流离,多少儿童流离失所,多少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无谓的战火中。难民迁移也赫然出现在了我们等级考的试题中。

“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成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难民,而男主角赞恩,走上了戛纳、奥斯卡等电影节的红毯,也得到了联合国难民署的资助。

这个世界在一点一点的变好。

写在最后

最近有许多电影要重映,你会为《何以为家》补上一张迟来的电影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