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行業復甦 路漫漫

原標題:觀察|藝術行業復工:展覽重開只是起點,行業復甦路漫且長

春分後的週末,藝術行業也漸漸動了起來,博物館美術館和文化機構在做足防疫準備後開門迎客;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這個週末“藝術”也成為了關鍵詞之一;隨著國內疫情的穩定,“藝術”的身影出現在生活的周遭,除了戴著口罩、保持距離,似乎一切如常。但因為藝術行業的週期性,藝術場館展覽全面更新或需至五月,藝術市場的修復期還難以估量。

3月20日,上海西岸美術館大道多家美術館的開放,也成為了文藝青年和藝術愛好者的又一去處,伴著春色在龍美術館前與櫻花合影,去館內走到作品的面前。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3月20日,上海西岸藝術區域在陽光中迎來一輪復工開館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3月20日,一名滑板愛好者在上海西岸美術館前練習滑板。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隨著香港巴塞爾在網上舉行,各家畫廊也貼出了展會“聊天室”的二維碼,不同是的是,往年此時朋友圈定位在香港會展中心的評論或吐槽沒了,多是畫廊的自我推薦和相關人士對著電腦屏幕的拍攝,看來一切並不如常。

在過去的一週還有一些來自藝術行業的消息,比如國內首家民營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換了新館長,博而勵畫廊有了新的合夥人並更名SPURS Gallery,上海烏魯木齊路上的“寄存處”開了新的展覽,當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貼出照片時,忽然有些感動,因為這似乎是疫情以後看到的第一個展,雖然“寄存處”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空間”。

但在為眼下生出一點點欣喜的同時,國外卻因為疫情紛紛休館,具有代表意義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俄羅斯冬宮四大博物館皆關,投入巨大策展精力和鉅額保險費用、雲集各方藏品的重磅展覽(如比利時被譽為一生只見一次的凡·戴克展、羅馬紀念拉斐爾去世500年展)被迫關閉,原計劃5月舉行的“紐約弗里茲”取消了今年的展會,多場藝博會暫時移至下半年……

藝術場館是否全面恢復還看五月

藝術行業的“復工復產”並不容易,因為就博物館、美術館而言並非展館開放就代表新展開幕,尤其是藝術領域的國際交流成為常態的當下。因為疫情在全球肆虐,部分國家關閉國境,藝術家無法前來、藝術作品無法運輸、一些國外的展覽不得不延期舉辦。

日前,上海博物館已經宣佈攜手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的“瓷映蒼穹:中西陶瓷交流大展”(暫定名)和來自意大利博爾蓋塞博物館珍藏油畫展將延期至2021年上半年,其中涉及卡拉瓦喬教科書級別的作品《捧果籃的男孩》。

再看目前已經開放的展覽場館,無一例外選擇現有展覽延期,去年10月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卡塔爾博物館群建立合作的餘德耀美術館將去年11月7日開幕的合作首展“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延期至今年夏天,原本計劃在2020年相繼呈現的“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餘德耀基金會收藏)、以及來自洛杉磯的“奈良美智”展和“奧德麗和悉尼·伊爾馬斯攝影展”雖然未公佈進一步消息,但在目前狀況下勢必延期。去年9月在藝倉美術館開幕的“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和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展覽也均將延期至5月;此外,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原計劃3月上線的北歐當代藝術家雙個展“物隨心生”最快只能在5月底做好準備,其中疫情的不定因素是否會導致展覽再延期也未可知。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首日

也就是說,雖然場館已開,但目前公共教育還是“雲端”舉行,想要全面“上新”或要至6月初,而4、5兩月成為了疫情後下一個展覽的籌備期,其中除了策展方案的落實,還包括與藝術家的溝通,作品的運輸、布展,以及開幕前各種籌備。而這一切的進行還需要保證安全,一旦疫情出現反覆、新檔期也將再次更改,如為國際展覽,還需顧及國外的情況,就能難以確定。

同時2020也是上海雙年展舉辦的年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已經宣佈第13屆上海雙年展將於2020年11月13日至2021年3月28日舉行,且不會因疫情取消。同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向建築師發出五樓常設展展廳設計的邀請,希望可以將其改造成為可以容納展廳、教育、休閒、購物等功能的空間。目前雙年展籌備委員會的上海小組已經展開密集的工作,並已經在復工後陸續與策展團隊和重要藝術家簽約。可想見探討“水文化和城市的關係”的上海雙年展將領銜11月的上海藝術季。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向建築師發出的設計邀請

因為疫情延期的“設計上海”和“北京畫廊周”也均已宣佈在五月底舉行,在五月前已知的有新內容呈現的展覽有蘇州博物館“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延至5月)3月底更換第二期展品、4月底上海博物館新展“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揭幕,以及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的“後時尚時代”。這些展或在疫情前已經籌備完成,或依託館藏,故藝術場館真正恢復需待到五月。

線上純藝術交易還需觀望

3月18日至25日,香港巴塞爾無奈之下試水網上,雖然網上展廳已經落下帷幕,但最終交易情況尚未公佈。不過按實體藝博會的經驗,交易多發生在前半程,但前半程的情況並不樂觀。據統計,香港巴塞爾VIP線上預覽首日,幾家代表性國際畫廊的銷售額僅有去年的一半,而且網絡並不通暢。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2020年巴塞爾線上展會

其實在籌備之時,雖然主辦方以“千禧一代”的已習慣線上交易的形式提振士氣,一些畫廊卻也已經預見到藝術需要“在場性”,觀眾在展場中親身與作品產生交流、互動的體驗最直接也最無可替代。儘管近年來線上藝術活動處於增長勢態,但其體驗與實際的展場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再者,國際大型藝博會的純藝術品線上銷售並不是兩三百塊的“主播帶貨”,以參加香港巴塞爾的畫廊的作品為例,雖然低位大約10萬美金左右,但兩三百萬美金的作品也是可見的。所以,這並不是“買它買它”式的衝動性消費,而是網上聊天室白色高冷色調下對金錢藝術化解讀。

再者畫廊也是一門察言觀色的生意,在實體藝博會上畫廊工作人員一身利落打扮站在自己展位的白格子裡,除了日常維護的藏家客戶外,也打量著一些衣著考究的新面孔,從中尋找一些商機。而藏家客戶的談吐、看作品時的表情、對某件作品的關注程度等細微之處,在畫廊工作人員眼中都是信息。而在網上,這些需要面對面獲得的“信息”大打折扣,而同樣打折扣的還有藏家對藝術品最直接的感動,導致雙方都發出“溝通不暢”的聲音。由此可見,傳統畫廊暫時無法完全被互聯網的形式所取代,是因為展示及收藏藝術品的過程與在線購買商品的體驗是不同的。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2019年香港巴塞爾展會

實體藝博會之所以“聚人氣”,還因為其具有社交平臺的屬性,世界各地的人飛抵一處,用各種語言交流著時下流行的藝術家作品,甚至同一城市的人在生活的城市並不常見,但卻在其他城市的藝博會遇上,以至於藝術界的朋友圈常出現“2月日本過年看展、3月底在香港巴塞爾、11月初又集體定位上海的盛況”。然而今年因為疫情,成為了2月宅家、3月觀望網上巴塞爾。畫廊也只將雲銷售作品一種嘗試,並希望從中得到客戶反饋和經驗。

但在疫情倒逼下,雲上畫廊也將成為一種趨勢,畫廊經營者也意識到互聯網不僅僅只是發佈信息聯繫客戶,而更應該有更廣闊的用途,一些畫廊也開始研發APP以在畫廊管理和銷售中發揮效率。

“紐約弗里茲”今年的展會取消也發射出“線上純藝術交易”暫時還未成熟的信息。而就當前情況來看,能夠保持實體商業活動和線上商業活動齊頭並進是較為理想的狀態。加之,目前疫情的影響不是局部的,佩斯畫廊、卓納畫廊、高古軒、豪瑟沃斯畫廊目前或關閉或改為預約制,原計劃6月18日至21日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雖暫未發佈推遲的消息,但主辦方也表示,目前正在與參展畫廊、合作伙伴等協商是否有必要將藝博會推遲至秋季的事宜。藝術市場需要一個修復期,這個時間是多久目前難以估量。

“文創”只是看上去很美?

疫情期間,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首的部分博物館嘗試以雅集、脫口秀等形式各異的淘寶直播帶動文創產品的銷量,而文創企業目前的復工狀況如何呢?

從博物館文創商店帶走一件紀念品,一度是博物館經濟的組成部分。然而,四五年前以原文物圖紋“照搬”印在衣物及產品上的方式,漸漸難以滿足對生活美感日益需求的大眾,尤其在疫情之後,文創產業是如何迎對消費者對非剛性消費的選擇競爭呢?作為文創大IP的故宮博物院,近幾年開發的文創產品受到不少追捧,由於現階段國內疫情剛按住與國際疫情不容樂觀的狀況下,各地在政策嚴管中確保公眾安全同時,故宮的文創團隊在政策下,將根據疫情進展,逐漸也會恢復線上復工等規劃的推進,但具體情況仍待定。

若上故宮淘寶搜索會發現,故宮文創產品多屬紀念禮品,除了包括市場熟知的口紅、宮貓等辨識度較高的IP產品外,更發現新上架的一些設計精美的“國貨”文創,譬如靈感來源於故宮裡日月星晷儀的限定星空款粉盒和日晷圓珠筆,非常精美。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以故宮日月星晷儀為設計元素的眼影

談起文創國潮,故宮-宮廷文化的藝術總監于思瑩介紹說,從去年開始對文創開發融入了國潮風的設計,結合藝術高度打造成商品與文旅體系、通過展覽作為文化推廣。在她看來這種“國潮風”更適合把沉澱百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向正在成長且好奇心重、個性特立的新生代,同時帶動國貨消費。“一些國家對民族與歷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得很好,他們善於以日常用品的設計和趣味活動來教育引導年輕人瞭解傳承自己的文化。更何況中國千年文化豐碩絢爛是不能被埋沒,但文化潮流是代代更新,應該思考‘國潮’是如何運用中國傳統元素結合符合時代的色彩、圖樣等時尚潮流設計方式,在帶給年輕人視覺與感官享受的同時,引導他們瞭解產品背後的文化內涵。這表面上是做商業,內核還是文化的傳播”。于思瑩說。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故宮博物院藏《中秋帖》瓷盤文創

“文化的傳承除了課本教育外,還需要生活的普及,就年輕人而言更需要‘潮流’的帶引,所以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之一是結合時尚設計將文化融入到‘衣食住行’,引導公眾感知中國文化,高標準的文創開發,對文化的良性傳播與傳承都是很必要,也適用於國際傳播”。于思瑩說。

此前,故宮也推出了首檔有關博物館文創的電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去年年底播出了第二季,今年第三季的節目籌備時間還沒有最終確認。該節目的創意指導楊威傑,也是PHAIdesign弗愛設計的創始人,從事文創開放多年,對他而言,文創是設計的一種,不同的只是文創以博物館、美術館的文化IP做依託。目前他也為一些美術館開發文創產品,工廠也均開始復工。

艺术行业复苏 路漫漫

PHAIdesign弗愛設計配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推出的文創產品“十示熒光萬花筒”

相比故宮、上博等文創大IP,各家場館其實均在進行的文創開發,據統計2019年,上海市的美術館新開發文創產品717種(上博不在此列),文創產品總數達25687種,銷售額超過720萬元。這看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均攤到每一件的銷售額並不高。加之2020年經濟狀況的影響,公眾或會更加註重文創的實用性。近期上海博物館低調推出了上博荷塘乳鴨、纏枝蓮、大克鼎精釀啤酒,也可從一個側面看到公眾的需求——價格不貴、有文化含義的快消品。

除了網絡的銷售渠道外,文創產品既依託藝術機構的前端銷售平臺,又需要設計人員和後方工廠支撐,但在疫情之下,藝術機構尚未完全復甦、後方工廠剛剛恢復生產,楊威傑提出此時的文創設計應注重日用、實用,並控制成本,文創產品的銷售回到2019的狀態,至少要到脫下口罩、一切正常之時。

城市已經春暖花開,但走進美術館僅僅是藝術行業復甦的開始,這個過程還需很多的籌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