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文考試:上聯“孫行者”,下聯是什麼?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招生考試。在國文考試中,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陳寅恪先生出了一道對聯題,給出的上聯是“

孫行者”。題目一出,廣受討論。

此時,以胡適先生等為代表率領的白話文運動盛行。北京大學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帥,清華大學陳寅恪則屬文化保守主義。一派先進,一派保守,兩派經常辯論,由此也形成了北大清華相愛相殺的優良傳統。

清華大學國文考試:上聯“孫行者”,下聯是什麼?

北京大學校門 筆者攝

白話文運動時期,反對的聲音頗多,諸如吳宓、黃侃、林紓、梅光迪、章士釗等人都是保守派的代表。兩派激烈辯論,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故事。黃侃是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他曾對胡適說:“你主張白話文運動,並不是真心實意!”胡適問起何出此言,黃侃侃侃而來,“你要是真心實意提倡白話文,就不應該叫‘胡適’,而應該叫‘到哪裡去’”。由此,二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後來,黃侃繼續調侃胡適。在一次課上,其大力讚美文言文之高明。舉例而言,“胡適的太太死了,家裡人報喪,用白話文就要說‘你太太死了,趕緊回來啊!’,要十個字。而用文言文只需要‘妻喪速歸’四字,能省下一半電報費。”

這一次,胡適回擊了。在一次課上要求學生據此寫一封回電:“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從政,便發電報拒絕了,覆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省錢。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擬一則電文,看看是白話文省錢,還是文言文省錢。”學生紛紛擬稿,意思表達完整、用詞最少的一封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而胡適給出的白話文答案則是“幹不了,謝謝”,短短五個字,令人拍案叫絕。

清華大學國文考試:上聯“孫行者”,下聯是什麼?

胡適

陳寅恪先生出了“孫行者”的對聯後,由於白話文運動正當其時,引發了一些爭議,甚至有極端分子稱之為“國學之蠹”。陳隨之接受採訪,給出了“祖沖之”的答案。但是到了晚年,陳寅恪先生在《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中這樣寫道:

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說,當時惟馮友蘭君一人能通解者。

清華大學國文考試:上聯“孫行者”,下聯是什麼?

陳寅恪

附記中這段筆記,明確了陳寅恪心中“孫行者”的下聯就是“胡適之”。但受當時環境所限,給出這樣的答案不免遭受非議。因此考試中寫出“祖沖之”的學生得到滿分。但有一名叫周祖謨的學生給出了“胡適之”的答案,陳在私下對其十分欣賞。

陳寅恪先生的對聯看似打趣胡適,實際上並無惡意。陳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說明不會因思想之不同而惡意相向。實際上,陳寅恪與胡適私交甚好。二人惺惺相惜,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

清華大學國文考試:上聯“孫行者”,下聯是什麼?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