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先發制人的戰爭有哪些?

宗錡W


1946年7月中旬,粟裕指揮的蘇中戰役之首戰——宣泰之役,就是經典的先發制人戰例。

自從國民黨揮師挺進中原腹地後,蔣介石便下令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指揮五個整編師十五個整編旅,總兵力十二萬大軍,攻佔與南京及上海隔江相望的蘇中和蘇北兩大解放區。而此時的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手裡只有第一、第六兩個師,及第七和第十兩個縱隊,共十九個團總兵力三萬餘人。

李默庵可謂“能文能武”,曾經是我方人員,大革命失敗不久後便加入到了國民黨陣營,參與鄂豫皖圍剿時曾與黃埔一期的同窗徐向前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抗戰時期又與黃埔同窗及老鄉、八路軍副總指揮左權並肩作戰。而此時李默庵在蘇中的對手正是湖南老鄉粟裕,手裡有兩大精銳部隊,就是李天霞的整編83師及黃百韜的整編25師。

但是,李默庵指揮的這五個整編師中,只有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曾與粟裕交手過,就是在抗戰勝利後的江蘇高郵戰役,當時黃百韜指揮的25軍因過於輕敵而遭到了粟裕指揮新四軍的重創。

李默庵在抗戰時期曾在華北地區與八路軍合作過很多次,比較解八路軍的戰術及戰法,在接到蔣介石進攻蘇中及蘇北解放區的命令後,便馬不停滴地開始著手製定了作戰計劃。但是,作戰計劃剛出爐的時候就洩密了,直接拍到了美國人桌上,蔣介石迫於美國調停戰爭的壓力突然命令李默庵推遲了進攻時間。

而與此同時,粟裕從情報得知了李默庵的作戰計劃及發起的時間。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粟裕經過縝密分析後,決定將位於蘇中解放區前沿的宣家堡、泰興一帶的國民黨精銳李天霞的整編83師作為了首殲目標。

李天霞是黃埔三期生,出身於抗日鐵軍74軍,抗戰時期打過不少硬仗、惡仗,如淞滬會戰、上高會戰等,脫離74軍系統後擔任100軍軍長,參加過長沙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在抗戰最後一大戰之在雪峰山會戰全殲日軍一個聯隊,整個抗戰期間獲得過不少榮譽,83師就是由第100軍整編而成的,全副美式裝備。

蘇中戰役首戰粟裕不按常規出牌,將李默庵戰鬥力最強的李天霞第100軍作為首殲對象,完全超乎了李默庵的預料,並且放棄了我軍最擅長的誘敵深入傳統戰法,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將李默庵的作戰計劃扼殺於搖籃之中。

至於粟裕為什麼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情況要在蘇中打仗,還要將國民黨的王牌部隊作為首要打擊對象,他在晚年的回憶曾這樣說道:“如果我們不利用蘇中的有利條件打幾仗,不僅會影響士氣,而且會大大的失掉民心,也會影響到該地幹部的信心,更談不上堅持那個地方的鬥爭。”

在完成作戰部署後,粟裕以第七縱隊及第十縱隊部監視與牽制李默庵的動向,集中第一師及第六師共六個團,同時進攻分別部署在宣家堡及泰興的李天霞整編83師第19旅,蘇中戰役之首戰宣泰戰役正式打響。而李默庵做夢也想不到,粟裕會先發制人,而且拿戰鬥力最強的李天霞整編83師開刀,情急之下才電令在泰州的李天霞率領83師第63旅增援。但為時已晚,當李天霞率部趕到宣泰前,第19旅已經潰不成軍,損失了三千餘人,此戰粟裕取得了蘇中戰役初戰的勝利。


賽門之略


鄭是西周末年封的同姓諸侯,封地本在現在的陝西華縣。第一代國君桓公是幽王的叔父,在鎬京擔任司徒的官職。他見幽王、虢石父等把國家搞得不象樣子,自己無能為力,憂心忡忡,只得替自己的家族找一個退步。公元前七七九年,他把家族、部屬、財產搬到現在的河南新鄭,建了一個新邦。鄭桓公不是一走了事,他對周朝王室負責到底,保衛幽王,在驪山之下血戰陣亡。周平王東遷之後,鄭桓公的兒子武公、孫子莊公相繼做東周的卿士(執政官),是平王依靠的對象。

  鄭東遷之後,陸續滅掉一些小國,在春秋早期,是個強國。莊公是個奸雄,我們看他對付母親和兄弟的手段,就可以知道他的厲害。他的母親姜氏喜歡小兒子共(恭)叔段,要求莊公,把京(在現在的榮陽縣東南)封給兄弟。京是個大邑,大夫祭(蔡)足不贊成,莊公說:“姜氏要這麼辦,有什麼辦法?”祭仲說個不完,莊公只得透露一點真情,說:“多做壞事的人一定會自己走上絕路,你等著瞧吧!”祭仲是莊公的謀士,聽了這話,知道莊公自有辦法,就不響了。

  共叔段野心勃勃,要奪兄長的位子,先拉攏鄭國都城西面和北面的兩個邑,接著又把這兩個邑併入自己的封地,還繼續擴大他的勢力範圍。他每搞一次名堂,大夫子封就在莊公面前跳一次腳,莊公每次都冷冷地叫他不要慌張。公元前七二二年,共叔段準備襲擊國都,姜氏同他約定日期,準備打開城門,來個裡應外合。他們哪裡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沒有逃過莊公的耳目。莊公得到了約定日期的情報,立刻先發制人,命子封率領兵車二百乘攻京,京人響應鄭軍,共叔段逃到鄢(現在的鄢陵縣以北),立腳不住,只能逃出鄭國,去過流亡的生活。


黑兔子牙


涿鹿之戰 牧野大戰 長平之戰 鉅鹿之戰 垓下之戰

赤壁之戰 滅東突厥之戰 岐溝關之戰 鄱陽湖之戰 一片石之戰

Top1 涿鹿之戰

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一說72族),在力量上佔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黃帝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並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




戰爭爆發後,適逢濃霧和大風暴雨天氣,這很適合來自東方多雨環境的蚩尤族展開軍事行動。所以在初戰階段,適合於晴天氣環境作戰的黃帝族處境並不有利,曾經九戰而九敗(九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過去,天氣放晴,這就給黃帝族轉敗為勝提供了重要契機。黃帝族把握戰機,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勢向蚩尤族發動反擊。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吹號角,擊鼙鼓,乘蚩尤族部眾迷亂、震懾之際,以指南車指示方向,驅眾向蚩尤族進攻,終於一舉擊敗敵人,並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區)擒殺其首領蚩尤。涿鹿之戰就這樣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宣告結束。戰後,黃帝族乘勝東進,一直進抵泰山附近,在那裡舉行“封泰山”儀式後方才凱旋西歸。同時“命少皞清正司馬鳥師”,即在東夷集團中選擇一位能附眾的氏族首長名叫少皞清的繼續統領九夷部眾,並強迫東夷集團同自己華夏集團互結為同盟。

Top2 牧野之戰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指揮聯軍進攻商紂王的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聯軍於2月26日佈陣未完就下了雨,史稱聯軍共有“六師”。後來聯軍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現在紂王只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 。

然而,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也漸漸顯出輪廓。本來鬥志昂揚的將士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商軍幾乎要一直排到天邊,一面面旗幟一望無際。雖然不知道對方確切有多少人,但要遠遠多過聯軍。聯軍將士剛剛鼓起的勇氣又快要低落了。朝歌方面,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傳到,聯軍自己後腳就跟著來了,著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衝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銳。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衝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衝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再加上身後聯軍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攻,帝辛的最後一道陣線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馬加鞭,逃離戰場。商軍殘餘的抵抗仍然持續了一天,但已無力挽回局面。帝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臺時,用“輕呂”擊刺帝辛的屍體,並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

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但事實上,牧野之戰後,商紂王自殺,商朝可以說是已經滅亡了。

Top3 長平之戰

左庶長王齕攻趙長平。趙將廉頗知秦遠道來攻,欲速戰,就採用堅壁高壘以待秦軍疲睏,然後再反擊的策略。廉頗堅守3年不出擊,秦軍不能進。趙孝成王多次派人責讓廉頗出戰,範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趙國行反間計,稱秦軍只怕馬服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將要降秦了。趙王中秦計,於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



趙括取代廉頗後,全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秦國聽到趙括已代替廉頗,於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下令軍中絕對保密。趙括到後,求勝心切,立即派兵出擊,秦軍佯裝敗走。趙軍追趕,陷入白起設置的包圍圈中。秦軍把趙軍包圍後,將其糧道斷絕。趙軍只得在包圍圈中築工事堅守,以待援軍。秦昭王聽到後,趕到河內,賜民爵一級,把15歲以上的壯丁全部徵發到長平助戰,用來堵塞趙國的援軍及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趙士卒"陰相殺食"。趙軍分為4隊,輪番向外衝擊,都不能突圍。趙括親自出戰,被秦軍射死,趙軍於是大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白起認為趙士卒反覆無信,於是夜裡將降卒全部坑殺,只放走240人歸趙報信。這次戰爭,秦軍前後斬殺趙國士卒達45萬,坑殺降卒40餘萬人。趙國這次壯者盡死長平,國力大損。它繼齊國之後,也從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國一爭高低了。

Top4 鉅鹿之戰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

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十一月,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縣南的黃河(一說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鉅鹿。二將渡河後初戰小勝,趙將陳餘又催促進兵。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其中九指多次),大敗秦軍。齊、燕、魏等各路救趙軍隊皆作壁上觀,待楚軍大破秦軍時,紛紛也衝出營壘助戰。秦二世三年端月(即正月,秦避始皇諱改正月為端月),楚軍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Top5 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一說在今河南鹿邑縣境內),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軍雖敗,但漢軍亦傷亡慘重,僵持中,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Top6 赤壁之戰


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至戰日,黃蓋準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舉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自焚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Top7 滅東突厥之戰

公元629年,太宗以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蘇定方為副,率領中軍;幷州都督英國公徐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張公瑾、高甑生為副,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秦叔寶為副,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從靈州往西北挺進;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程知節為副,鎮守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靈州大都督駙馬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段志玄為副,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監視突利可汗。十餘員大將共率兵10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6路反擊突厥。

次年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與徐世勣會合,相與定謀,認為頡利雖敗,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於薛延陀等部,則很難追殲;今唐儉在突厥,頡利懈而不備,如選精騎襲之,可不戰而擒之。副將張公瑾怕這麼做會使唐儉等人身陷險地,李靖說只要能剿滅突厥,唐儉等人根本不用去考慮。於是李靖令徐世勣統大軍繼後,親率精騎萬名,各備20天口糧,連夜出發,向鐵山疾馳。李靖軍冒雪至陰山,遇突厥營帳千餘,盡俘之以隨軍。頡利見唐使前來撫慰,以為安然無事,未加戒備。初八,李靖派偏將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在濃霧掩護下銜枚疾進,至頡利牙帳七里才被發現。蘇定方長驅直入攻下了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頡利乘千里馬西逃。李靖率大軍跟進,突厥軍潰散,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10餘萬。唐儉、安修仁趁亂脫險而歸。

頡利可汗在陰山被擊敗後,倉皇由雲中向西逃竄,意圖投奔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將大多叛逃。其子疊羅施也與他走散。不久,身邊只剩下數十騎兵的頡利可汗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軍。一番激戰後,唐將張寶相將頡利可汗擒獲。李世民沒有殺死頡利可汗,而是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將軍,讓他在長安度過餘生。突利可汗隨後歸降,被封為北平君王。突厥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數歸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歸順。

Top8 岐溝關之戰

中原文明轉入全面消極戰略防禦的開端。奪回幽雲十六州,取得對中原家天下的地理拱衛權,始終是大宋太祖畢生未曾圓滿的夙願;更是深知其中巨大艱險的宋太宗所以寧可與民休息、八載隱忍不發的原因。為此,太宗厲兵秣馬,殫精竭慮,紙上週密謀劃,自信萬無一失之時,以老成持重的名將曹彬為帥,舉全國精銳,以雷霆之勢,步步為營,直指幽州。然事與願違,被太宗弱智的軍事理念多方掣肘的曹彬,面對靈活機動、指揮自如的遼國鐵騎,力戰崩盤,折了老英雄的一世英名。“岐溝之蹶,終宋不振”。從此,宋對遼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被迫轉取戰略防禦。

Top9 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是明王朝建立的關鍵性事件。之後,明軍能夠馬上著手吞併江西,並最後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擴大了兩倍,長江地區在1360年的那種持久不決的勢均力敵的局面就被排除了。此戰的勝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礎,併為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笙歌c嘆離愁


我國曆史上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並且是先發制人的戰爭有鉅鹿之戰、玄武門之變和淮海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