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玩家:銳龍3000 慢剁手 先觀望

5月底的臺北ComputeX上,官宣了Ryzen的第三代產品,號稱相比Ryzen 2000系列的產品在IPC上有15%的提升,同時藉助於新的模塊化設計方案以及臺積電的7nm製程,在核心數量上也再次提升,將性能級產品的規格首次推高到12C/24T。看上去十分美好的物理規格,再搭配上誘人的價格策略,讓不少人紛紛瞄準了7月7號的Ryzen 3000系列首發,但綜合各種因素,還是建議首發之時先暫且觀望。

觀望理由1:價格跳水

仔細觀察Ryzen系列處理器的價格曲線就會知道,通常在上市一個月之後,AMD都會進行一次幅度可觀的價格下調。而且這種調價並不是基於電商的活動,而是實打實的價格下調。相比之下,Intel的處理器在價格曲線上就穩定得多,至少不會像Ryzen那樣,買了不到一個月就拍大腿驚呼"虧大了"。

in玩家:銳龍3000 慢剁手 先觀望

in玩家:銳龍3000 慢剁手 先觀望

in玩家:銳龍3000 慢剁手 先觀望

· Ryzen的3款銷售主力型號,基本上都在發售1個月後進行了價格的下調(均已京東售價為準),且一路走跌

另外就是,AMD的處理器在保值性上一直都比較差,例如兩年前的第一代Ryzen性能級的最高型號Ryzen 7 1800X,現在在"X魚"上的價格基本在1400~1600左右,而比它發佈更早,官方售價更低的Core i7-7700K,目前的二手價位還在2000上下徘徊。這意味著:一,買得越早,出二手時候會虧得越多;二,如果真想試水Ryzen,其實不如在一兩個月後觀望下二手市場,通常會有驚喜

觀望理由2:分離結構前景不明

Ryzen 3000與前兩代Zen/Zen+架構產品相比,最明顯的變化是不再使用CCX模塊的組合結構,而是使用1個(或2個)CPU核心模塊+1個I/O模塊來組成一顆CPU。這與處理器進入多核心時代15年來的集成度越來越高的發展路線是背道而馳的。

這種I/O與計算核心分離的結構只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更好地控制製造成本。首先由於結構分離,將大核心變成了多個小核心的組合,晶圓切割的良品率將大幅提升。同時,分離結構還允許使用不同的製造工藝來進一步降低成本:這次Ryzen 3000系列的核心使用了相對昂貴的臺積電7nm工藝,而I/O模塊則換用更便宜的GF 14nm。AMD的官方說法則是這樣的分離結構能夠提升處理器的製造靈活性,比如8核心的Ryzen 7就只使用了1個CPU核心模塊+I/O模塊,而12核心的Ryzen 9就使用了2個核心模塊搭配I/O模塊。

in玩家:銳龍3000 慢剁手 先觀望

· Ryzen 9 3900X的結構佈局,每個8核心CPU模塊會屏蔽掉2個核心

這個聽起來很理想化的解釋,對於比較年長的DIYer來說就不那麼美好了:因為現在這個結構,同十年前的CPU+北橋的結構幾乎如出一轍,只不過是把主板上的北橋芯片,做到了處理器的Chip上,然後換了個名字叫"I/O模塊"。然後I/O模塊要通過Infinity Fabric與CPU核心模塊連接。這種連接方式將可能使得內存延遲變得非常巨大。Ryzen 1000和2000系列的內存延遲已經很高,由此而導致在很多高內存敏感度應用(例如遊戲、仿真計算)中表現得遠不如同級別的Intel產品,而現在Ryzen 3000的內存延遲恐怕更是不容樂觀。想必這代處理器翻倍的三級緩存容量也是想通過增加容量提升命中率來減少跟內存的數據交換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儘可能地彌補內存延遲增大的影響。

也許有人會說發佈會上蘇媽不是已經展示過PUBG的遊戲性能了麼?Ryzen 7 3800X與Core i7-9700K基本持平。但實際上發佈會你懂的,為了效果大家都是要特挑表現最好的應用放上來展示。PUBG本身就是個GPU敏感型遊戲,處理器的性能差距在遊戲裡很難展現出來。如果真的要看CPU的遊戲性能,恐怕還是得等媒體測試處理器拿到手,然後運行CSGO、《全面戰爭》這樣對處理器性能敏感的遊戲給出的數據才靠譜。

in玩家:銳龍3000 慢剁手 先觀望

· 這種空曠場景下跑出來的幀率,絕大多數壓在顯卡瓶頸上,並不能真實表現出CPU的性能差異

因此,建議打算入手Ryzen 3000自用的玩家,還是要等真正的測試數據出來之後在考慮是否值得購買。而只是為了嚐鮮玩一把的用戶就無所謂了,畢竟你們如果不買,上面說的那些翹首期盼你們的低價二手甩貨的兄弟就沒著落了。

觀望理由3:7nm是否踩雷

Ryzen 3000系列的另一大噱頭就是使用了臺積電的7nm工藝。如今隨著處理器架構優化的日臻成熟,每一代處理器在架構變化上帶來的性能提升已經不甚顯著,反而是製程的更新會帶來功耗的下降和運行頻率的提升,進而帶來整體性能的大幅增長,因此製程的升級換代也更被玩家所關注。

然而7nm雖然在數字上看上去十分美好,但由於這個數字的標稱並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各家廠商自行定義,因此臺積電的7nm比Intel的14nm和10nm究竟是否哪個更先進恐怕還尚未可知。一個非常重要的例證就是Ryzen 3000系列裡頻率最高的Ryzen 7 3800X在105W TDP的情況下也只有3.9GHz的基準頻率,單核Boost上限只有4.5GHz——如果7nm真的如想象的那般強大,恐怕AMD也不會把頻率定得如此保守吧?畢竟Intel靠著不斷優化 14nm++都能催生出Core i9-9900KS默頻4.0GHz,全核睿頻5.0GHz這樣誇張的頻率表現。

in玩家:銳龍3000 慢剁手 先觀望

· 7nm製程下只有這樣的頻率/功耗表現,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

換句話說,即使7nm真的出色,在AMD手裡也未必能成為制勝的法寶。比如AMD最新的頂級顯卡VEGA II,也是臺積電的7nm工藝,但在性能以及能耗比上卻被同樣出自臺積電的12nm工藝的GeForce RTX 2080 Ti碾壓。因此可以說製程雖然很關鍵,但如果架構落後太多,那依然不夠翻盤的。在臺積電輕車熟路的GPU上都是如此,何況是臺積電基本沒有經驗的更復雜的x86架構處理器?

從價格、性能、兼容性等多方面考慮,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雖然頂著無數的光環出場,但實際上光環背後的隱患也絕對不容忽視。所以即使打算入手,也還是建議採取先行觀望的策略,切勿為一時衝動買了顆"看上去很美"的處理器,畢竟想再換回Intel平臺還要連帶主板一起更換,再加上AMD二手摺扣比較狠,損失的真金白銀那可是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