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曹軍趙雲面無懼色,為何面對少年姜維年卻大驚?

佳寧姐姐說歷史


前言

《三國演義》中的趙雲是一位沒有缺點,具有完美人格的英雄,一身是膽,忠義不下關羽,而且行事遠比關羽穩重牢靠,是諸葛亮最為喜歡和信任的一員將領,諸葛亮但凡有事,總喜歡將趙雲帶在身邊。

《三國演義》中趙雲是病重而死,但是傳說中的趙雲之死則更具有英雄氣。

一、關於趙雲的傳說

晚年趙雲準備脫衣睡覺,燈光之下,偶然發現自己身上肌膚光滑,原來自己征戰廝殺一生,居然沒有受過傷,這讓趙老英雄百感交集,想自己在馬上活了一輩子,論武藝,除了未曾謀面的呂布外,天下無人能及,自己剛出山就大戰一流名將文丑,從文丑槍下救出公孫瓚;長坂坡再保著幼主在萬馬軍中數進數出,殺曹操五十多員名將;漢水救老將黃忠,單騎一杆槍一口劍殺得曹操愛將張郃、徐晃膽戰心驚。

想此生經歷的惡仗大仗不計其數,身上卻無一處傷痕,試問天下英雄,哪一個能做到?平生低調的老英雄想到此處豪氣頓生,不禁仰天長嘯,“哈哈哈哈”,一口氣沒有換過來,笑聲戛然而止,趙雲倒頭死去。

如此一位在萬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般的人物,卻面對小將姜維表現出了“大驚”,這是怎麼回事?

趙雲面對姜維時的“大驚”,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沒想到,一個是像自己。

二、沒想到

趙雲沒想到天下無出其右的謀略大師諸葛亮,他的計策居然會被人識破。

1. 諸葛亮的計策從未失手,北伐初戰告捷

諸葛亮出茅廬之後就用兵如神,百戰百勝,在蜀國上下猶如神人一般。當時,諸葛亮平定南方七擒孟獲,剛開始對北方用兵。

諸葛亮的北伐先取隴右,《三國演義》中“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而隴右三城就是,南安、安定、天水。

諸葛亮圍住南安,然後以調虎離山計調安定和天水兩城的守軍出城相救,他如願取了安定,之後再用安定降將將計就計取了南安,還生擒了駙馬夏侯琳。

諸葛亮的妙計一出便無人能與之爭鋒。

2. 沒想到諸葛亮的計策居然被識破

諸葛亮的調虎離山計調出了安定守軍,卻並沒有調出天水守軍,百戰百勝的諸葛亮沒有意識到不妥,他不知原因,也不以為然:“賺崔諒者,吾使心腹人詐作魏將裴緒也。吾又去賺天水郡,至今未到,不知何故。今可乘勢取之。”他以為天水可以“乘勢”也就是捎帶手拿下。

其實,天水郡太守馬遵本也中了諸葛亮之計,他也準備好出城救南安,

“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諸葛亮之計矣!’眾視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維,字伯約。”

姜維向馬遵一陣分析,馬遵如夢方醒,此時,姜維又對諸葛亮將計就計,設下了圈套:“諸葛亮必伏兵於郡後,賺我兵出城,乘虛襲我。某願請精兵三千,伏於要路。太守隨後發兵出城,不可遠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為號,前後來攻,可獲大勝。如諸葛亮自來,必為某所擒矣。”

姜維的計策是自己領三千兵馬打諸葛亮的反埋伏。

結果完全按照姜維的預料發展。

趙雲得到的報告是城中主力盡出,

“只留文官守城。”於是他帶著五千兵馬來取天水,他抱著城內將不戰而降的想法,根本沒有想到會有意外,因此扯高氣揚的高叫:“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汝知中計,早獻城池,免遭誅戮!”

牛氣哄哄的趙雲沒有想到,城上並沒有驚慌,而是哈哈大笑,反說趙雲中計:“汝中吾姜伯約之計,尚然不知耶?”趙雲聽到這話,頓時吃驚,能識破諸葛亮之計者,沒有三四十年的功力是做不到的,城內定有一位和諸葛亮同樣年齡的長者。

無奈,趙雲正要攻城,突然伏兵殺到,“當先一員少年將軍,挺槍躍馬而言曰:‘汝見天水姜伯約乎!’”

趙雲頭腦頓時亂了:

這就是識破我丞相計謀之人?怎麼年齡這麼小?還是一員武將,嗯,也許武功和當年周瑜差不多,一般般而已,待我活捉他。

趙雲沒有對姜維看上眼,“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結果又使得趙雲沒有想到,原來此人不僅能識破丞相之計,而且武藝如此厲害。

三、像自己

趙雲和姜維戰在一起,兩條槍上下翻飛,如兩朵梨花一般,趙雲雖然七十餘歲,卻勇武不減當年,前一戰才斬了西涼大將韓德父子四人,並生擒一人,可是對姜維卻絲毫佔不了便宜。

老英雄趙雲完全沒有想到征戰一輩子,還能見到一位武藝不輸自己,智謀勝過自己的年輕人,心裡大驚,又見姜維少年將軍,能文能武,像極了年輕時候的自己,心中有了幾分喜歡。

趙雲“暗忖曰: ‘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他非常服氣的敗走。

回到營中,趙雲對諸葛亮說中了計,諸葛亮也“驚”了,問

“此是何人,識吾玄機?”經當地的南安人介紹了姜維後,趙雲又“誇獎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同。”

四、姜維是諸葛亮和趙雲衣缽的傳承者

諸葛亮和趙雲一文一武,都是當時文武最高等級者,卻同時對姜維讚不絕口,可見,文武全才的姜維,之後既是諸葛亮衣缽的傳承者,也是趙雲衣缽的傳承者。


羽林輕騎


要看趙雲是啥情況下大驚的。趙雲碰到姜維的時候,已經老了,但是也沒把普通雜兵放在眼裡。雜魚就是雜魚,趙雲自認為還能在雜魚塘裡自由自在地打個對穿玩玩。本來趙雲自己玩得好好的挺開心,忽然冒出來一個姜維,居然能和自己單挑半天,自己居然一時半會拿姜維沒辦法。瞬間覺得自己老了,驚的不是說怕自己打不過姜維,而是數種感情瞬間交錯在一起的驚:1,臥槽,俺老趙成名數十年,即使當世名將,看到俺老趙也畏懼三分,這個毛頭小子居然不怕俺?!2,這小子無論武藝還是行軍打仗之謀略,都有自己的套路,今後一旦俺老趙不在了,俺們蜀漢估計沒幾個武將能治他!3,唉!這種傢伙,要是是俺們蜀漢的就好了!

所以趙雲和姜維打了一架,算是個平手(畢竟趙雲老了,姜維還在巔峰期,一時半會弄不死姜維,也不太想弄死姜維了),回去立馬和諸葛亮說:老亮啊,我特麼今天碰到個小赤佬很不錯啊!你看看,想想辦法把他挖過來!所以後來諸葛亮自己跑去一看姜維的行軍佈陣,覺得確實是個人才,所以挖牆腳把姜維挖到蜀漢。


老實人188000828


古隆中在鄒灣漢襄陽城北50裡,根本不是習鑿齒說的城西20裡有亮家。方向都錯了,證明古隆中故居是假的。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城中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隱居黃山


趙雲面對數萬曹軍面無懼色,為何面對少年姜維卻大驚?

個人認為以下原因:

一是年紀的問題,趙雲武功排行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姜維排第24名,雖然排名版本不同,但是趙雲排前列,姜維排後面是不可否認的。當面對數萬曹軍時趙雲正年輕武藝在巔峰期,渾身是膽、七進七出面無懼色,而碰上姜維此時趙雲已經老邁七十多歲,姜維才20多歲。竟然能戰平(之前趙雲殺了韓德父子等諸將)對姜維的武藝認可。

二是面對曹軍數萬時趙雲未領軍,說一句俗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沒啥好怕的就是拼武藝拼命,到後期碰上姜維領軍作戰了不僅僅要顧全自己還要顧全自己的士卒,而且姜維識破了自己計策還讓自己中了埋伏,沒想到在這小地方還有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

綜上所述原因數萬曹軍趙雲面無懼色,而面對少年姜維卻大驚。

(圖片採用網絡)


閔遊記


常勝將軍趙雲,早年隨劉備出生入死,勇冠三軍,罕遇敵手。趙雲隨諸葛亮北伐時年紀已經偏大,姜伯約還是青年,智勇雙全,趙子龍遇到肯定會大驚。


智勇雙全

趙子龍可以說是三國完人,一杆亮銀槍,縱橫天下,罕見敵手。毛主席就曾評論三國武將說到一呂,二趙,三典韋,趙就說的是趙雲,趙雲不像呂布那樣有勇無謀,還有儒將風範,劉備伐吳的時候,趙雲從大局出發,勸阻劉備,雖然劉備沒聽,但是能提出來,可見他有自己的想法。

趙雲早年追隨公孫瓚結識劉備,與其結為莫逆之交,後又追隨劉備,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其七進七出曹營救阿斗,可見其忠勇,連曹操都稱讚他,說趙子龍之勇不在呂布之下。當時情況是劉備逃亡落下了劉禪,因為趙雲去曹營救阿斗,劉備手下,很多都說趙雲叛變了,劉備怒斥道,子龍是不會背叛我的。他看到趙雲救了劉禪後,稱讚道,子龍一身膽也。

劉備伐吳失敗後,蜀漢元氣大傷,諸葛亮治理蜀地,修整國力。為完成劉備一統中原的遺願準備伐吳。當時趙雲已經年紀很大了,孔明擔憂他有散失,故讓他在家修養。趙雲說道,先帝在時,我沒戰必為先鋒,如今北伐我怎能落下,於是諸葛亮令其為先鋒參加北伐。

北伐建功

趙雲北伐首戰便斬殺了曹魏五員大將,為蜀軍立下了軍威。到達天水時,遇到了姜維,姜維熟讀兵法,文武雙全,頗似當年的趙雲,與姜維大戰數十合,分不出勝負,趙雲已經很久沒碰到這樣的敵手了,所以非常驚訝。其實是趙雲已經老了,加上姜維本來又是少年英才,才令趙雲吃驚。如果趙雲和他同歲,我相信趙雲肯定能輕鬆擊敗姜維,不會遲疑。這一點有何關雲長戰龐德一樣,關雲長很傲啊,覺得呂布死了,他手拿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追風嗎,天下無敵。關羽戰龐德的時候已經很老了,對戰龐德明顯不像以前那樣勇武了,竟然數百合還戰他不下。這和趙子龍一樣啊,人老了不可能再像年輕那樣了。最後一次北伐時,趙雲老死在家中,死前嘴裡仍然喊到北伐北伐,令人感嘆。死後劉禪說趙雲多次救我於危險之中,又為蜀建功頗多,又說到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總結

趙子龍年老對戰年輕的姜維驚訝完全是由於自己年老體衰 ,加上自己本身就沒遇到過強悍對手,就像一個班裡一個學生總是考第一,突然也有個學生和他一樣,他就會覺得驚訝了。這也啟迪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是向前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就像劉禹錫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你不進步,別人就要追上來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趙雲,人稱常勝將軍,打遍天下無敵手,長坂坡之戰,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如天神下凡一般,一人殺了曹魏五十員大將,又從容衝出了包圍圈。


然而,如此勇猛,如此無敵的趙雲面對少年將軍姜維之時,卻驚出了一身冷汗,心中暗暗驚訝:

“這少年,好生了得,論武功,有俺趙雲當年之風範;論智謀,居然不遜於軍師。真乃人才也!”

趙雲和姜維的初次交鋒發生在第一次北伐,當時趙雲封孔明之命,負責主攻天水郡,而張毅和高翔側翼配合。

趙雲信心滿滿,自認為憑他的武功,加上孔明的算無遺策,小小的天水郡算個啥,只消半日即可拿下。

然而,趙雲這次太過大意了!

趙雲帶著五千精騎,浩浩蕩蕩殺到了天水郡城門,大聲叫到:“我乃常山趙子龍也,你們中了軍師的妙計了,抓緊投降吧!”


哪知道,城上白袍小將一聽樂了,哈哈一笑說:“我說老趙,你一大把年紀了,不回家抱孫子去,還在戰場上拼命,難道蜀國無人了嗎?你再睜大狗眼看看,誰中計了啊?”

趙雲一聽大怒,剛要攻城,只聽一聲炮響,霎時間火光沖天,四面伏兵驟然殺出,趙雲大叫一聲“不好,中計了!”,剛要奪路而逃,這時候,只見白袍將軍策馬持槍殺了過來。

趙雲挺槍力戰白袍小將,打了幾個回合,趙雲暗暗心驚:“這小子,實力當真了得,這幾合打下來,震的俺虎口發麻,俺還是先走為妙!”

這一仗,蜀軍大敗而歸!

趙雲之所以心驚,一則姜維武功太厲害了,二則姜維謀略驚人,居然識破了孔明的妙計。放眼三國,智謀能與孔明抗衡區區數人而已,司馬懿勉強算一個,這個姜維現在尚且年輕,倘若再加以歷練,以後還了得啊!


趙雲帶著殘兵剩勇,狼狽地逃到了大本營,見到了孔明,倒頭便拜:“軍師,我打敗了,無顏見你啊!”

孔明趕忙扶起老將軍,關切地問道:“趙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掛懷,這次怎麼敗的,詳細說一說!”

趙雲抹了一臉的熱汗,又嘆了口氣,後將如何叫陣,如何中了埋伏,姜維如何勇猛等等前因後果說了一遍。

孔明大驚失色,想不到,小小的天水郡居然有如此人物!正好,蜀漢缺少這樣的文武全才,倘若為我所用,當真妙極了!

後來,孔明多方打聽得知,此人叫姜維,文武雙全,父親早亡,只有一個母親,現住在翼城。孔明嘿嘿一笑,計上心來,他準備學習曹操騙徐庶的手法,到翼城把姜維老母親接過來,只要老母親在,不怕姜維不投降。

孔明此計太陰毒了!


一半秋色


提起趙雲,相對應的便是常勝將軍,不敗戰神,長坂坡於千軍萬馬之中,七進七出,如履平地。他在長坂坡,面對數萬曹軍,面無懼色,猶如戰神降臨,大殺四方,斬殺曹營五十餘戰將。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出入曹營千軍馬萬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的趙雲,為何面對一個少年將軍卻大驚呢?

在蜀軍第一次北伐時,趙雲雖然年邁,卻不減當年之勇,向諸葛亮請命上戰場。蜀軍兵出祁山之後,趙雲奉諸葛亮之命,攻打天水郡。按照諸葛亮部署,將天水郡守軍引出,由張翼和高翔負責半路劫殺,趙雲帶領五千精兵,負責攻城。

趙雲自以為丞相諸葛亮之計得逞,到達天水城下時,大喊道:“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你們知道中計了吧,還是早早投降,獻出城池,免遭殺身之禍。”令趙雲驚訝的是,城牆上的守將梁緒不但沒有聽從自己的勸降,反而大笑道:“你們都中了參軍姜維的計策了,可笑的是,還不知道,真是悲哀。”

趙雲大怒,正要下令攻城,城內出來了一個少年將軍,騎著戰馬,挺槍殺奔趙雲而來。他就是梁緒口中所說的姜維姜伯約。趙雲看到竟然還有人敢和自己動手,動手的還是一個少年將軍,頓時大怒,準備教教他如何做人。

然而,趙雲和這位少年將軍大戰數合,沒有打敗,姜維反而越戰越勇,沒有絲毫落敗的跡象。趙雲大,心中思考著:“沒想到天水如此偏僻地方,還有如此人物。”趙雲和眼前的少年將軍打鬥了一番,這才知道眼前之人,雖然歲數小,卻不一般。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雲恰待攻城,忽然喊聲大震,四面火光沖天。當先一員少年將軍,挺槍躍馬而言曰:“汝見天水姜伯約乎!”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

趙雲首先佩服這位少年將軍的武功,竟然能和自己大戰數合,不落下風,還越戰越勇。因為趙雲在三國24名將之中排第2,僅次於天下第一的呂布,自從呂布殞命白門樓後,能勝過趙雲的幾乎沒有了,即使能和趙雲戰成平手的人也不多,一隻手能數得過來。

大部分和趙雲交過手的都非死即傷,很少有人能夠在趙雲的龍膽亮銀槍下走過數合而不敗。現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少年將軍竟然能和趙雲打成平手,精神備長,趙雲焉能不驚訝。

其次,更令趙雲大驚的是這位少年將軍的謀略,竟然能夠識破丞相諸葛亮的調虎離山之計。這才是令趙雲最驚訝的地方。在趙雲的眼裡,軍師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給自己三個錦囊保護主公劉備進入江東將孫權之妹娶來,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等。總之,趙雲活這麼大,還見過比諸葛亮更聰明的人。

現在,趙雲在天水郡竟然遇到一個識破諸葛亮妙計之人,焉能不驚。此時,前不久出城的馬遵、梁虔帶兵殺回來了,和姜維聯手夾擊趙雲。趙雲首尾不能相顧,陷入危險之中。幸好張翼、高翔兩路軍及時趕到,接應趙雲,安全撤離。

趙雲回到大營之後,向諸葛亮覆命,說明自己中了敵人埋伏。諸葛亮聽了之後,也是大吃一驚,連忙詢問道:“此人是誰,怎能識破我的妙計?”蜀軍中有南安本地人介紹道:“剛剛趙將軍說的就是天水人姜維,字伯約,父親早亡,對母親非常孝順,文武雙全,乃是當世的大豪傑。”趙雲補充道:“這個少年將軍姜維槍法出眾,和別人不一樣。”

諸葛亮聽了本地人和趙雲的介紹後,也感嘆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等人物。”諸葛亮自知蜀漢缺少姜維這樣的人才,心中有了將其收為己用的心思。這才有了諸葛亮設下巧計,令姜維歸順蜀漢的後文。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趙雲歸見孔明,說中了敵人之計。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趙雲又誇獎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同。

結語

雖然趙雲身經百戰,曾在長坂坡曹營之中七進七出,還順利救出甘夫人及小阿斗,毫無畏懼。現在,他遇到少年將軍姜維,卻大吃一驚,驚訝這兩點,第一驚訝姜維的槍法,第二驚訝姜維的謀略,竟然能識破丞相諸葛亮的妙計。

(本文純屬三國演義,與正史無關。)


魁哥說歷史


趙雲在劉備集團中相對低調,沒有關羽的“威震華夏”之名,也沒有關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脾氣,沒有張飛鋒芒畢露的性格,更沒有張飛動輒鞭撻士卒的暴躁。武藝不凡,性格穩重,幾乎沒見趙雲動怒的場合,就憑這一點,在五虎上將中,趙雲的戰力絕不可忽視。

趙雲早年隨劉備四處奔走,其中長坂坡一戰斬殺曹軍將領無數,因曹操愛才,意圖生擒趙雲不放冷箭,不想趙雲竟殺出重圍,還救回後主阿斗,劉備為表關懷無以為報,還做出把阿斗摔在馬前的動作,聲淚俱下地說“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可見趙雲實在是世所罕見的良將。

另外還有單人匹馬截江奪阿斗,不了不說氣概非凡。對二次單人對戰數萬曹兵是營救黃忠,當時曹操驚懼感慨“當年長阪英雄尚在”,趙雲橫槍立馬,大開營門,一己之力嚇退曹兵,劉備稱他“一身是膽”,也是這個成語典故出處。

我有過分析姜維武功“將才的天花板,帥才的地平線”,姜維遇到諸葛亮和趙雲大概是二十六七歲,曾識破諸葛亮調虎離山之計,實在是少年英才,因此也得到諸葛亮高度認可,傳授衣缽,這是後話。

姜維和趙雲之間的一次較量正是姜維識破諸葛亮調虎離山計之後,突然出現在趙雲面前,當時趙雲是年過七旬的老將軍,武藝高強身經百戰,姜維不過二十六七歲青年新秀,初生牛犢,雙方交手不分勝負,趙雲自然吃驚姜維作為後起之秀實在是可造之材。

另一層吃驚是感慨竟然有人能識破諸葛亮計策,而且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當時趙雲信心滿滿前去挑戰,不想竟然反中他人算計,自然又是一驚。

所以說,面對曹兵只是衝鋒陷陣,以力退之即刻,趙雲身經百戰,自然毫無懼色。遇到姜維,一來驚訝他能識破諸葛妙計,二來驚訝他武藝不凡。所以後來在諸葛亮面前特別推崇姜維,心胸寬廣令人佩服,從這方面來說,趙雲也不失為姜維的伯樂!








維摩詰de花雨滿天


【曉史馬車伕】獨特觀點:趙雲面對數萬曹軍能夠做到面無懼色是因為:敵眾我寡,大不了就是一死。此時已經將生命置之度外,拿什麼來談恐懼不恐懼之說。若面對姜維的話,無非就兩個情況:你死我活,活下來的概率各佔50%。所以呢,吃驚是說明,這個姜維確實挺厲害的,敢跟我抗衡。

首先,作為一名軍事將領,姜維的軍事才能表現為驍勇善戰。

戰爭是軍事才能的最直接體現,在《三國志》中,縱觀姜維一生,主要的戰役集中在平定少數民族和北伐上面,並且以勝居多。

  1. 平定叛亂,隴西首戰;
  2. 千人遊擊,智抗郭淮;
  3. 再攻西平,不勝而退;
  4. 三出隴西,斬首復仇;
  5. 兵出狄道,斬敵數萬。

在智取三城時,安定、南安二郡皆被孔明用計順利攻取,但奪取天水時卻遇到了挫折,原因是年輕的參軍姜維的出現。

姜維識破了諸葛亮的計策,將計就計讓常勝將軍趙雲吃了敗仗,令諸葛亮大吃一驚。等諸葛亮親自趕到天水,又被姜維伏擊

此後諸葛亮利用夏侯楙的輕信無知,使馬遵等對姜維產生猜忌。

姜維出城劫糧遭張翼、王平夾擊後,欲回冀城,冀城已被魏延偷襲,姜維等殺開血路單槍匹馬趕到天水城下,太守馬遵疑心他是叛徒下令放箭,姜維又飛奔上邽,梁虔也不納。

這樣,一方面顯示了姜維的傑出才幹,勇可勝趙雲,智可敵孔明;另一方面展示姜維任職曹魏時的忠誠突出了諸葛亮的求賢心切和高深智慧。

反襯了馬遵、夏侯楙等人的愚鈍,並解釋了姜維歸蜀是迫不得已。

姜維的歸降,使諸葛亮喜出望外。首次交談,就推心置腹地表示

“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見伯約,吾願足矣。”

“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鴨耳。今得伯約,得一鳳也!”

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為此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大業設伏。

最後從《三國演義》小說中絢麗多彩的武將形象,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1. 威猛型,有張飛、許褚、典韋、夏侯惇等;
  2. 膽識型,有趙雲、甘寧、張郃、馬超等;
  3. 謀略型,周瑜、陸遜、司馬懿等;
  4. 將帥型,徐晃、曹仁、呂蒙等。

從以上的分類來看,後面的三類姜維全部都符合。

小說中還有“蜀軍中姜維之計”、“姜維戰趙雲”等故事情節,又借南安人民之口,反覆強化他“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雄”的過人之處。所以說趙雲見到姜維吃驚也是符合常理的。

—END—

【曉史馬車伕】始終相信:“上知天文,下知歷史,就是馬車伕的代名詞!”

我是【曉史馬車伕】,洞察細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曉史馬車伕


趙雲面對姜維大吃一驚的原因不是打不贏他,而是因諸葛亮安排下賺城的巧計被姜維識破了,趙雲感到意外。自諸葛亮為軍師以來,無論是博望坡火燒夏侯惇,還是火焚新野,取南郡,賺荊州,草船借箭,七星壇祭東風,亦或東吳招親三個錦曩妙計,再到取漢中,定南方,七擒孟獲。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算無遺策,穩操勝券,從無失算過。可天水關竟出了一個姜伯約識破了諸葛孔明的計策,此地竟有這等人物出現,可謂蜀漢之勁敵,怎能不使趙雲大驚失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