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洋幣的稀有度

華夏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文明,錢幣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在清朝時期,錢幣鑄造工藝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因著清朝政府的不作為,國內錢幣市場極其混亂,也正是在這期間,許許多多的外國貨幣在我國貨幣市場上流通,其中,鷹洋幣、坐洋幣、站洋幣、龍洋幣是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外國貨幣主要四大種類,學名: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俗稱坐洋,為清末民初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銀幣正面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裝飾圖案為麥穗,法文有“貿易銀元”和“法屬印度支那”也恰是由於其成色高分量足,晚晴以致民國,在中國南部的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沿海以及國內大多數商賈聚集地通用。各種坐洋斷斷續續發行至1928年,因為戰爭的陰影而宣告結束。而中國在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后,船洋法幣逐漸一統市場,外國銀圓在中國不受重視,恰巧的是這個時候坐洋也銷聲匿跡了。


坐洋幣的稀有度

坐洋,根據1952年在人民銀行內部出版的《銀元圖說》,其正式名稱應為安南銀元,亦稱“坐人”、“法光”、因為這種銀幣正面所鑄的自由女神坐像頭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稱“七角”。但為了下面敘述方便,本文仍採用“坐洋”的說法。銀元正面自由女神像。於1879年開始鑄造10仙、20仙、50仙的銀幣。當時安南政府為抵制墨西哥銀幣及美國貿易銀幣,於1885年開始鑄造一元銀幣。由於坐人開始鑄造無論從成色及重量上都優於鷹洋,很快就佔領了統治地位。也正因為其純重高於墨西哥鷹洋,多有藏匿及熔化者,故不能流通。

1895年,英國政府利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的造幣廠鑄造了新的貿易銀元,即“站洋”,它是當時英國政府為適應對華貿易和在香港市場流通而設計發行的。銀元正面圖案中央是一頭戴鋼盔、手執戟和盾牌的武士,盾面呈米字形的英國國旗圖案,上端在武士左右有英文幣值“ONEDOL-LAR(一元)”,下有紀年;背面圖案中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重量為26.95克,成色約90%。該幣發行後最初流通於我國的粵、桂兩省,1900年以後開始在北方使用,特別在京津地區更為盛行,並逐步佔領了我國自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區,套取了大量的白銀。


坐洋幣的稀有度

銀元正面希臘自由女神坐像,因而得“坐洋”之名。為清末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坐洋”的主幣“壹圓”的鑄造時間從1885年開始,在巴黎鑄造,至1928年共計43年。“坐洋”的形象雖然與其後英國鑄造的“站洋”中持戟武士傲然挺立船頭的形象大相徑庭,但卻絲毫無法掩蓋殖民主義者大規模進行經濟侵略的野心。

由於法國人主觀上的優柔寡斷和客觀上國內政治經濟的一團糟而拖累了6年,直至1885年才開始鑄造1元銀幣,各種坐洋斷斷續續發行至1937年坐洋幣,全名為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是清末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圓之一。

在早期,坐洋的流通是我國對東南亞貿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是外國列強對中國貿易侵害的一個佐證,各種坐洋斷斷續續發行至1937年,因為戰爭的陰影而宣告結束。而中國在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后,船洋法幣逐漸一統市場,外國銀圓在中國的好日子不復再了,恰好的是這個時候坐洋也銷聲匿跡了。坐洋的發行期為1903年至1923年,法國船洋法幣逐漸消失,坐洋幣也隨之消失,能留存至今,實之不易。

1858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入侵安南(今越南),1884年,強迫安南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安南淪為法國殖民地,為了發展殖民地貿易經濟,法西蘭第二帝國於1885年開始鑄造坐洋幣,至1928年共計43年。而在中國的發行時間為1903年至1933年截止,其因中國在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后,法國船洋法幣逐漸消失,坐洋幣也隨之消失

此幣詳情可以諮詢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