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在紛繁的世事中,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為生活而忙碌著。但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能夠靜下心審視自己忙碌的價值,眼睛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看不清事物本來的面目。因此我們往往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答案很簡單:孩子。


教育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一、教育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教育其實不是從孩子走進校門的那天才開始的,而是可以上溯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甚至是胎兒期或受孕之前。


因此,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應該是他所在的家庭,如果說父親是這所學校的校長,那麼,母親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有人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好母親勝過100個老師,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俗話說:“孩子三生看大,七生看老。”乍一聽,感覺這話太偏激,但仔細一琢磨,又不得不佩服我們古人的智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從科學的角度論證了這句話的科學性。


有資料顯示:孩子三歲前是組裝大腦的階段,七歲大腦基本組裝完畢。


如果把一個個孩子比作一輛輛汽車,孩子的大腦是汽車中最核心的部件——發動機。這個發動機組裝的性能如何將直接決定著將來這輛汽車的性能。


因此,孩子學齡前階段是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一旦錯過,將給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孩子上學後就是用自己在上學前組裝的大腦來學習文化知識的。由於每個孩子用來學習的工具——大腦的性能不同,所以不同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甚至有的孩子開始掉隊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責怪孩子,而要捫心自問:在孩子大腦組裝的關鍵期,自己都為孩子做了些什麼?


教育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二、遺傳可以奠定孩子的一生。


遺傳與教育相比對孩子的影響更隱秘、也更直接,且對一個孩子個體而言,如果說教育還可以有選擇的餘地,而遺傳則是每個孩子所無法選擇的。


有諺語云:“龍生龍,鳳生鳳,天生的老鼠會打洞。”這句話看似宿命,但從生命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卻有著深刻的道理,因為每一個物種種群的延續都包含著特有的生命基因。


就同作為人類的孩子而言,每個孩子從父母那裡得來的遺傳性狀都與其父母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大到身材的高矮、胖瘦,小到眼睛、眉毛,除此之外,還有隱性的智力與才情、脾氣與品行,甚至是連走路的姿勢都可以從孩子的父母那裡找到相似的元素。


無怪乎有人戲言:狼與狗本是同宗,外貌酷似,但狼天生是吃肉的,而狗天生是吃屎的。


此話雖難聽,但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遺傳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在遺傳面前,我們能做的似乎還不是很多。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在每個人心頭都曾有過的疑問。如今我們的答案是:王侯將相固然沒種,但將相王侯在某方面必然具備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基因與機遇。


例如曹雪芹祖上曾是一家三代四人貴為王侯,但到他這裡只能是“舉家食粥”混飯吃,最後連自己的兒子都被活活餓死了。雖然他的祖先無法把王侯遺傳給他,但卻把家族的優秀基因遺傳給了他,由此成就了他一生不朽的傳奇。


教育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三、機遇可以造就孩子的一生。


如果一個孩子能從父母那裡遺傳到優秀的基因,再加上良好的教育,那麼這個孩子在某方面學有所成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但成就有大小之分,高下之別,一個孩子要想取得大的成功機遇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正如韓愈在《馬說》中所悲嘆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否認,不少千里馬落在普通人的手裡,也只有食不飽、力不足,最終死在馬廄裡份了。


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我們的每個孩子都是千里馬,然後,盡我們的所能,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其學習發展、施展才能的機會,孩子才能成其為千里馬。


切記:一個好的機遇可以造就孩子一生的幸福,這也是對我們為人父母者最好的犒賞與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