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育兒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孩子滿口“蟲牙”,元凶卻不是糖

電視劇《安家》中,房產中介房似錦賣出的第一棟房子就是給宮蓓蓓一家的。

那是一套很難賣的“跑道房”,名義上是兩室一廳,但兩個臥室之間,隔著一個十幾米的走廊。

宮蓓蓓一家將會住進六口人,來看看房似錦是怎麼安排居住空間的——公公和大兒子住在客廳隔出來的小房間裡,婆婆和宮蓓蓓住同一個房間,方便照顧即將出生的孩子。

而她的老公呢,則被安排在十幾米開外的另一個房間。

宮蓓蓓本人也很滿意這個安排,因為老公工作很辛苦,這樣一來就不會被孩子打擾到。

喪偶式育兒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孩子滿口“蟲牙”,元兇卻不是糖

可以看到,雖然沒有提前溝通,但她們都很自然地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責任,爸爸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但後來宮蓓蓓家裡的矛盾,正是由此滋生。

除了她們,有不少人也是這麼想的。於是大多數爸爸們對待孩子就像對待鄰居家的寵物貓,只要抽出一些時間陪他們玩就行了,一旦落實到實際的換尿布、做輔食、清洗衣服,他們就迅速退避三舍。

丈夫在育兒上樂得缺席,是因為不到場是被認可的,而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好。

“既然能偷懶,那為什麼還要去做呢?”相信不少爸爸都抱有這樣的念頭。

然而正是這樣的想法,導致了母親身上難以承受的重壓。

如果安藤的丈夫能儘量早下班,和她一起照顧孩子,儘可能多參與進家庭事務,多和她溝通,完全可以避免最後的悲劇。

照顧孩子被公認為是媽媽的職責,但並不代表這就是正確

可能有些事情,比如哺乳,母親是不可替代的,但剩下的大多數事情,換尿布,哄孩子,都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掌握。甚至在一些需要體力支持的活動中,比如外出搬嬰兒車,爸爸可能完成得比媽媽還要好。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這樣的稱讚流傳得太久了,以至於連女性本身都掉入了這樣的陷阱裡,認為自己就該是全能的。

成為母親從來都不代表能立刻變得無所不能,養育孩子也不能僅僅只是媽媽的責任,她們需要被看見,被理解,更需要恰當合理的幫助。

養育孩子,不僅僅只是媽媽的責任,而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職責。

這是一條簡單的常識,雖然還需要經常重申,但我相信有一天,它會成為被所有人默認的觀念。

喪偶式育兒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孩子滿口“蟲牙”,元兇卻不是糖

對於預防蛀牙,我們聽到最多的莫過於這樣一句話——別吃糖,小心壞牙!看到孩子滿嘴的壞牙爛牙,我們都會說他是吃糖吃多了,並“教育”孩子的家長別 讓孩子吃糖。

壞牙的寶寶媽媽們就是一臉的委屈,我真的沒有讓孩子吃糖呀,而且還堅持早晚刷牙,護齒護到這種程度,牙齒竟然還是爛得厲害,媽媽們表示很無奈呀!

引起齲齒的原因有很多,忽視了其中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爛牙。

及時清潔口腔

細菌引起齲齒,但致齲的病菌不一定由飲食而來,成人對小嬰兒的親吻也可將致齲菌傳染給孩子。

當成人自己有齲齒,又喜歡親吻孩子的嘴巴,一旦發生唾液交流,孩子致齲的幾率就會增加。同樣道理,很多家長給孩子餵飯之前要把飯吹涼一點,甚至把飯菜嚼碎了再餵給孩子,都會造成致病菌的傳播,引起齲齒。

不吃糖就不會長蟲牙是誤區

實際上,碳水化合物可以轉化為糖引起齲壞。像我們日常吃的澱粉類食物以及餅乾、蛋糕、麵包等,都屬於碳水化合物。

每天都吃這類食物,即使注意清潔,也不一定能保證口腔裡沒有糖分存留,仍然有齲壞的可能。口腔的微環境對齲齒也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小孩唾液分泌量少,牙齒排列不齊,牙齒表面坑坑窪窪,顏色特別白,都意味著存在某些問題,對細菌的生長繁殖是有利條件。

同時,齲齒的發生不是一兩個星期的事,在你發現牙齒上有個小洞時,致齲菌對牙齒的侵襲可能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了。所以說,預防齲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喪偶式育兒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孩子滿口“蟲牙”,元兇卻不是糖

培養飲食習慣,預防齲齒的開始

除了少吃含糖食物,還要減少吃糖的頻率,睡前更不能吃糖,尤其是要少吃粘性強的糖,如奶糖、軟糖等。粗纖維食物在咀嚼過程中具有清潔口腔的作用,要鼓勵孩子多吃。其次是注意口腔的清潔衛生。

刷牙早晚各一次,尤其睡前刷牙要仔細,吃完東西都要漱口。如果小孩喝配方奶,更要注意喝奶之後多喝水清潔。從孩子長出第一顆牙齒開始,就應該刷牙。

2歲以前就可以用乳膠牙刷和可吞服牙膏刷牙,建議時間長一點,以3-5分鐘為宜。

定期檢查牙齒,是非常必要的

口腔科專家建議家長們:定期帶孩子去專業的口腔醫院進行醫學檢查,提早發現牙齒問題,及時進行治療。同時根據牙齒髮育狀況,調整應對措施。

乳牙齲壞還會累及咀嚼功能及恆牙,從而帶來消化吸收和麵部美觀等諸多問題,對恆牙的萌出時間、排列及發育也會帶來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