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為何不對父親李淵下手?

林延山


李世民沒有必要對李淵動手,或者說留著李淵的價值比殺掉李淵更大。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陰謀,李世民一舉幹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而且斬草除根,把自己兄弟的十個兒子也是自己的十個親侄子全部剷除,開除宗室籍,真可謂一網打盡,寸草不生,心狠手辣,令人咋舌。

很多人奇怪,李世民既然狠心得殺了親兄弟和侄子,為什麼不對老爹李淵下手?幹掉李淵,自己當皇帝不好嗎?難道是李世民念及父子情分,不捨得下黑手?

當然不是。歷史上為爭奪皇位弒父者不乏其人,以李世民的厚黑,如果有必要殺掉李淵,或者說只有殺掉李淵才能奪取皇位的話,他一定會毫不猶豫。

問題在於,對李世民而言,留著老爹比殺掉他的價值更大,因為他需要合法的皇位來源。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控制了大局,但李淵仍然是皇帝,李世民只是秦王,連太子都不是,沒有做皇帝的名分。歷來做皇帝的人,只有兩個途徑,一是自己打天下,滅了前朝,建立新政權,自己當高祖太祖,比如李淵;二是從別人那裡繼承皇位,自己當二世祖。

李淵已經是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不可能滅了自家的大唐做皇帝,剩下途徑只有一個,就是從李淵那裡繼承皇位。正常情況下,只有皇帝死了,皇儲才能繼承皇位,李世民顯然等不及,所他先迫使李淵立自己為皇太子,讓自己全權代理朝政,把握實權,然後又迫使李淵提前退位,把皇位“主動”禪讓給自己,這樣他才取得了合法的皇位來源。

當然,如果李世民偷偷對李淵下毒手也不是不可以。李淵一死,剩下只有李世民一個兒子,到時李世民繼位也是順理成章,但這樣會冒很大風險。一旦傳出去,李世民就成了弒君殺父,禽獸不如的超級惡人,必定遭人唾罵,遺臭萬年,連皇位都坐不穩。

李世民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陰謀家和野心家,他的每一個重大決定都進行了再三的權衡、深入的評估,絕不可能做出殺掉李淵這種愚蠢到家的舉動。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李世民不是殺人狂,也不變態。殺戮只是一種手段,手段永遠要服從於政治需要。李世民之所以不殺李淵,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李世民是個做事有底線的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弒弟,確實非常殘忍。但如果熟知中國皇位爭奪殘酷性的人,就會知道,實際上當時李世民和李建成已經處於一種你死我活的競爭狀態。如果事情按照正常的發展,將來李建成當了皇帝,李世民必然是死路一條。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救。

李世民執政期間,之所以能有貞觀之治。也是他一種贖罪的表現。李世民希望用他的政績來表明自己是一個好皇帝,儘量消除歷史對他的負面評價。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李世民雖然做出了殺兄弒弟這種極端的行為,但他其實也是一個正常人。如果他再把自己的父親殺掉,那就是完全無原則、無底線了。

玄武門事變,不是在戰場上殺敵,殺的是自己的親人,李世民其實也是處於一種崩潰的狀態。這才有了他“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的反常行為。關於這個問題,我在之前曾經詳細解釋過,在此不再贅述。

2、歷史上殺父自立的沒幾個有好下場。如果李世民殺了自己的父親,那就是弒君弒父,完全失去了道義上的正當性。他的繼位,就是謀逆,就是非法的。他只要還頭腦清醒,就絕不會這麼做。如果他能這麼幹,將來自己的兒子也就能這麼幹。其實他的晚年,也是一直痛苦於究竟立誰為太子?他非常害怕自己這一代人的悲劇,在他自己的兒子們身上重演。

而如果不殺李淵,由他父親傳位給他,這樣當皇帝就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了。

歷史上殺父奪皇位的有南北朝的劉劭、拓跋紹等人,都是上臺後不久就被殺。只有匈奴的冒頓單于,殺父自立並統一了匈奴各部。但在中原王朝,還沒有這種先例。李世民熟知歷史,不可能不知道這些血的教訓。


3.沒有必要殺。根據《資治通鑑·唐紀》記載:“…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李世民在發動事變之前,已經做了周密的安排。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讓尉遲敬德帶兵全副武裝控制住皇宮內外,李淵已經完全處於他的控制之下,此時,李世民大局已定,根本沒有必要再殺人。

李世民不僅沒有殺李淵,對隱太子李建成的原部屬,能夠使用的也一概是重用。比如:魏徵、羅藝、薛萬徹等人,李世民一概委以重任。

李世民不是一個殺人狂,一切服從於政治需要。只要對大局有利,不管以前是在哪個陣營,能夠為我所用就行。他對李建成的原部屬都能如此,怎麼可能對自己的父親下手呢?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留言討論!


今古講堂


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李世民當時並不是儲君,需要李淵立為太子才能名正言順當皇帝。這點在封建帝國時代很重要。之後李淵讓裴寂去東宮宣旨禪位,長孫無忌建議按舊禮三辭而後受禪,這些都是門面功夫,要讓天下人信服。

2,唐代隋而立,抹黑隋煬帝之後,要在以孝治國這個立國之本上做出表率。李世民著手建造大明宮,固然是因為太極宮和李淵徙居的大恩宮地勢低窪不宜養生,更多的考慮也是要向唐朝子民傳遞皇室雖起自關隴馬上,卻也重視孝道禮儀。

3,李淵的武德朝舊勢力依然佔據朝堂,裴寂,封德彝等重臣以及很多叔父輩的封王仍然有較大勢力。如果弒君,恐怕會遭到聯合討伐。這些勢力在李世民登基後,在貞觀朝也花了不少時間才被解決。

4,貞觀新朝內戰剛罷,北方突厥勢力尚強,唐建國初期為征伐中原和突厥簽訂盟約,突厥派騎兵幫助唐軍,盟約是李淵簽訂的。如果玄武門殺了李淵,會擔心突厥乘機挑起爭端。

綜上,玄武門之後,掌控李淵有百利而無一害。


上進的紅蜘蛛


在唐朝歷史上,李世民為了奪權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這場變故中李世民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可卻放過了其父親李淵,只是讓其退位而已,這是為何?個人覺得原因如下。

一.當時的李淵雖貴為皇上,但實際上其權利已經被架空,況且當時天下的兵馬大權已差不多盡歸秦王李世民所有,李淵對其已沒有多大威脅。

當時的李世民自洛陽一戰後,其權勢達到頂峰,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主管天下的軍事作戰。其權利地位僅次於李淵和太子李建成,是大唐帝國第三號人物。而且當時的李世民還擔任朝廷的尚書令(尚書府長官),是當時唐朝三省宰相中地位最高的,其麾下掌管六部,擁有著最高行政權。

而且李淵除此之外還給予李世民一定的製造錢幣的權利以及私底下組建自己權利體系的資格。更為可怕的是當時的李世民還擔任了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這個職位的權利大到可以管轄現如今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以及京津等地區,相當於唐朝的大半江山都掌握在李世民手裡。



當時的李世民無論是軍力、政治、地盤都擁有極大的優勢,可想而知當時的李建成有多惶恐,而此時的李淵其權利早已不及李世民,估計當時的李淵在京城早已調動不了多少兵馬,對李世民並沒有什麼威脅了。

二.李世民雖然權利極大,但李淵此從未對他的這個兒子有過猜忌和殺心,對李世民存在猜忌和殺心的是李建成等人。


其實歷史上的李淵並不貪權,對於皇位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在起兵前李淵當初還猶豫不決,直到被李世民坑了才迫不得已起兵的,而且李淵對李世民及其看重,從對給予李世民重多權利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李世民並沒有過多的猜忌,更沒有什麼所謂的殺心,父子之間關係還是可以的。

所以李世民跟其父親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哪怕在後面李世民逼他退位,李淵難過的也不是皇位,而是他的幾個兒子之間的互相殘殺,畢竟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他的兒子,估計其退位時心灰意冷,並不留戀所謂的皇位。


所以李世民也清楚這一點,知道李淵一直以來對其都有父子之情的,加上在此之情李淵對其從未有過像李建成那樣的殺心和忌憚,這也是李世民放過李淵的理由之一。

三.李世民不願意揹負弒父的罪名,而且當時並不需要殺掉李淵才能獲得皇位,所以逼其退位是最好的選擇。

玄武門之變雖然說與李世民野心有著很大的關係,但也不否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李建成等人逼迫李世民的。畢竟李建成已經不止一次的想殺掉李世民,而玄武門之變只不過是李世民的主動或者被動出擊而已。但即使如此,無論其理由如何正當,李世民終究還是揹負了弒兄的罵名。


這也是李世民洗刷不了的汙點,所以李世民就更加不可能在再揹負弒父的罪名了。畢竟比起弒兄,弒父更加大逆不道,所以在當時,比李淵退位是最好的選擇,而且畢竟是其父親,父子關係再淡也終究還是會有的,所以也不可能存在殺掉李淵的。

總結:無論是從皇位獲取途徑還是父子關係,李世民都沒有必要去殺掉李淵,所以李世民放過李淵是人之常情也是非常必要的。


溫史


首先李淵是一國之君,李世民不僅是他的兒子更加是他的臣子,無論如何李世民是沒有理由去對李淵動手的,否則就是謀逆,李世民是不會這麼做的。我想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李世民甚至不會發動玄武門之變,對他來說最好的路其實是李淵將皇位傳給他,然後他安穩的當他的一國之君。通過發動政變得來的皇權說出去總歸是不怎麼好聽的,李世民既然已經做了一件名聲不好聽的事,就不會對李淵怎麼樣,那樣會遭到天下人的唾棄的。


好樣影視


隋唐時期儒家思想經過五胡亂華之後又重新崛起,當時唐太宗的政權也不穩,需要他父親穩定一些不安定因素達到政權過度。


子楚123


殺兄弟可以編個理由,殺父親的理由不好編,即使編下,也很難服眾!這樣,李世民即使登上皇位,也會遭人唾罵、反對!


王者無敵209784576


李淵已經被軟禁,李世民已經掌控了大局。他已經成為李淵唯一的成年繼承人,還需要李淵為他的即位頒發合法的證書。


Abstrac


開玩笑麼?封建社會以孝治天下又不是一天兩天了。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兵變之身要想取得大統還不得由老子點頭承認。把李淵殺了後怎麼辦?落得個弒君殺父的罪名,該怎麼網絡天下讀書人一起治國?

所以,不能殺李淵,換我也不會殺他。


築城印象


虎不食子,子食父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