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政协委员建议打造环梅花山生态旅游经济圈——规划引领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强化宣传


环梅花山区域是龙岩市生态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集中代表地域。打造环梅花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对于推进“一市两区三组团”“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战略规划建设,加快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打造海西生态家园和绿色发展龙岩样板,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当前打造环梅花山生态旅游经济圈面临着什么样的现状呢?市政协委员们有何建议呢?20日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了解。

背景:

得天独厚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上杭、连城、新罗三县(区)的毗连地带,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总面积33.3万亩,核心保护区面积89208亩,被誉为“北回归带上的绿色翡翠”,有“神奇的宝山”“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华南虎故乡”之美称,于1992年列入世界A级人与自然生物圈,1994年列入中国优秀保护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名录。

据介绍,梅花山区域内除了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以及雄浑秀丽的水光山色、神秘幽深的岩溶洞群、广袤旷美的高山草场外。这一区域还是我市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集中代表地域,这里除了拥有古田、姑田、芷溪、璧洲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以及客家十番音乐、姑田大龙制作技艺、连史纸制作技艺等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古田会议、新泉整训、松毛岭保卫战等革命旧址和战地遗址等红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梅花山区还是闽西三年游击战的中心地域,境内散落分布在各个乡村的革命旧址、红色标语、红色文物,以及民间口口相传的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等等,都是宝贵的红色资源。

市政协委员们表示,通过打造环梅花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可把我市“一市两区三组团”“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的绝大部分资源要素整合进去,把环梅花山区域开发建设成为集科考科普、休闲避暑、健身康养、观光旅游、文化寻根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基地和对台交流基地,建设成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建议:

多措并举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市政协委员认为,近年来,虽然我市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关县区对核心区外的资源利用也日趋重视,尤其是红色胜地游、客家文化游、乡村自驾游方兴未艾,一些台商台企也在之一区域入驻,但目前依旧存在对梅花山的宣传力度不够、资源整合不够、建设投入不够,统筹滞后、规划滞后、管理滞后,县区乡村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规模效应。

为此,有政协委员建议一方面应坚持战略统筹,规划先行。把环梅花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纳入我市高质量发展规划蓝图,制定高起点的《环梅花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同时组织制订专项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强化规划引领,深化多规合一,快速有序推进环梅花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

同时,应区域整合,旅游先行。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成立环梅花山旅游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主要职责是规划统筹、招商引资、环梅花山美丽乡村建设、森林人家等民宿建设以及梅花山旅游业态的培育。抓紧确定梅花山整个旅游的主题定位、项目安排和旅游线路,通过“抓点串线连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交通先行。据介绍,目前33座以上的旅游大巴难以进入梅花山腹地。为此,应加大环梅花山区域乡村公路、旅游交通建设的投入,提升乡村公路等级,加快打通梅花山旅游环路。重点开发梅花山越野徒步线路、环梅花山骑行旅游、自驾旅游线路产品,通过连城曲溪—姑田—赖源—新罗万安梅村、连城曲溪—赖源—新罗万安竹贯、连城莒溪—上杭步云等主干公路轴线,将旅游景点珠连成串,形成三日至七日游的旅游规模。

此外,要把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与“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推进产业对接、区域协同、山海协作,做大做强产业支撑,统筹推进产业共融、城乡并进。利用梅花山区域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和康养产业,大力开发绿色、宜养、健康的产品,鼓励扶持发展乡村酒店,完善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梅花山的优美环境和奇特景观,让更多的人认识梅花山、走进梅花山。

□记者 施薇 刘玉荣 通讯员 赖文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