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現在沒有誰不清楚和關注病毒,此刻的你我可能正因為它而限制於種種日常活動。

有學者認為,病毒和細胞一樣,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毒胞體!

該類觀點認為,地球上所有病毒的祖先從一開始可能和細胞很相似,只不過在漫長的生命發展過程中,漸漸拋棄了細胞的複雜結構,轉而開始過起了寄生的日子。

無論是病毒,還是細胞,它們都需要以DNA或RNA為自己的遺傳物質——裡面承載著生命代謝、繁衍等一系列複雜的生命信號。

但是,今天提到的朊病毒卻和其它病毒完全不同,它沒有DNA或RNA,卻可以和病毒一樣進行繁殖代謝。以至於很長時間裡,科學家都不知道將其歸類為什麼。

笑死症——不由自主的大笑直至死亡!

上世紀中期,美國科學家卡爾頓·加杜塞克和澳大利亞醫生加索姆首次記錄了一種叫做笑死症的疾病。

笑死症,顧名思義,罹患該病患者會不由自主地大笑、表情猙獰,最後無緣無故地死去。

該病是在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原的一個叫做霍爾(Fore)的部落發現的,當地土著人稱之為庫魯病。“庫魯”是當地部落的語言,代表“顫抖”“變壞”的意思。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得了這種疾病,病人開始只是偶感頭痛、關節痛,但數週之後就開始步態東倒西歪,行走困難,再過少許日子,就最終再也無法自主站立,需要外界攙扶。

晚期的笑死症患者,會喪失記憶,無法辨認家人朋友,部分病人會發出陰森的笑聲。

食人習俗與“傳染病”

在很長時間裡,人們並不清楚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但是,隨著美國科學家加杜塞克一步步的深入調查,立馬充斥在他的腦海裡的是該部落食人的習俗。

他發現,霍爾部落存在歷史悠久的食人傳統。當然,他們的不是吃活人,而是吃去世的族人。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部落裡那些地位高、受到人敬重的前輩,會被當地人分食。

部落的傳統觀念認為,通過食用去世人的屍體,可以獲取他的智慧和高尚品質。

這是一種對去世者的敬重,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享用”的,只有那些受到敬重的人才可以享此殊榮。

雖然,食人習俗是一種陋習,但是,這加杜塞克一開始並不認為其與食人習俗有關,因為有的部落也存在食人習俗,但是並未發現庫魯病的存在。

但是,當加杜塞克將病人的腦組織放在鏡下觀察之時,他發現上面有著密密麻麻的小洞,就像細菌感染腦組織之後,引起的腦細胞壞死。

隨後他就推測這應該是一種類似細菌感染的傳染病。

他將病人的腦組織切下一小塊,接種在動物身上,隨後該動物也出現了類似的表現。

於是,加杜塞克認為,一定是村民們將病人的腦組織吃下之後,引起的感染。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通過仔細梳理,他也找到了證據。

在當地部落,成年男子的地位最高,他們在“享用”時,可以吃到肌肉等組織,而婦女兒童只能吃到“邊角料”,其中就包括腦組織。

而在部落裡,婦女兒童罹患庫魯病的幾率是最高的。

於是,加杜塞克就提醒村民要杜絕是食人風俗,但是,“移風易俗”對於當地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最終在聯合國和澳大利亞政府的聯合干預下,該部落漸漸開始被杜絕該習俗,而庫魯病也就開始漸漸消失了。

加杜塞克後來因為傑出工作,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但是,人們對於腦組織裡面到底什麼是該病的傳染因子並不清楚。

瘋牛病

1984年,英國的農場裡有些牛開始出現異常。它們走起路來東倒西歪,時不時會莫名其妙地亂撞,而且這些牛還會將自己的身子不停地去蹭樹幹和石頭,即便皮都磨破了,卻沒有絲毫想要停下的意思。

沒過多久,有消息報道,該農場的養殖人員因為接觸到這種牛而離奇死亡。

因為牛的這種詭異行為,漸漸被稱為瘋牛病。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其實,在瘋牛病之前,歐洲人早就有報告一種叫做“羊瘙癢症”的疾病。

羊得了這種疾病之後,會不斷去蹭身子,最後以至於毛髮都掉光了,遠遠看去,這些羊光禿禿地走在羊群裡,很顯眼。

因為羊的這種舉動,當地人認為羊肯定很“癢”,所以稱之為羊瘙癢病。

當時人們並不認為這是個大問題,也就漸漸淡忘了。

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英國農場裡的牛開始大面積的爆發瘋牛病,隨後在全世界各地也相繼報道瘋牛病病例。

再加上一些關於食用瘋牛病牛肉而導致生病死亡的病例報道,一時間,人心惶惶!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人打算調查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瘋牛病。

他們從農場、牛等各個環節進行調查,最終在牛的飼料環節發現可疑之處。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當時的歐洲人牛羊出欄之後,牛羊肉是最終產品,而牛羊的內臟、腦組織等則會被以蛋白質等方式回收製成飼料,再次餵養牛。

而科學家們堅信,來自羊的瘙癢病的致病因子就是通過這種飼料傳染給牛的,而得病的牛又以這種方式傳染給其他牛的。

食用得了瘋牛病的牛肉,可損傷人的神經系統,先表現為焦躁不安,繼而精神錯亂而死去。

後來,科學家們通過仔細對比笑死症病人、食用瘋牛病感染的病人等的腦組織切片,結果發現它們極其的相似,冥冥之中似乎有種聯繫。

朊病毒-病毒界的bug

198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病理學專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rusiner)經過自己多年來對羊等動物的瘙癢症的研究,最終在得病宿主身上分離了這種“致病因子”。

只不過令人感到震驚地是,這是一種蛋白微粒,不含任何遺傳物質,卻可以“繁殖”致病。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有一段時間,科學家們為這種蛋白微粒苦惱不已,因為它超出了此前人們對生命認知的經驗。

我們一般認為只有具有核酸的結構體才能叫做生命,才具備自我繁殖、代謝等一系列生命現象。

但是,眼前的這種蛋白沒有核酸物質,也能進行自我繁殖。

最終,科學家們還是認為這種蛋白是一種生命體。

1982年斯坦利·普魯辛納等給它取名為:朊病毒(prion)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Prion在英文中指的就是蛋白質的意思,而中文“朊”也是蛋白的意思。

1997年,普魯辛納因為他的傑出工作,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05年,來自美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朊病毒可以通過自身,將其它的正常蛋白質轉變為朊病毒。

朊病毒的結構和其他正常的的蛋白質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的拓撲結構(空間位置)發現了改變。

朊病毒只需“策反”正常的蛋白,讓其改變空間結構,就可以變成具有破壞力的朊病毒。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通過細緻的研究,科學家們最終確認,庫魯病、克雅氏病、瘋牛病的都與朊病毒感染有關。

而甚至有學者認為,引起老年性痴呆(阿爾茨海默症)的原因,也是可能是朊病毒引起的。

然而,人們目前對其還不是特別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般認為同類相食、食用感染朊病毒的肉類等被認為是罪魁禍首,尤其是食用腦髓並不是一種好習慣!


病毒界的bug——朊病毒!從食人陋習到瘋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