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誰才是未來主流醫療文化?


一、有形物質和無形物質的關係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中醫食療以科學、合理的辨證施膳按人體機能結構,提倡以有形營養成分和無形物質的不同能量成分互補轉化人體所需能量。

中西醫,誰才是未來主流醫療文化?

從古今事例中,我們總結出辨證用膳、科學配餐的基本理論。中醫食療就是根據身體的需要,調整膳食結構,科學配餐。將大家所熟悉的有形成分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等營養素的比例,糧食、果蔬和動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並將無形物質轉化成為這些有形成分。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氣味合則服,尤當忌偏獨,飲食貴有節,切切勿使過。”這就是中醫對傳統膳食結構的精闢論述,這也說明了平衡膳食需要多樣性。

中西醫,誰才是未來主流醫療文化?

陳農夫認為藥膳食療理論,就是根據人體的健康狀況,依據天然食物的健康功能,用蔬菜、穀物、豆類、肉類等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機體營養平衡。

中藥本草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食物與藥物本就一家,人們把難吃的稱之為“藥”,把好吃的稱之為“食”,藥食同源,醫食同功,並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鹹以及歸經之說。

只有熟知食物的食性、五味和歸經,才能科學運用和指導食療,並對防病治病和保證健康具有核心重要意義。

中西醫,誰才是未來主流醫療文化?

“食養”又叫“食療”,一直是中醫遵循的重要原則,正如俗話所說“三分治、七分養”,可見,食物中的核心無形物質結合各種有形營養元素和非營養物質便成為食療的物質基礎和科學依據。

二、中西醫之間的關係

中醫食療之道就是站在道的至高點,通過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文化,針對人的神、氣、形的失中、失和、失通,通過神調、氣調、形調而實現共調、共和、共通。

人恢復健康的態勢,從而取得調理生命的過程,實現自然健康的目的。

中西醫,誰才是未來主流醫療文化?

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為民生民心服務,把中醫食療做到人人都懂,人人都會,家家戶戶餐桌上都能享受到,並且都沉醉於美味中享受健康,這個時候我們醫院能幹嘛?能做什麼?我們的醫院醫療是否該重新定位?我們還會,還需要討論中醫的科學,中西醫學之爭論嗎?

世界醫學本不應該有中西之爭,中醫是治本,西醫是治標,一個是幾千年的傳統科學,一個是現代科學,中醫同樣也走現代科學跟未來科學,以科學辯證發展觀來實現中醫,中醫的現代化和未來化在於以現代先進儀器檢測,並按中醫藥文化來服務民眾,從而以現代化智能來管理運用中醫藥文化,而不是以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藥文化。

中西醫,誰才是未來主流醫療文化?

科技不僅僅只是為西醫服務,更不是一談科技就是西醫專利,好像中醫就是古董,就是科技之外的,科技是為整個人類服務的,為任何需要的領域服務的。

所以陳農夫一直堅持要把各種高科技智能植入中醫藥文化的使命來服務於千家萬戶。

我們歷時17年的研究,秉承一切為了讓您不生病為理念,認為健康是通過一日三餐,每天健康一點點的實現的,不是靠亡羊補牢,不是等生了病才去治,是需要每天健康的,並最終把 “良藥苦口”變成“良藥可口”,從此滿足了人們普遍“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把藥膳湯搬上了人們的餐桌,從此真正實現了每天健康一點點的理念!

中西醫,誰才是未來主流醫療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