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簡圖,告訴你什麼叫書法的“行氣”! ​

(圖文源自網絡)

​一張簡圖,告訴你什麼叫書法的“行氣”!


寫行書要有行氣,一行的字與字之間筆斷意連,氣息貫注,連綿不斷。


啟功先生曾說:"行氣就是在書法作品中字與字的連接狀態。行與行的行氣叫橫行氣,字與字叫縱行氣。"清馮武論筆法十門第九門曰:"通氣門"亦曰"通水",凡點劃會通其氣使血脈相通。


清笪重光說:"氣之舒展在撇捺,脈絡不斷在遊絲……"《毛筆書法大全》一書中"行氣貫通"一節講到,行氣是指上下字之間的氣勢,這種氣勢不可中斷,不只一行中,就是前後兩行也不中斷,這叫行氣貫通。上字的末筆與下字的首筆要呼應顧盼,氣韻貫通,在隸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上下字(上下行)的點劃呼應,勾連得體,形成作品的動態感,即是脈絡通暢、血氣充盈。懷素的"自敘貼"中"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的"中妙懷"三字即是例證,還有行與行之間、一字與一字之間的體勢相應等尤以蘭亭序中行與字的行氣貫通更為明顯。


一張簡圖,告訴你什麼叫書法的“行氣”! ​


顯然,在一幅書法作品中,行與行、字與字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有著緊密的聯繫,是由一個字一個詞的個體組成的,康有為曾說: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可見書法與人一樣,同樣是鮮活的有機體,字裡行間應表現出豐盈的筋骨血肉。表現出氣韻的通暢,給觀者以遐想和共鳴。這就是書法行氣的微妙之處。


行氣體現在行與行,字與字的連接上,明連靠遊絲,暗連靠筆意,即筆斷意連。遊絲本是上字的末筆與下字的起筆在過渡時依據提按程度形成的粗細筆道。筆意是收筆的走勢,雖斷而連。上下行的連亦同樣道理,一是末字與首字連帶,二是行勢的照應,如果上一行筆勢收斂,下一行就有所放縱,或輕重有別,濃淡有序,彼此照應,通篇和諧。


行氣的圓滿靠功力,靠熟練,靠自然,啟功先生說:眼熟則記憶真,每筆起上軌道準確,如走熟路。熟能生巧,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決不是看一字寫一字,個個獨立互不相關的。


行氣更是一種精神,是書家長期養成的一股正氣一種思想境界,書寫時高度集中,不知有我。清代梁同書說:寫字要有氣,氣從熟中來,有氣則有勢,勢在字行間。


一張簡圖,告訴你什麼叫書法的“行氣”! ​


一張簡圖,告訴你什麼叫書法的“行氣”! ​

一張簡圖,告訴你什麼叫書法的“行氣”! ​

一張簡圖,告訴你什麼叫書法的“行氣”! ​

1、歡迎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山水墨緣書畫拍賣”,一起欣賞書畫,希望您每一次與書畫的結緣都是舒心滿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