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有一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發現了,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改?

貨幣作為商品買賣的媒介,從誕生到發展就以各種不同的狀態存在於世,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其貨幣的發展史長達五千年,從最初沒有具體形狀的貨幣到後期規範使用的元寶、銀子、交子等,這些轉變無一不在彰顯著時代的變化。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對於貨幣的統一愈發重視,他們為貨幣制定了固定的模板。形狀、稱呼,發展到後期時,開始出現了便於流通的人民幣,人民幣的前身是銀票,在後期的演變中,人民幣也開始變得愈發精細。

央行犯了全天下小學生都知道的錯?這個錯誤曾轟動一時,錯在哪裡?

央行發佈的人民幣中曾存在一個巨大爭議,這個爭議源自於小孩子都能發現的錯誤,人民幣上的錯別字連小學生都發現了,為何到現在還沒改正?

人民幣上有一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發現了,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改?

說到這個錯別字,我們先來說一下“元”的誕生,現代社會中,眾人都喜歡用“元”作為錢財的數量,正規的財務計算或者是相關法律條文,都在用“元”來作為貨幣單位,但1995年發行的一套人民幣卻有“圓”的存在,這個圓在“貳圓”的紙幣上顯而易見,為什麼不能寫“元”?這個錯別字如此明顯,國家應該是知道的,但怎麼不糾正過來呢?

這個“圓”字在貨幣中並非是錯別字,它依然用“圓”主要是民國時期的使用習慣。清末民初,西方列強攻入中國,西方的很多硬幣流入中國後,中國的晚清統治者便有了想要模仿硬幣的念頭,因為硬幣是圓形,所以中國製造的銀元被稱為“銀圓”。中古人向來講求“團團圓圓”的和諧寓意,故在後期發行的紙幣中也有了“圓”的存在。民國時期,當政者發行了大量的紙幣,像“壹萬圓“的紙幣乃是常見紙幣,雖然當時的濫發紙幣造成了大量的通貨膨脹,但這些紙幣給後世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

人民幣上有一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發現了,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改?

此“元”非“圓”,從“圓”到“元”,距離多遠?

新中國成立後,發行的很多人民幣都有“圓”字的出現,直到1995年國家頒佈的相關銀行法中:確定了“元”的正式出現,為了整體人民幣的美觀,在第五套人民幣中依然可以看到“圓”。“ 圓”作為人民幣的單位,其實是“元”的繁體字,能夠保留它的合理存在也是為了銘記歷史,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和寓意。

在物質匱乏、戰亂四起的年代,圓是眾人對未來生活的寄託,也是當時新舊文化交流的結果,這個時期,文化碰撞極為激烈,有人提倡“廢繁倡簡”,只有根除繁瑣的文化才能救國救民,也有人提倡“復辟封建文化”,只有束縛思想才能保家衛國,在各種角逐中,圓登上了貨幣舞臺。

人民幣上有一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發現了,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改?

內憂外患的清末民初,無論是貨幣還是文學,都在發生著史無前例的變革,我國的仁人志士在國難當頭之際,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從碎銀子到紙幣,這種轉變是一種進步,圓到元的轉變也是時代所需。現代的中國繁榮昌盛、日新月異,快節奏的社會中已經褪去了很多繁瑣的存在,圓已經把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這種進步令人欣喜。從圓到元,有百年的歷史變遷,也是百年的文化變革,之間的距離離不開先人們的辛勤付出、共同努力!

“元”的騰空出世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古人智慧所驅還是時代背景使然?

央行作為中國貨幣的“牽頭者”,他們對待工作慎之又慎,任何一套人民幣的發行都是要歷經重重檢測,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並非錯誤,它語義學上乃是正確的存在,發行的人民幣是要面向大眾、面向世界,任何一個細微的錯誤都是不允許存在。從交子的誕生就能看出我國古人的勤勞智慧,五千年前的古人懂得等價交換,當時節奏很慢、時光荏苒,祖先們雖沒先進的科技,但他們就地取材,用超時代的原始“貨幣”開始物物交換!

人民幣上有一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發現了,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改?

我國的貨幣發展由來已久,從四分五裂、戰火紛飛的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等,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等封建時期,貨幣所蘊含的歷史深遠長久。

有人說:世事無常、時代變遷較快,未來的貨幣單位或許還有變化,無論怎麼變,百變不離其中,相信國家的貨幣政策將會愈發完善!你覺得“圓”是錯別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