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垢是盛唐紅顏,皇后中的楷模嗎?

鐵男春秋


唐朝歷史小編覺得各位應該都有所瞭解,很多人應該都不解為什麼李世民會將李治定為未來儲君,明明在李世民的幾個兒子中,可以說李治的能力最差,難道只因為是長孫氏生下的兒子?其實,皇后長孫無垢在歷史上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作為李世民背後的女人,又怎麼可能是良善之人呢?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乃是李世民麾下的核心大將,家中有一位有勇有謀的哥哥,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長孫氏的能力和遠見自然不同於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

長孫氏從小受到的禮儀和教育都很好,她本來就是官宦人家的女子,其次,她生活的年代正好處於隋朝滅亡之際,這時天下動亂,長孫氏雖然身為女流,很少外出,不過從父親和哥哥每日的談話中,她也經常會聽到他們在議論國家大事,久而久之,長孫氏對於國家的情形瞭解的也比較透徹。後來,李淵成了天下霸主,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長孫氏也嫁給了當時的秦王,也就是李世民,在李淵登基之後,自然很多人想要讓李淵看到自己的能耐,如果能夠重用自己,未來也會立馬飛黃騰達,李淵的幾個兒子都會去討好他的幾個寵妃,然而只有李世民一個人瞧不上這種小把戲,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才華自己清楚,不需要他人認可,如果李淵不認可他,即便別人怎麼美言都是沒用的。

李世民的鬱郁不得志都被長孫氏看在眼裡,不得不說,長孫氏的確是一位稱職的內人,她帶著丫鬟,備著禮品去討好後宮的寵妃們,希望她們能夠在李淵的面前適當的幫秦王說幾句好話,如果秦王能夠得到李淵的賞識,日後還會送上更值錢的謝禮,後宮的嬪妃自然也知道秦王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強,覺得在李淵面前美言對自己沒有任何損失,而且還能收到長孫氏的禮物,她們都十分樂意幫助秦王,長孫氏情商很高,來回幾次就和後宮中的妃子打成一片,成了“好姐妹”。在李世民叛變的時候,長孫氏如果作為一個賢惠的女人,自然不能眼看著丈夫就要犯下天下所不為的錯誤還不阻止,然而這時的長孫氏不但沒有阻止,還穿著鮮豔的衣裳站在高處鼓舞士氣,後來,她還親自到了玄武門為士兵打氣。

在太子被殺之後,李世民急忙帶著手下的將領去逼迫李淵退位,當時後宮中已經亂的成了“一鍋粥”,這時,長孫氏再一次出現在後宮,她警告後宮妃嬪,任何人都不能妄動,不然直接殺掉,後宮中那些妃嬪第一次見識到長孫氏的狠厲,覺得和曾經那個給她們送禮的長孫氏根本不像一人。在幫助丈夫登基的道路上,長孫氏為李世民做了很多,她知道李世民好面子,於是主動到後宮討好李淵的寵妃,希望她們多幫助李世民說好話,在刺殺太子謀取皇位時,她主動去了後宮,堵住了後宮嬪妃的悠悠眾口,讓李世民能夠安心的和李淵談判。李世民登基之後,長孫氏知曉已經成為天下霸主的李世民不可能專寵她一人,她的賢惠再一次彰顯,她主動為李世民物色美人,幫他擴充後宮。

長孫氏只活了30幾歲就去世了,即使李世民曾經是因為利益才會娶她為後,不過,長孫氏在背後為李世民做的這些事情,李世民都記得清清楚楚,所以即便長孫氏生下的李治的確不如其他兒子,但是李世民還是最寵愛這個兒子,尤其是在李治喪母之後,李世民對他的關心也更多了。後世都認為長孫氏是一代賢后,其實長孫氏做的很多事情站在一個人妻的角度來看,她處處為李世民考慮,甚至為了讓李世民奪取天下,在背後為他做了很多事,如果李世民無法謀得天下,她也無法坐上後位,她的兒子也不會成為下一任皇帝,所以長孫氏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女人,她和武氏的性格很像,只是她沒有想要成為女皇的遠大夢想,只是想要坐上後位。

小編認為,歷史上將長孫氏的形象美化了,她對待李世民的確一心一意,但是,凡是阻擋李世民登上皇位的人,有一部分也是慘死於長孫氏的暗害,長孫氏的性格在某些方面和李世民也很像,她是最懂李世民的女人,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即使兩人之間只有利益,沒有感情,也被後人認為是一對恩愛的帝后。雖然很多資料上都將長孫氏描述成一位賢妻,不過,小編還是覺得長孫氏的心計挺深的,不得不說,長孫氏其實和李世民還是蠻般配的。





易述浮生


長孫皇后(600—636),她的名字在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但很多人說叫長孫無垢。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禮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后,死後葬入昭陵。

她生性節儉,母儀天下。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賢淑溫良的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長孫皇后曾經向唐太宗提出“居安思危,任賢納諫”的建議。



一文不值2000


長孫無垢,小字觀音婢,唐太宗的文德皇后,輔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史稱“千古賢后”,國母典範。 著有《女則》《史論東漢明德馬後》,晴空此前有一篇圖文詳述了長孫皇后春遊賞花所作的《春遊曲》,作為唯一流傳於世的詩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看圖文:唐太宗長孫皇后兼職成詩人,存一首《春遊曲》盡顯林下風致。

唐仲友:“有古后妃之美,無後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

盛唐紅顏的寫照

“井上新桃偷面色, 簷邊嫩柳學身輕。”此詩句出自長孫無垢的《春遊曲》,所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長孫無垢對自己的美貌何等自信!桃花如同胭脂般酡紅,定是從我臉龐上偷走的面色,屋簷下的嫩柳方才抽出新條纖纖弱質,修長搖曳,也是學習我的輕盈身姿!上林苑的春色都淪為了自己的陪襯,因為“唯有牡丹真國色”。

千古賢后,當仁不讓

1、成功男人背後的偉大女人。在尚未成為皇后之前,李世民常年出征在外,長孫無垢竭盡全力免其後顧之憂,出入宮闈,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緩和排解丈夫和皇帝的矛盾間隙,穩定後方。玄武門之變那樣的生死境地,仍然陪同李世民同進退共患難,親自勉勵將士,鼓舞士氣,最終夫妻相扶相攜登尊位。

2、聰慧過人知進退,輔佐丈夫護賢臣。長孫無垢勤奮聰慧,見識卓越,與太宗李世民能夠談古論今,見解獨到,彌補皇帝政務中的不足缺漏,是歷代皇后所不能及的。知道自己的家族勢大,懂得避讓進退之道,庇護那些敢於直諫的忠臣良將比如魏徵、房玄齡等人,提醒太宗不忘施行仁政,面面俱到不存私,深得太宗之心,堪稱完美的國母。

3、生活儉樸不奢侈浪費,教子有方,馭下有道。首先對於太宗的皇子們要求嚴格,以謙恭節儉為先,一視同仁,親生兒女也不例外;寬和明理,不冤枉任何人,不因為宮人地位低下而濫殺無辜,常常能夠平息丈夫的暴躁脾氣的錯誤決定,唐太宗曾對房玄齡說:“皇后在各種政務政事上都能啟發影響我,對我極其有好處。

有《關雎》后妃之德

詩人美后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

宋代史學家範祖禹這樣評價長孫無垢,有詩人的才華,在最美的年紀與太宗相守二十餘載,輔佐丈夫,選賢舉能,彌補不足,勸誡丈夫行仁德,像這樣的帝后相得益彰,相濡以沫,可以稱作是賢德。

《關雎》之美,讚歎長孫皇后有古后妃之賢德。毛詩裡提到“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原意不是普通的愛情詩歌,而是在稱讚賢德后妃為君主夙興夜寐,輾轉難眠,日夜牽掛,謀求良才,良將,補夫君之過,盡善盡美盡心輔佐之意。


這個回答你們滿意嗎?@晴空莽莽 歡迎關注,分享,在評論區發表不同見解~


晴空莽莽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能幹的女人,此話有一定的道理。

“千古賢后”養成記,不是在某個方面有突出表現,而是她的整體品行、為人處世和政治膽識都會高人一籌。長孫皇后,在我國封建歷史上,是屈指可數的女中賢后。李世民在位期間,她識大體、顧大局,為大唐江山社稷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細數一下長孫皇后的過人之處:



一、為丈夫:力挽狂瀾

長孫皇后自13歲時嫁給李世民之後,就對這個男人死心塌地,深愛無悔,並在背後有始有終地幫助著自己的老公。

我們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皇位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大唐也不例外。李淵膝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由於李建成目無尊長、甚至忤逆師祖,一度做出了“逼宮”的蠢事,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想當皇帝的心太切,最終太子被廢。在這件事上,長孫氏明白丈夫的心思,為了助夫君一臂之力,她聯繫長孫無忌,主動走近公公李淵,而且還把妯娌們的關係處理的十分融洽,李淵很是看好這位兒媳。

玄武門之變,長孫氏親自為李世民的親信武士打氣,激勵他們鬥志。最後,李建成、李元吉雙雙被殺,李淵不得不退位,李世民最終黃袍加身。不得不說,沒有長孫氏的幫助,李世民不可能順利地坐上龍椅。

二、察後宮:謙讓、隨和

李世民繼位以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我們知道,深宮歷來都是一塊風雲詭譎的政治燃燒地,雖然不似前方將士打仗血染疆場,可深宮裡的刀光劍影歷來也是望而生畏、冷箭頻發。

但長孫皇后與別家皇后不同,她確有母儀天下之風範,但卻沒有頤指氣使的暴戾乖張。她主持後宮,講究民主、講究和諧。李世民的身後,他總不必再操心忙完國家大事,再忙後宮之事。而且長孫皇后很識大體,她本是情種一個,但卻從來不獨佔李世民,同為女人,她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所以長孫皇后是一個知足、知性、知心的女人。

對於李世民而言,娶到長孫皇后,何止擁有半邊天?

三、為國家:犯言直諫

長孫皇后雖為內人,但她卻深明大義,能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但她從不直接干政,而是在丈夫的身後及時勸諫。

《隋唐嘉話》曾記錄了歷史上一則有名的故事:太宗懷鷂。這是發生在李世民和大臣魏徵之間的故事。魏徵是唐太宗時期有名的大臣,此人直言進諫,心懷耿直,對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會直言不諱地跟皇帝交底。所以,李世民往往會“敬而遠之”,看到魏徵前來,李世民都會退避三舍。

故事是說,一次下朝之後,李世民正在賞玩異邦送來的一隻名貴的鷂,忽見魏徵前來,李世民躲之不及,便將鷂藏於懷內,而魏徵也看到了這個情況,就故意跟李世民拖延時間,最後導致鷂悶死在懷中。

李世民氣急敗壞回到後宮。長孫皇后問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李世民把剛才發生的事情告訴了皇后。皇后什麼也沒說,回寢宮換了一套正規的禮服前來跪拜李世民。李世民很驚訝地問所謂何來。長孫皇后說,皇帝治理天下,貴在明德,如今有魏徵這樣敢於直諫的臣子,皇上應該感到慶幸才對,倘若陛下你是一個昏君,又豈有大臣敢如此犯上直言呢?李世民聽了長孫皇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頓感欣慰。



四、防外戚:秉公為國

自古以來,外戚和宦官在廟堂之上,都是不可小覷的兩股勢力。長孫皇后深得朝廷上下擁戴,擁有較高的名望,其哥哥長孫無忌臉上也倍感有光。按理說,長孫無忌會因為妹妹受器重,會官升至極,會位極人臣,可偏偏沒有。

長孫皇后是一位睿智的皇后。在她看來,外戚勢力不可過大、過重,他經常會在私下裡跟李世民聊起此事。前有呂后前車之鑑,外戚本不該佔據朝廷顯貴,而且長孫皇后也並不忌諱,也會私下主動找長孫無忌談及此事。甚至長孫皇后在臨死之前,還在舉薦房玄齡,說他是一位忠臣,可以重用。



千古賢后,不是一朝皇后的母儀天下,而是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長孫皇后作為一代賢后,雖然英年早逝,但其作為和貢獻,都是為世人所敬重和尊重的。


山城小哲


可以說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