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三月三到了,能否說說你們那邊的特色是什麼?

小陳vlog


因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晉時就以“初三”來代替上旬的巳日了。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禮志》載:“漢儀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楔於東流水上……自魏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夢梁錄》卷二載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觸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亦是此意”。現在的三月三,就是從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來的。

  農曆三月初,春風和熙,萬象更新,大地一片生機,河南民間多於初三日趕會買菜籽、花籽、北瓜籽和葫蘆籽等下種,認為此日所種的花果收成好。故有“三月三,上北關,南瓜葫蘆結一千”之說。許多人還在這一天到地裡挖養薺菜與雞蛋一起進食,據說吃了能補虧壯神。

2/4

舊時,在豫南新縣、光山一帶民間,傳說三月三日是“陰曹地府”遣小鬼小判抓人之時,夜間外出危險多,因此,人們在這天夜間一般不出門。當夜幕降臨時,家家要燃放鞭炮,驅邪逐鬼,以求平安,同時,各家門口還要放幾顆大蒜,以示“小鬼小判”“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吧”。夜裡睡時,要將鞋子倒放著,使小鬼誤認為無人而走開。這天夜裡十二點鐘以後,民間一些不怕鬼的“傻大膽兒”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到野外地邊觀“鬼火”,俗稱“看燈”,並以所見“鬼火”多少來推測本村本莊的生死情況。

  三月三日防鬼避邪的迷信氣氛頗濃,隨之也產生了有關的忌禁:三月三日出嫁的閨女必須到婆家去和丈夫在一起,否則妨丈夫,有諺曰:“媳婦不過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

3/4

三月三日飲食,民間也講究要利於避鬼祛邪。光山一帶人,這天喜歡以篙子做摸,俗稱“篙子饃”,認為吃了“篙子饃”,人的靈魂便可以鑽進篙子林中,以免小鬼抓人。淮陽一帶,則有吃野菜餃子的習慣,三月二日,人們便到野地裡挖取五種野菜,回來精心製作成餃子餡。三月三日早晨,太陽出來之前包成餃子吃下,說可以免小鬼抓去。在新縣有吃松把避邪的人。這些都是相當迷信的,不能提倡的,但不管“篙子饃”還是“野菜餃子”和“餈粑”都有藥用價值,吃了可以防病。人們從迷信的角度為這些防疫之舉進行解釋,是可笑又可憐的事情。

  建國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三月三避鬼祛邪之意已漸衰微,而在此日上市場上買花、菜種子下種和吃篙子饃、松把、野菜餃子的風俗仍見於民間。尤其是現在,人們總是把三月三節、寒食節和清明節合而為一,都以春遊為主了。據載:“上巳清明共一時。”以春遊為主要內容過節從唐朝就已經開始了。豪門貴族在這一天總是車馬駢闐出遊。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請群臣,貴婦們則鬥富誇奇,“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的《麗人行》詩,生動地描寫了唐代女士們在三月三日遊玩取樂的情景。

4/4

三月三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人們將這天定為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已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每到三月三各族就會有不同的習俗相傳。

  農曆三月初三日清晨洗濯瓶口和鍋、蘿、灶等一切廚具。

  用拘祀湯或者香燕草藥沐浴。

  婦女兒童插段野萊花,鋪衣席上,留下的供老人挑燈。

  官民在水中沐浴嬉戲,以析福消災。

  男女隨著策鼓泛舟湖上,歡歌唱詠,採摘蘭花、松枝,替配而歸。

  善於射箭的,刻木為兔形,親友們分成兩隊,騎馬射兔,先射中者為勝,負者下馬,鞠躬倒酒,勝者坐在馬上飲酒


還咳咳咳天籟


廣西的三月三,五色糯米飯是少不了的美食。廣西人會採來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紅絲線),浸泡出液然後將糯米染色。蒸煮出來的糯米飯,各有清香,別有風味。五彩繽紛的糯米飯,愛啦!



茶百道


廣西北海這裡的會吃一種特別的小吃,叫“雞屎藤籺”,用一種特殊藤葉做的,香氣和味道特別,好吃。農村家裡有些門頭會放著這種藤條葉,寓意趨吉避凶的。




六月說電影


三月初三日,日柱丙辰。醜寅相交,木星當值。綿綿雲系,不辨星辰。春雨孕成,間或飄零。今日是“上巳節”,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蛇出洞”之說。三月三日也是軒轅黃帝的誕辰日,後人多有紀念。

梧桐煙雲兼細雨,點點滴滴潤沃土。


清靈書香


三月三,今天補上,我們廣西特色哦!




家鄉阿高


我們三月三節日,主要以銅鼓節、對山歌、螞拐節、扁擔節等為主,是各少數民族盛展自己節日的大會!


安逸大師


廣西桂平沒有三月三!都是準備清明節回家鄉掃墓!


用戶吳海良


三月三 就是放假哈哈哈哈


hxl69055892


說到三月三,這是我們廣西的特色風情,有煮黑米飯,唱歌跳舞,對答情歌,這個就是我們廣西的三月三的特色!


遇上你的選擇


我們老家貌似沒有3月3,我從來沒有過過這個3月3[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