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代思維看朱元璋的以“井”治吏


博古通今 | 用現代思維看朱元璋的以“井”治吏

清代《潛邱札記》記載:明代初期,在許多郡、府的官衙院落中都有一口水井,井邊立著一塊石碑,上刻一個醒目的“警”字。

“井”字並非通“警”,原來大有深意。據瞭解,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吏時,就將官吏們帶到皇宮的一口水井旁,告誡這些官吏:老老實實當官,守著自己的俸祿過日子,就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盡。假如心生貪念,守著自己的“井水”還不滿足,還要惦記著“河”裡的,甚至“江”裡“海”裡的水,一旦東窗事發,不但“井”水都不保,或許自己的生命也就要葬身於那口“井”。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水可載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就像這井水,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許多官員在聆聽了聖諭到任後,便都自覺地在府衙院中掘一口井,並立碑示警。

面對“井”的警示,當時的許多官員都能恪守例律,廉潔為官,就催生出了海瑞、許度、楊繼宗等大批廉官。舉個栗子:常州郡守許度,喜食太湖白魚。有次,一漁夫告狀,漁夫就提了幾條又大又肥的太湖白魚送給許度,但被許度拒收了。漁夫不解:“您不是喜歡吃魚嗎?”許度答道“正因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收了你的魚就有可能會被革職,烏紗、俸祿都沒了,以後還拿什麼買魚呢?不如這樣,等打完官司你教我織網打魚吧。”之後,許度還真的學會了織網捕魚,一有閒暇便輕舟下湖捕魚。一次,朱元璋到常州巡視,許度大擺魚宴,朱元璋好奇地問:“你哪來的銀子買這麼多魚?”許度說魚是自己捕來的,朱元璋不信,便與許度一起下湖,見許度撒網捕魚技術果然不亞於老道的漁民。當即,朱元璋龍顏大悅,賞許度紋銀百兩。他回到朝廷,還對許度自己捕魚的事大加讚賞,致使後來許多明代郡、府官員都精通農耕、種植、養植等生存之道。

綜觀古今中外的貪官汙吏,他們的共同致命弱點也就在於守不住自己心中的那口“井”。這些人貪得無厭,慾壑難填,總是嫌自己的“井水”不滿,這“井”望著那“井”好,不僅守不住自己原有的那口“井”,還想利用權利去佔有他人的“田”。於是,或利用職權之便,或假借工作之機,只要抓住機會,便會不擇手段地出手撈一把。有句話叫做“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話一點也沒假,當他們的不義之財如江河之水滾滾而來時,往往就是他們的毀滅之日。

可能古代治貪和現代治貪的方式方法不太一樣,但道理相通。古代治貪可能多重於人治,更多官史懾於帝王的權威,而現代治貪則重於法治,以法律為準則,以事實為根據。以“井”為喻,保廉守廉,既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朱元璋治貪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構建現代官員從政為官的價值體系很重要,也就是要讓官員明白只能守住自己的那口“井”。其次,治貪必須用重典,讓斂財者都有被重判的威脅,強化不敢腐的震懾,使每個官員心中的這口井的井水永葆清澈。否則,自己的這口“井”很有可能就將變成淹沒自己的那口“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