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聯儲“無限量”量化寬鬆?

IMI銳評 | 如何看待美聯儲“無限量”量化寬鬆?

北京時間3月23日(週一)晚間,美聯儲宣佈了一系列新的刺激計劃,包括擴大其量化寬鬆計劃中的資產購買範圍和四項新措施,以增加商業票據、企業債券甚至ETF市場的流動性。同時,美聯儲宣佈本週每天都將購買750億美元的國債和500億美元的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為確保市場運行和貨幣政策傳導,將不限量按需買入美債和MBS。如何看待美聯儲開啟的新一輪“無限量”的寬鬆政策?這一輪刺激政策會對美股及美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未來是否會演變成一場國際性的金融危機?對此我國又將如何應對和防範?就上述問題,本文特將IMI部分專家成員的觀點整理如下。

1 如何看待本輪及近期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

IMI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塗永紅認為,由於美國經濟運行建立在政府、個人高槓杆基礎上,只要貨幣市場資金鍊不斷裂,在市場聯動機制下,信貸、債券、外匯市場就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從歷史經驗看,在美國出現金融市場劇烈動盪、恐慌情緒高漲時,只要美聯儲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對於恢復市場信心、穩定金融和經濟正常運行,就會產生顯著的效果。因此,在當前巨大的不確定和恐慌面前,美聯儲頻頻出手穩定市場,釋放無限量流動性,無疑是明智之舉,是正確的決策。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董事長、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為,在美聯儲3月23日晚間推出的包括定期資產抵押證券貸款工具(TALF)、一級和二級市場公司信貸工具(PMCCF、SMCCF)等在內的三個工具中,最重要、對市場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二級市場公司信貸工具SMCCF,這個政策雖是買債,但它也可以非常有效地緩解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問題。儘管美聯儲沒有公佈SMCCF的具體操作對象,但從投資級公司債的持有人結構看,應該較大比例是InvestmentAdvisor。美國的Investment Advisor在獲得監管機構批准後,可以代客購買股票和債券(不包括CDs),另外還可將資金借給共同基金或者對沖基金,並不受《多德—弗蘭克法案》的限制。因此,美聯儲從Investment Advisor手中購買公司債券後,實際上相當於將資金間接投放到了股票市場上。若未來股票市場繼續下跌,或者流動性問題繼續發酵,後續繼續擴大SMCCF規模的可能性也會比較高。

IMI特約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表示,近期,美聯儲在放鬆貨幣政策方面可謂不遺餘力。這些行動與美聯儲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的舉措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美聯儲啟動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的做法,更是將貨幣政策寬鬆推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發行國,美聯儲本應實施可信度很高的獨立貨幣政策,並努力避免本國貨幣政策變動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的負面溢出效應。但從目前來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操作越來越只關注國內需求,而忽視了其操作對其他國家的負面影響。

IMI研究員藍國瑜認為,美聯儲近期推出的一系列密集政策,是對新冠疫情可能引起的經濟衰退做出的快速反應;尤其是在3月23日推出的史無前例的無限量QE,既是對前兩次降息未能達到穩定投資者情緒的直接加碼反應,更是明確表明了美聯儲通過超預期大力度的貨幣政策對美國經濟進行“兜底”的決心。

2 本輪寬鬆政策的效果及影響

塗永紅表示,在經濟正常情況下,量化寬鬆政策會促進企業投資、個人消費,美聯儲注入的流動性在經濟運轉中以派生存款方式滾雪球般放大,有利於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在疫情肆虐情況下,恐慌讓人們捂緊錢袋,生產和消費受到嚴重抑制,現金為王,漏出效應很可能使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大打折扣。短期內,不應對該政策的擴張效果報太高期望,也不必過分擔心美元氾濫會對其他國家產生擴張性溢出效應。

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塗永紅認為,由於歐洲受到的疫情打擊比美國嚴重,美聯儲的無限量寬政策讓市場進一步確認了美國經濟的下行預期,加劇了市場強烈的避險動機,美元成為首選避險貨幣,美元資產也成為投資者的避風港。美聯儲採取非常貨幣政策穩定金融市場,可加速吸引國際資金流入,一方面增強其貨幣政策的效力,另一方面推高美元指數,進一步鞏固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IMI特約研究員、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國際戰略一處處長吳志峰表示,本輪政策出臺後儘管當晚美股三大股指集體收跌,但也傳遞了一些積極信號。一是恐慌情緒已大大緩解。在3月23日美股三大股指集體收跌的情況下,恐慌指數大跌32%,盤後再跌20%。二是這次美股收跌更多是因為國會兩黨對經濟刺激和救援計劃未能達成一致。隨著後續磋商經濟刺激計劃終將出臺,美聯儲火力全開的貨幣政策將得到財政政策的有力支持,政策底開始露出曙光。在政策底之後,市場底有望快速到來。三是股市從高點回落,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跌幅均已超過35%,市場在快速下跌過程中消化了能量,進一步快速下跌空間有限。四是美聯儲推出的一些政策工具,如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PDCF和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MMLF),就是直接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的,在這樣的政策安排下,大型交易商或者金融機構因流動性衰竭而破產的可能性不大,預計美聯儲也會吸取2008年金融危機中放任雷曼倒閉的教訓,不輕易讓大型機構破產。五是為應對疫情擴散和商業活動關閉所造成的經濟問題,美聯儲設立了多個政策工具,這些工具將大大緩解信用市場的緊張,減少實體企業的破產。

IMI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戴穩勝認為,從流動性角度,無限寬鬆可以暫時性地解決問題,但是現實中最嚴峻的問題沒有解決:疫情依然在發展,流動性的提供不能解決需求問題不能提高實體產業的效率。同時,這種無限量寬鬆的做法是在消耗美國自身的信用,如果疫情能在半年內得到有效控制,那麼短期內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將產生較好的影響,但長期而言對美國損害巨大。然而目前看,疫情在半年內得到完全控制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無論長期還是短期,不認為該政策能讓美國經濟金融起死回生,最多隻能暫緩美股的跌勢,使美股在20000點以上組織一次阻擊但並不能解決深層次問題。

他進一步表示,美國經濟與美股要止跌回升,首先需要做的是,停止與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的齟齬,儘快與中國展開合作攜手抗擊疫情,其次還是要在政治與經濟上消除對中國的偏見與打壓,與中國展開深層次合作,使經濟全球化回到正軌上來。

鍾正生認為,從近期的市場走勢可以看出流動性正在轉好。在股票市場流動性問題得到緩解、以及重磅財政刺激方案有望出臺的情況下,美股急跌大概率已經暫時告一段落,甚至短期內有可能出現一定的修復反彈,大類資產的邏輯也都將暫時迴歸正常模式。不過,美股中長期走勢、以及未來流動性的情況,仍然取決於美國疫情的蔓延與經濟數據表現,仍需密切關注。

張明認為,第一,從目前來看,迄今為止美聯儲宣佈的措施基本上能夠平息金融市場上的流動性短缺,避免因為流動性不足而造成的金融機構恐慌性拋售資產及其負面影響;第二,本次全球金融市場動盪與2008年次貸危機的最大區別,在於本次動盪的誘因是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的衝擊。因此,除非美國政府能夠出臺足夠強的政策舉措來抑制肺炎疫情在美國的擴散,否則僅靠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並不足以平息金融市場動盪;第三,要充分應對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除了寬鬆貨幣政策之外,財政政策必須發揮作用。但受兩黨制影響,國會在出臺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方面面臨的難度,要遠高於美聯儲釋放流動性。總體而言,美聯儲大規模貨幣寬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穩定金融市場,但很難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藍國瑜認為,美聯儲無限量QE模式,最大的意義在於“立下旗幟”:明確無誤地向全球投資者宣告美聯儲手裡不僅還有彈藥,而且彈藥充足;美聯儲不僅沒有提前“甩鍋”,而是有決心動用各種創新的貨幣政策手段對抗由於新冠疫情引起的經濟衰退。美聯儲的這種無限量QE模式,一方面將緩解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對全球股市行情儘快走出恐慌、恢復穩定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有可能引起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推出類似的無限量QE方案,進而可能引起不受疫情影響的資產——如不動產、礦產、線上教育公司股票、網上商城股票等,以及疫情控制較快較好的經濟體的資產出現價格上漲壓力。

3 未來全球經濟及資本市場走勢

塗永紅指出,當前的金融市場動盪是全球性生物安全和嚴重恐慌造成的,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本質上的不同。金融機構本身的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槓桿率不高,不良資產較少,免疫力較強;金融監管比較嚴,系統性風險管理能力大大加強;基於G20、IMF等平臺,主要國家在共同抵禦全球性重大風險時的合作與政策協調更有效,各國迅速採取積極的貨幣政策,共同抗擊疫情。基於以上理由,此次金融市場動盪是短暫的,不會演變為一場金融危機。相信在各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疫苗能很快開發出來,徹底消除人們的恐慌,促使經濟重回正軌。

張明表示,從全球視角來看,美聯儲新一輪貨幣政策放鬆將會帶來負面的溢出效應。從本質上而言,美聯儲通過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救市,其實也是把本國調整的成本轉移給其他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在經歷近期的痛苦衝擊後,未來可能再度迎來新一輪短期資本流入、本幣升值、資產價格上升與槓桿率攀升。而隨著最終全球金融大調整的到來,新興市場國家將會重新面臨短期資本外流、本幣貶值、資產價格下降與快速去槓桿。在金融市場的繁榮與衰退之間,新興市場國家很可能會發現,本國財富以隱蔽的形式大規模流失了。

戴穩勝表示,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已經不是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而是目前的動盪已經是金融危機的苗頭。如果全球各國不放棄成見展開全方位合作,發展為金融風暴甚至經濟的大蕭條完全可能。

藍國瑜認為,鑑於美聯儲無限量QE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政策工具,以及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在應對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建立的聯動機制和積累的經驗,今年一季度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股票動盪進一步引發新一輪全面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中國通過兩個月即能有效控制疫情的實踐經驗,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一邊嚴格防控一邊正常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再加上跨國經驗分享的紅利以及跨國物資週轉的調劑,預計新冠疫情對歐美國家的主要衝擊也主要集中在今年3月份到5月份,各主要經濟體的物資儲備、財政金融工具等足夠克服短暫的疫情衝擊,因此引發全球大蕭條的可能性同樣不大。

4 中國如何更好地應對疫情及國際金融風險衝擊?

塗永紅認為,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較好控制,進入到防輸入的新階段。我國是製造業大國,海外疫情很可能導致產業鏈短期內無法正常運行,那些外部依賴性較高的企業、行業必然面臨新的挑戰,難以實現復工復產。我國需要實行定向寬鬆的經濟刺激政策,在信貸、稅收、收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為小微企業、餐飲、酒店、交通、外向型企業提供足夠的支持,尋找替代企業,補齊產業鏈短板,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採取多種鼓勵措施,給予個人和家庭補貼,拉動內需,更好發揮消費拉動的作用。

戴穩勝表示,對於中國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抗擊疫情方面,一定要全國統一政策,堅定執行集中隔離應治盡治等政策,嚴防死守海外疫情的倒灌,在全球疫情中保持一塊各國抗擊疫情的根據地。絕不能閉守門戶,要堅持開放政策不動搖,堅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各國無私分享抗疫經驗,基於市場原則努力支援抗疫物資,攜手共同抗擊疫情。在此基礎之上盡最大努力復工復產,為全球抗擊新冠疫情提供物資保障。金融方面,應繼續加強金融領域的反腐倡廉,繼續堅持金融改革與開放,在保持穩健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全球資金構建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避風港。

藍國瑜認為,中國作為最先爆發疫情危機又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國家,在2月份主要受到產能利用不足、可能無法按期交付訂單的“供給不足”壓力影響,當時保證復工復產成為了一切工作的重點;而到了3月底,由於自身疫情控制得當以及國外疫情加劇,經濟形勢在一個月之間迅速變為國外產商訂單取消而導致的“需求不足”的壓力影響。鑑於此,目前最需要的是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力度,通過加快發行地方債、擴大政府採購規模、加大減稅力度、甚至是對中小企業和個體戶進行直接補貼、對居民發放消費券的方式,提振有效需求、保證就業目標,為順利度過2020年二季度的“訂單危機”和完成全年經濟社會主要目標提供足夠力度的政策支持。

IMI锐评 | 如何看待美联储“无限量”量化宽松?

監製 崔甜甜、劉家琳

郭建偉:統籌防控境外疫情輸入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考

視點丨伍戈:以抗疫為著力點的結構性政策或將向總量擴張的逆週期政策加速轉化

直播預告|財新莫尼塔首席鍾正生主講“疫情的經濟影響、市場影響和政府應對”(3月27日)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2日國新辦發佈會上答記者問要點

熱點 | 一行兩會、外管局等多部門聯合發聲,釋放重要信號

招設計師啦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招聘兼職設計人員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歡迎讀者朋友多多留言與我們交流互動,

留言可換獎品:每月累積留言點贊數最多的讀者將得到我們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IMI锐评 | 如何看待美联储“无限量”量化宽松?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IMI锐评 | 如何看待美联储“无限量”量化宽松?IMI锐评 | 如何看待美联储“无限量”量化宽松?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