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壹 | 嚐鮮無不道春筍

3月,是吃春筍的季節。

931年前的3月,44歲的蘇軾剛剛經歷了烏臺詩案的牢獄之災,被貶到黃州(湖北省黃岡市境內)。這是蘇軾職業生涯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蘇軾與竹林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初到黃州,蘇軾寫詩,先自嘲了一番,說自己本來有大好前程,但因為管不住這張嘴,總愛說些不該說的話,因此獲罪。

但緊接著,他話鋒一轉,便把煩心事拋到了九霄雲外,談起了吃。

“長江裡的魚兒啊真美味,漫山遍野的竹筍呀香啊香”,吃貨蘇東坡被江魚和春筍的美味驚豔到了。無論境遇如何,只要有美食陪伴,蘇東坡就是幸福的。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鮮嫩欲滴的春筍

被貶黃州期間,蘇軾寫下名篇《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工作之餘,他和家人當起了農夫,在城東開墾了一塊坡地,期間還教村民們如何做好吃的豬肉,“東坡居士”的別號也在此時誕生。

此時的蘇軾還不知道,過不了幾年,他的仕途將峰迴路轉,被調往杭州當市長。在杭州,筍他可以吃個夠。

蘇州不斷菜,杭州不斷筍。在中國吃筍地域榜上,杭州當仁不讓排頭把交椅。

杭州是個一年四季都有筍的地方,筍在杭州人的食譜裡很重要,而春天的筍長勢特別鮮嫩茂盛,杭州春筍的名氣家喻戶曉。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天目山竹林

產自杭州的天目筍,品質優良,有“清鮮蓋世”、“甲於果疏”的稱呼。

南宋時,杭州是都城,“天目筍”自然受到大家的追捧。農家把鮮筍製成筍乾,銷往他地,令天目筍的名聲遠播。到了清康熙年間,天目筍乾每年的產值都在三、四千擔。到了民國,一擔天目筍乾,可換大米十來石,價值50至70元。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天目筍乾

宋朝臨安名僧贊寧寫有《物類相感志》,其中記錄了天目山一個僧人嗜筍如命的事。一首詩是這樣說的:

山中人事違,天眼中修定。我本無根株,只將筍為命。

貳 | 上得廳堂 下得廚房

杭州人吃筍,無論貧富,不分階級。

筍這種食材,既有做法高端,上得廳堂宴席,也能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廚房,成就最普通的家常菜,是食材界可“鹽可甜”的代表。

最簡單的食材,最家常的做法,只要食材夠新鮮,就能成就了一道名菜——油燜春筍

油燜春筍選用清明前後出土的嫩春筍,以重油、重糖烹製而成,色澤紅亮,鮮嫩爽口。雖為素菜,但口味不輸任何一道肉菜。白居易詩中提到筍:“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愛吃筍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明星黃磊,自稱“黃小廚”,是一個美食家,他烹飪油燜春筍的方法比較家常、正宗:

首先我們要準備春筍、油、料酒、白糖、老抽,把筍剝完後洗乾淨,用刀背拍松,然後改刀切成長塊,之後燒開水焯一下筍,焯完撈出來瀝乾備用。油要多點,將筍放進油裡煸炒,待到筍微微發黃,上了一層焦色,這時放料酒,放多些白糖,用老抽、生抽、一點點鹽調味,之後加進點兒水,等水開了轉小火燜,五分鐘左右轉大火收汁,待汁收得差不多,關火撒一點蔥花,翻過後出鍋,就成了。——《黃小廚的美好日常》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油燜春筍

作為浙江人的蔣介石,十分喜歡油燜春筍這道菜。在臺灣士林官邸,蔣介石每餐必有筍。新鮮的竹筍運到官邸後,蔣介石會親自查看,還要把玩幾下。儼然一副老來樂。

另外一種春季時令菜,馬頭蘭拌春筍,能最大程度激發食客對春天的所有幻想。

馬頭蘭,一種生長在路邊的野菜,本不會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因為進入了中國人的食單,馬頭蘭的命運從此改變。

春筍切細絲,與新鮮的馬頭蘭一同焯水,去除苦味,再在放入鹽、麻油涼拌,做法不復雜,追求的就是清新口感。夾一筷子入口,春天的氣息瞬間撲面而來。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馬頭蘭拌春筍

除了全素做法,大多數時間,筍和肉在一起烹飪,才是大家公認的絕配。

2018年秋天,我再到杭州遊玩。作為一個吃貨,自然不能放過吃筍的機會。當時,記得在龍井村的一傢俬房菜館,我吃了加入筍乾煮成的雞湯,滋味醇厚卻不失清甜,與周圍的青山、茶園巧妙融合在一起。

類似做法,在杭州也很常見。在六和塔下,有一家名叫“葉馬茶樓”的餐廳,位列2019杭州必吃餐廳之一。這家的招牌菜“鹹豬蹄燉老鴨”,就是放入筍乾煮制而成,味道極鮮,與“醃篤鮮”有異曲同工之妙。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鹹豬蹄燉老鴨

這種將筍與雞鴨共同燉煮的方法,早在清代,就出現在《隨園食單》中。

書中,袁枚老爺子介紹了一種筍的做法:將天目筍、冬筍和問政筍三種食材用雞湯一起煨煮,號稱“三筍羹”。“問政筍”產自安徽,集齊三種筍,在物流業不發達的古代,沒點家底可是不成。

不過即使是平民百姓家,不用集齊三筍燉雞湯,一碗“片兒川”也能品嚐筍之鮮。關於“片兒川”,我在《 》詳細介紹過,這裡就先不累述啦。

在杭州,另一道與筍有關的菜“春筍步魚”,如今已經不多見,只能去高檔次飯店才可能吃得上。但它曾經確是杭州菜的代表,1956年,春筍步魚曾與油燜春筍、南肉春筍(就是今天的“醃篤鮮”)一同位列36道傳統杭州名菜之內。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春筍步魚

土步魚,又叫塘鱧(táng lǐ),產自杭州周邊、江南水鄉的溪溝中,頭部寬厚,嘴巴寬大。袁枚曾寫道:

杭州以土步魚為上品。……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醃薺菜作湯、作羹尤鮮。

這種魚冬天喜歡伏於水底,附土而行,一到春天便到茂盛的水草叢中覓食。初春的土布魚與春筍完美結合,成就了一道美味。步魚魚肥、肉細嫩、鮮美,肉白如銀,有豆腐的嫩而遠勝其鮮,再搭配春筍的鮮嫩,光想一想就能令人垂涎。

人們愛吃筍,主要是對鮮味的追求。

北宋詞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紹了一道筍菜“傍林鮮”:“夏初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傍林鮮。”他說,鮮筍最好現摘現吃,一分鐘都別耽誤,就在竹林邊,用芳香的竹葉做為燃料點燃,當場煨烤新鮮採摘下的竹筍,味道特別鮮美。

明代《四時幽嘗錄》中,也介紹了“傍林鮮”的做法:

每於春中筍抽正肥,就彼竹下,掃葉煨筍至熟,刀戳剝食。竹林清味,鮮美無比。人世俗物,豈容此真味。

想來,只有超凡脫俗的人,才能體會到竹筍至真的味道。人間至味是清歡,說的就是這種淡薄心態品嚐的人生至味。

到了清代,筍進一步被開發成了提鮮的調味料。袁枚在《隨園食單》裡詳細記載了調味料“筍油”的做法:

筍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節,鋪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壓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鹽一兩,便是筍油。其筍曬乾,仍可作脯。

不知道這樣做出而來的筍油,味道如何。如果今天還有這樣的調味料,想必味精就沒有了市場。早晨做一道“筍油麵”,讓蔥油麵也無地自容。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螺螄粉觸及靈魂的臭味,就是酸筍的味道,吃起來不醜,反而很鮮。

時至今日,筍除了作為主料之外,也常被用於提鮮。

比如蒸鰣魚時,魚身上要鋪幾片薄筍;或是淮揚細點中的三丁包,裡面一丁就是筍丁;螺螄粉觸及靈魂的臭味,就是酸筍的味道,吃起來不醜,反而很鮮。

叄 | 食筍猶見君子風

吃,在中國人心中,永遠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那麼簡單。飲食,或是對家鄉的思念,或是對性情的釋放,或是對養生之道的追求。

“梅蘭竹菊”,是中國文化的四君子。筍,作為竹子的幼年形態,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雅食,被古代文人賦予了豐富的精神內涵。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還是天天肉燒竹。”說的就是這層意思。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筍,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雅食。

“筍”,同“筍”。《說文》中記載:“筍,竹胎也。從竹,旬聲。”對於筍,歷史上較為完整的解讀是《筍譜》,作者就是上文提到,寫“食筍如命僧人故事”的那個宋代高僧贊寧。如今流傳下來的《筍譜》版本,分為五個部分:

《一之名》,考證筍的各種名稱,比如萌、茁、竹胎、竹芽、竹子等。《二之出》,考證九十多種各種人說到的筍。《三之食》,從食療角度,說筍的好處壞處,以他說法,苦筍倒比甜筍好,“甘多則損脾而逆胃,苦多則補肝而助膽”。吃筍之法,除蒸、煮羹,就是在塘灰中煨。《四之事》,將歷代有關人與筍的記錄抄一遍。《五之雜說》,作者自己蒐集的說法,比如筍皮為扇,筍為何為龍孫,筍有五色等。

關於筍,最早記載可見於《詩經》。《詩經》中記錄了20多種可食用的果蔬,筍就位列其中。《詩經·大雅·韓奕》中寫道:

其蔌維何,維筍及蒲。

這段內容說的是韓侯去祭祖,在西安附近的杜陵居住,當地的長者為他設宴,端來了翠筍和鮮嫩的蒲菜,讓韓侯吃得非常開心。可見,在周代,筍就被當做高級食材來招待達官顯貴了。

到了漢代,陝西一帶專門出現了職業種竹子、麥竹子和竹筍的人,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漢代“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可見,那時候,北方地區還是有大片的竹林,吃筍也是中原人的風尚。西漢辭賦家,與司馬相如並稱“枚馬”的枚乘曾說天下最美味的食物,是“雛牛之腴,菜以筍蒲”。

和其他飲食一樣,對筍的鐘愛是隨著中國歷史上數次“衣冠南渡”,被逐步帶到南方的。第一次,就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志·吳書·孫皓傳》注引《楚國先賢傳》記載了“孟宗哭筍”的故事:

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累遷光祿勳,遂至公矣。

三國時江夏人孟宗,少年時爸爸就去世了,只留下老母親養育他。母親年老病重,醫生說必須用鮮竹筍做的湯才能治癒病症。但當時正是冬天,沒有鮮筍,孟宗沒有辦法,只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抱著竹子嚎啕大哭,瘋狂吐槽。沒過多一會,大地突然裂開,幾棵嫩竹筍突然冒了出來,孟宗大喜,把筍採摘回去做母親做湯,母親喝了湯病情果然病癒了。後來,孟宗當上了吳國的司空,相當於今天主管科教文化事業的部長。

到了元代,郭守正編錄《二十四孝》,把“孟宗哭筍”的故事納入其中,成為一孝。吃筍與孝道聯繫在了一起。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同時,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還把吃筍當成了人格追求的一個表徵,為其賦予了“簡約清淡、超驗脫俗”的精神寓意

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得到空前開發,食筍的風尚大興,筍大量出現在詩詞中。其中,最直接的莫過於白居易,他寫過一首詩,就叫《食筍》,表達他對竹筍美味的思念:

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春筍嚐鮮:脆嫩鮮美的時令菜,如何成為詩人筆下的“君子雅食”?

立根原在破巖中。破土而出的竹筍,成為了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象徵。

大詩人陸游的老師,宋代詩人曾幾,也寫過一首詩《食筍》:

花事闌珊竹事初, 一番風味殿春蔬。龍蛇戢戢風雷後, 虎豹斑斑霧雨餘。但使此君常有子, 不憂每食嘆無魚。丁寧下番須留取, 障日遮風卻要渠。

他把雨後蓬勃生長的竹筍,比作蠢蠢欲動的龍蛇和身上長滿斑點的虎豹,寓意著勃勃生機。破土而出的竹筍,成為了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象徵。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又是一年吃筍的時節,品嚐春天的鮮,為新一年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就從吃筍開始吧!

我是專注飲食寫作的“德隆蘇”,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並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