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天領域的成就都有什麼?

13409831063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首先是發射載人飛船,具備空地往返的能力,其次便是掌握相應的空間活動技術,如太空行走、空間交會對接,並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可以說前兩步都在為最後的一步進行鋪墊,便是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我前我國也正出於第三步的階段。

中國這麼多年來所取得的航天成就已經廣為人知,而我想說的是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對國民的探索意識的成就。美國在五六十年前就已經登上月球去往火星,促使對外探索的這些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人民意識的促使。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坐在家裡看著電視裡神舟 5 號的昇天,並不僅僅意味著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成就,更重要的在於對祖國下一代探索太空的啟發。這些年我國航天領域的發展,向我們打開了太空的探索之門,我們這群 90後 00後的孩子開始對太空有著強烈的嚮往,這也是我國航天領域繼續取得成就的源泉。中國航天領域的成就,更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未來民族之林的推進器!


不加布丁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拓展資料:

分類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

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係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科技知識小常識


感謝您的提問。

我國航空航天領域自從建國後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我從一下幾個方面家簡單概述一下:

首先就是我國經過不懈努力,自主研發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多次衛星的發射任務,並且為國外提供發射服務,雖然前兩天的長征七號發射失利,但是我對此充滿信心,科研允許失敗,剩下的就是努力。

其次,我國自主研製發射了各種型號的衛星,氣象衛星、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對地觀察遙感衛星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第三,從2003年起,我國進行了多次載人航天實驗,其中楊利偉成為第一個飛入太空的中國人,翟志剛成為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中國人。

最後,在月球探測方面,我國先後兩次發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儀,成功對月球表面進行了探測,在不久的將來,我相信會登上月球。

中國航空航天在不斷的進步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搞發明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青城HUISTAR


技術方面中航掌握載人航天技術

較多的經驗和科研力量

還有比較多的經費(手動滑稽)

成就也是有的,比如月球車,北斗衛星等等,不久以後也可能會進行載人登月。

但是差距也是有的

中國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

推力是10524千牛

而他們的獵鷹重型嘛。。。

22344千牛!!!

想想這玩意有多可怕!

兩個中國最吊的火箭綁起來

再綁半個長征2號。。

還有!!!

中國的火箭目前還是一次性的

用完是這樣:



而SpaceX現有的技術




(回收一級火箭)

(當然,目前的成功率還不是很高)

但是他們的這項技術使航天發射的經濟性大大提高,比如用相同的錢發射同級別火箭

我們發射一次

他們可能發射兩次,甚至三次(保守估計)

而且,他們是與NASA有著深入合作的

NASA多厲害我就不在這裡說了,想深入瞭解的童鞋自行百度吧

所以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而且目前中國的航天技術,並沒有引起美國的擔憂(至少還沒有像冷戰一樣的美蘇競賽)

說明他們的手裡還有更嚇人的玩意兒。。。

最後插上幾句我的感想吧

現在長征七號改發射失利了,只能說明它不夠成熟,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壞事變成好事,通過克服此次困難讓相關火箭變得更為可靠,也讓新一代火箭技術能夠儘快成熟起來。“失敗是成功之母”,長征五號的那次失敗讓中國“胖五”完成了蛻變,長征七號改的失利也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再練兩年內功,讓中國火箭技術可靠性再上一個臺階,把壞事變成好事。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國航天確實在短期內快速發展了起來

但是要能夠看清現實,我們還是與美國有差距的,並且這個差距還不小

在心中還是要有競爭的意識的。

再最後

致敬中國航天工作者


銅鑼灣周星星


中國航天雖然比西方國家起步較晚,但是在經歷了6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下面就分別從運載火箭、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方面介紹一下主要的成就和里程碑。

載人航天篇

神舟五號 - 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太空

2003年,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標誌著中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在航天發展事業上邁上了新臺階。為了讓航天員有更多的活動空間,神舟五號搭載的實驗儀器較少,主要任務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此外,在火箭發射中還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為後續的載人航天任務做了充分的安全技術驗證。


中國航天員一哥楊利偉

神舟七號 - 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將3名航天員送上太空。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進行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太空行走)活動,進行出艙活動的相關技術驗證,同時還開展了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執行出艙任務的是航天員翟志剛,他穿著中國的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回收了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航天員翟志剛太空行走

這次任務最大的裝備亮點,就屬這個“飛天”艙外航天服了。它總重120公斤,價值約3000萬人民幣。由於非常重,需要另外一個人幫忙才能穿上。它是基於俄式航天服研發的,裡面可以提供氧氣、氣壓、電源和通訊等設備。由於要在絕對真空的外太空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可以想見它裡面的技術含量得有多高了。


“飛天”艙外航天服

神舟八號 - 交會對接

2011年,神州八號成功實現與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航天即將進入空間站時代。空間站是航天員執行航天任務的太空驛站,可以容納多名航天員居住長達數月時間。除了搭建空間站本身需要依靠交會對接技術,將類似“天宮一號”的多個太空艙拼接起來,在給空間站運送航天員和補寄物資的時候同樣要依靠交會對接技術。這次任務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及航天器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在2016年的神舟十一號任務中,搭載兩名航天員的飛船成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這一次,航天員在這個組合的小型空間站上中期駐留了一個月的時間。


自神舟五號以來,中國先後總共將11名14人次航天員送上太空,其中有2名女航天員。成功攻克了天地往返、太空行走、交會對接、組合體控制、航天員中期駐留等關鍵核心技術,構建了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在今年2020,新一代的載人實驗飛船又將啟程,繼續續寫中國載人航天的華麗篇章。


運載火箭篇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具備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運載能力(低軌14噸,太陽同步軌道1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它起步於上個世紀60年代,在近60年的發展迭代中,陸續完成了329次航天發射任務,發射成功率高達95%,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運載火箭系列。甚至在1996年10月到2009年4月,還創下了連續成功發射75次的世界記錄。


目前在役的型號有13個,分別是長征2號丙/丁/F、長征3號甲/乙/丙、長征4號乙/丙、長征5號、長征6號、長征7號、長征7號甲和長征11號。另有長征5號乙、長征6號甲/X、長征8號、長征11號甲5個型號在研,長征九號1個型號在論證中。今年將要首飛的長征5號乙備受矚目,因為它是我國現有低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起飛重量為837.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它將為我國全面建設航天空間站拉開序幕。


儘管3月16號,長征7號甲的首飛失敗,但這只是長征路上的一個小小的插曲,並不會給整個中國航天事業造成多大的影響。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依然是全世界航天發射的主心骨。中國已經連續兩年的全年航天發射數目居世界第一,去年的34次就佔了全世界航天發射次數的三分之一。而今年2020,因為多個重大航天項目的同時啟動(包括探月、探火、載人飛船、北斗導航衛星等),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


長征運載火箭發射現場

衛星篇

“東方紅一號”衛星 - 首顆衛星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使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5個獨立研製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東方紅一號衛星

“東方紅一號”直徑1米,重173千克,設計壽命為20天,最終在軌運行28後,因為電池能量耗盡就停止往地球發送信號了。但是因為其軌道高度高,受到的大氣阻力小,直到50年後的今天,它還在軌道上飛行著。


東方紅一號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層密度。不過,最讓國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可以通過收音機聽到衛星在工作期間不停播放的《東方紅》歌曲了。此外,為了便於地面觀測,工程師們把衛星設計成一個由72面體組成的球體,當衛星轉動時,不同角度的球面可以產生一閃一閃的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容易觀測到了。


在“東方紅一號”衛星之後,中國陸續自主研發併成功發射了具有各種功能的衛星,包括通訊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北斗導航衛星了。


北斗導航衛星將為中國構建起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將是繼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就在上週,北斗3號系統的第29顆衛星,也是北斗系統的第54顆衛星成功發射。按照計劃,北斗3號系統的衛星數量達到30顆,整個導航系統就能完全建成,覆蓋全球實現組網。



深空探測篇

嫦娥探月工程

中國從2004年開始立項並實施嫦娥探月工程,將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繞”就是發射探測衛星環繞月球進行遙感探測,“落”是發射月球著陸器和月球車近距離勘測月球表面,“回”是從月球表面採集土壤、岩石樣本送回到地球。目前,探月工程已經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今年2020,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開展第三階段任務 。


嫦娥探月工程三個階段:繞、落、回

玉兔號月球車

前面兩個階段的探月任務碩果累累:

  • 完成首幅月球地質剖面圖,展現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質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並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岩石——月球玄武岩。
  • 完成首次天體普查,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層的阻擋,進行天文觀測非常清晰和便利。因此科學家們利用月基光學望遠鏡,給月球北極上方區域的天體做了一次科學普查。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紫外波段對天體進行觀測。
  • 首次證明月球沒有水,同樣是利用月基光學望遠鏡,科學家們測量了月球地表層以上水的含量,這是有史以來最低也是最準確的一次測量。這個測量明確證明了月球上是沒有水的。
  • 首次獲得地球等離子體層圖像,利用裝載在著陸器上的紫外相機,科學家們觀測了地球周圍的等離子體層,為空間太陽風暴的預報提供了大量數據。這是全球首個從月球表面獲得的地球等離子體層圖像。

火星探測

今年2020,火星探測任務也將拉開序幕!其實早在2011年,中國就曾計劃搭載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往火星發射一個探測器-“螢火一號”。但是因為當時的火箭發射失敗,導致那次的火星探測任務夭折。今年,中國計劃使用自己的長征運載火箭再次往火星發射一顆探測器,並在火星表面軟著陸,開啟中國深空探測領域的新篇章。


前沿科技館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生於種花家何其榮幸


我希望長篇壘述,登月,空間站,北斗都是最需要的,要想不捱打就必須自己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